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7W

我國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要求打好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攻堅戰,切實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思考論文

1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危機

1)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以及農民收入較低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我國基本國情是農村人口基數大,再加上我國對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我國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與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醫療教育發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會導致農村人口數量和質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其結果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得不到提高,農民的就業問題凸顯。貧困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惡化又加劇了農村貧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迴圈。

2)農村資源的短缺和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保障,但是隨著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生產要素持續發展的能力下降,導致非法佔用土地、盲目開發、浪費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我國淡水資源的短缺和分佈不平衡以及浪費現象的存在,致使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3)國家對農產品的調控力度不足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近年來我國對農產品的調控能力不斷被削弱,農產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質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帶來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後果。

2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開展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大力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首先,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積極組織開展就業專項服務活動,為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其次,搭建技能培訓平臺,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訂單、定向、定崗等多種模式的培訓。積極引導培訓機構,根據人力資源市場需要和企業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機制,科學確定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採取“就地培訓”“就近培訓”“校企聯合”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培訓與用工需求相結合,力求提高勞動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創業服務平臺。對有創業願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農民工提供政策諮詢、創業培訓等服務,幫助其成功創業並帶動就業。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通過孵化基地的平臺作用,搭建創業人員的交流平臺,發揮創業的倍增效應。

2)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增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改變單一追求糧食增產的目標。前一階段,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偏緊和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壓力比較大的時候,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務必然是增產保供給,隨著我國農產品市場形勢的變化,保障農產品數量供給不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但由於過度追求產量帶來的資源環境矛盾凸顯,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低的矛盾凸顯,尤其是在糧食主產區更加突出,這使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是要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觀念,要在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的前提下,將食物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鼓勵支援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實現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關鍵是調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相對小規模農戶而言,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可以帶來資金、技術、先進經營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視野和新的辦法,大力支援和鼓勵工商資本進入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業領域,利用工商企業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發展理念改造傳統農業,探索和發展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

3結論

總之,作為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總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還能推動我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立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大力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和諧發展。

作者:武永紅 單位:佳縣農村經營管理站

TAGS:農業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