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才智咖 人氣:1.57W
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那麼,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該如何進行呢?我認為,應立足於幼兒的生活,把握幼兒學習科學的各個環節,運用積極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

一、創設適宜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氛圍。

幼兒年齡雖小,但求知慾強,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百問不倦。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合適的環境,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潛移默化的結果。幼兒喜歡在寬鬆、平等的環境中大膽猜測、大膽想象、自由表達。幼兒的這些認知特點,為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提供了前提條件。作為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教師首先要為幼兒的科學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1.創設適宜幼兒進行探索的物質環境。適宜的物質環境刺激,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探索慾望。教師根據班級和園內的實際情況,佈置活動室、植物角、動物角、科學發現室等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環境。在活動室內佈置科學牆,牆飾內容根據主題不同及時更換,增減。如以《我愛我的小動物》為主題時,張貼各種各樣的動物,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在“動物角”內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泥鰍、蝌蚪等,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過程及生活特徵。

2.營造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平等、接受、寬容的交流氛圍是兒童大膽自由表達的基礎。教師是營造這種互動氛圍的主角。

教師在兒童交流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兒童傳遞溫暖、支援、教育的資訊,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引導兒童自由表達。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中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包括摸摸孩子的頭、背,更容易吸引和維護兒童的注意力;用輕柔的語氣和語調;用鼓勵的眼神注視孩子;對於孩子的觀點給予積極的肯定,淡化他們在交流中的錯誤;允許發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們的求異思維。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間。教師應儘量利用園內的一切空間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如可在大操場上種松樹、柳樹等,走廊上種植迎春花、紫藤等;在草坪與戶外活動場地周圍種植灌樹當綠籬;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又具有遮蔭隔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幼兒提供了認識自然植物的教材。

除此之外,還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為中、大班的幼兒開闢小菜窪,並根據季節特點選擇果實大、生長期短,適合幼兒種植的蔬菜,瓜果進行種植。另外,還可設定飼養角,養兔子、小雞、鴿子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能引起幼兒觀察和飼養的興趣,對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積極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內容。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有自然現象、人類、動植物、物質世界的'現象、現代科技等,內容涉及的面廣而且量大。作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對大千世界,如何選擇適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呢?

1.科學教育的內容應更多地為幼兒的生活服務。“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恰恰遺忘了這一點,往往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去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於“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處”“他們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絡,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

2.科學教育的內容應結合家鄉的本土資源。

讓科學回歸幼兒的生活,讓科學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就要讓幼兒學會用粗淺知識解釋周圍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大自然充滿了千奇百怪可供人們探求的問題,如高低不同的山巒、形狀各異的山石、曲折迂迴的溪流、各種各樣的土壤等,都是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

三、提供適宜的材料。

幼兒認識事物的方式大多來自於他們的直接經驗。幼兒對科學知識的認識更是如此,它是幼兒不斷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索、反覆嘗試操作而獲得的。這也是幼兒獲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識。要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成為主動的探索者,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教師應精心地為幼兒選擇操作材料。

1.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科學活動有時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對幼兒學習最好的刺激,教師在提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材料是否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學因素,兒童不易進入其中,那就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學發現的真正作用。

2.材料應具有層次性。我們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一次的科學活動,幼兒不可能同時達到同一個目標,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傾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有自己整合經驗的方式,我們所能做的是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在不同層次上的發展。幼兒的科學經驗主要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我們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時,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如在讓幼兒探索廚房小工具時,教師可以提供操作難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勵幼兒自選。在此過程中,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操作技能選擇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這樣更容易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提供有層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發展經驗,在把握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儘量讓幼兒“跳一跳”才能獲得成功,促進幼兒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

3.材料應具有挑戰性。在材料提供時,我們要根據“最近發展區”的原理,瞭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從而為他們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

材料的難度既要高於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又能保持他們的探究興趣,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材料有興趣,才能產生探究的問題。幼兒是在發現中生成問題的,因此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兒有時就是通過觀察半成品材料而發現問題的。

四、引導幼兒主動探究。

當幼兒有了探究的動機後,就將進入探究的過程。幼兒是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幼兒科學教育過程中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平等地參與幼兒的活動,探討問題,有效地引導科學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