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才智咖 人氣:1.22W

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過程 .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 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訓練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

淺析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培養學生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映”,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 ,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

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 教師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況 下,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間把生產1000個零件的任務 交給了張師傅和李師傅,完成任務後要把500元的加工費分給他們。結果張師傅加工了600個零件,李師傅加工 了400個零件。這時把500元的加工費平均分給他們合理嗎?從而引發出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

這樣設計教學既滲透了“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數學思想,又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 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起來了,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後面的教學活動之中。

可見,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是對其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

二、理清學生思維脈絡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於知識發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於每一個問題,既要 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聯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並逐步形成知識 脈絡。我們教學的關鍵在於使學生的這種思維脈絡清晰化,而理清思維脈絡的重點就是抓住思維的起始點和轉 折點。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後銜接、環環緊扣的,並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 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 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 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 道上發展。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與按比例分 配的關係,即把一個數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分配,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為 學生掃清了認知上的障礙。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從問題入手逐步深化認識,不但能夠解決學生思維過程中無從下手的問 題,而且有利於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起點發展,培養其思維的流暢性。

當然,不同知識、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不盡相同,但不管起點如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必須從思 維的“發生點”上起步,以舊知識為依託,並通過“遷移”、“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流程清晰化、條理化、 邏輯化。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學 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並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例如:甲乙兩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計劃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加工的2/5.實際甲比計劃多加工了34個,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數的7/9.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學生在思考這道題時,雖然能夠準確地判斷出2/5和7/9這兩個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個數為標準量的, 但是,這兩個標準量的數值並不相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教師應及時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開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的2/5”,這說明甲、乙計劃加工零件的個數是幾比幾?“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 數的7/9”又說明甲、乙實際加工零件個數是幾比幾?這樣,就將以乙標準量的分率關係轉化為以總個數為標準 量的分率關係,直至解答出這道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分數聯想到比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思維 發生轉折的過程。抓住這個轉折點,有利於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利發散思維的培養。

總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注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才是國小數學教學中思維訓練的 重點所在。

三、培養學生思維方法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等變化成已知的數學問題。 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運用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求同與求異、一般與特殊等思維方 法。

1.分析與綜合。總起來說,思維就是通過分析、綜合來進行的。所謂分析就是把已經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 聯絡在認識中分解開來。分析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問題入手,逐層確定解決問題的條件。所謂綜 合就是把原來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絡,在認識中建立起來。綜合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條 件入手,逐層確定能夠解決的問題。

例如:一位工人師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計劃每天加工60個,需30天完成。實際每天加工了90個,照這樣計 算,可提前幾天完成?採用分析的方法:

由此可見,恰當地採用分析或綜合的思維方法,有利於溝通條件與問題的聯絡,建立起清晰的思維脈絡。 當然,根據具體問題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更會提高思維的效果。

2.具體與抽象。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 ”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例如 :在教學“圓柱體側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側面剪開,並觀察剪開後的長方形 或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的各個部分與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概括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這一 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概括,不僅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圓柱體側面積公式,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意識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學生變抽象為具體的思維方法。

3.求同與求異。有些數學知識之間既有差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恰當地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通 過對相關知識的比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1)對同一知識進行變式比較,即求同。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將平行四邊形變 換不同的位置進行比較(如下圖):

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認識到幾種圖形儘管擺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質屬性是相同的,即“對邊分別平行的 四邊形”,因為它們都是平行四邊形。

(2)對易混知識不同點的比較,即求異。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經常要運用“求一個數的幾分之 幾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數乘法這兩類應用題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即前者要通過總份數把 比轉化成各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再用乘法計算;而後者通常是直接或間接具備所求問題的分率。

顯然,通過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不但使學生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也發展了學生多極化的 思維方法,有利於克服思維定勢。

4.一般與特殊。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共性與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 考數學知識的一般性與特殊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教師通 過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從而得出:這兩種圖形的周長都是將每個圖形的四條邊的長 相加,這是它們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條邊長度相等,它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長方形對邊長度相等,它 的周長等於它的長加寬和的2倍,這是它們的特殊性。最後得出結論: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知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靈 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思維訓練,有利於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利 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