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低效率的根源:制度缺陷

才智咖 人氣:5.34K
證券市場低效率的根源:制度缺陷
(一)題目的提出:中國證券市場的低效率

  1.對證券市場低效率研究的一般性回顧。證券市場效率,一直是證券市場發展中的核心題目,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金融經濟理論中,關於證券市場效率題目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應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該假說以為,若證券市場在價格形成中充分而正確地反映全部相關資訊,則稱該市場為有效率的。若證券價格並不由於向所有證券交易參與者公佈了資訊集中而受到影響,那麼就說該市場對資訊集Φ是有效率的。換言之,能夠有效地利用經濟、金融等各方面資訊的證券市場,就是“有效率市場”。規範而言,假定不同的相關資訊被滲透到證券價格中,按照證券市場上資訊集Φ的三種不同型別將市場效率劃分為三種:(1)弱態有效市場 (Weak form EMH):是指資訊集Φ只包括價格歷史序列中的價格和資訊;(2)半強態有效市場 (Semistrong form EMH):是指現時的股票價格不僅體現全部歷史的價格資訊,而且反映所有與公司證券有關的公然有效資訊;(3)強態有效市場(strong form EMH):是指市場價格充分反映有關公司的任作甚市場交易參與者所知曉的全部資訊。

  “有效率市場假說”提出之後,引發了大量關於反映在證券價格中資訊的質量和數目的實證研究。經過大量實證分析,大多數檢驗結果表明,已開發國家的證券市場符合弱態有效和半強態有效。但是,強態有效市場理論並不成立。

  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與發展,國內學者對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題目給予了積極性關注。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的主體是股票市場,大量證券市場有效性檢驗主要是以股票市場為檢驗物件。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市場有效性的檢驗主要集中於是否弱式有效;從實證支援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資料得出的結論是非市場有效,此後的研究大多支援弱式有效;這反映了中國證券市場存在明顯階段性變化。此外,一些學者對中國證券市場若干時間區間段的子樣本實證分析,結果也說明證券市場效率隨發展階段而不斷進步,如吳世農(1994,1996)、宋頌興和金偉根(1995)、陳小悅等(1997)。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實證支援的中國證券市場弱式有效性判定存在廣泛爭議。戴國強等(1999)以為,國內學者對市場有效性檢驗仍主要停留在隨機漫步模型上,但滿足隨機漫步模型只能是市場有效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魏玉根(2000)以為證券市場有效性應是市場異常收益的隨機性,而不是證券價格變動的隨機性,並對能否得出中國證券市場弱式有效則應視為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題目。王開國(2001)對中國證券市場複合收益率進行檢驗,實證結果發現中國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不完全,呈弱有效性態式。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證券市場的效率是否通過市場有效性來反映,市場有效性是否是檢驗證券市場效率的惟一指標,這一指標能否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效率具有完全的解釋能力?我們以為,理解這一題目的關鍵,在於如何界定證券市場效率的內涵。

  2.證券市場效率:是市場有效性還是資源配置效率?

  從金融研究領域中,金融效率是一個非常關鍵性範疇,但目前學術界沒有對此給出一個權威性、一致性、明確性內涵。有的學者以為,金融效率是“金融運作能力的大小”;也有學者以為,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儘管金融效率還沒有同一性涵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經濟學中效率的基本涵義是資源配置效率。相應地,證券市場效率應為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即資金的有效動員與金融資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是指該種融資以最低的本錢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後者是指其能將稀缺的資天職配給進行最優化“生產性”使用的投資者,相當於託賓提出的功能效率。

  針對證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主體與核心,學術界對證券市場效率題目的探討主要是從資本市場有效執行效率角度進行分析的。在有效市場理論中,“有效”在多種場合中用於描述資本市場的執行特徵。“一個資本市場假如在確定資產價格中能夠使用所獲得的全部資訊,它(從資訊上說)就是有效率的。”然而在具體分析中,該理論將證券市場區分為有效執行(內部有效)和有效定價(外部有效)兩種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