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移情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效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9.21K

 教育者移情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效分析論文

(一)有利於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教育者移情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效分析論文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育者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人們的內心世界雖然歸根結底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但由於內心世界摻和了主觀因素,內心世界的變化往往同客觀世界的影響並不同步或對應,內心世界具有更大的複雜性和潛隱性。因此,教育者如果不瞭解受教育者複雜和潛隱的內心,科學、正確的教育判斷和決策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良好德育效果的獲得了。通過移情,教育者把自己置身於受教育者的位置上,知覺、體驗、分享受教育者的情感,明白受教育者的喜怒哀樂,瞭解受教育者的愛憎悲歡,蒐集受教育者的思想資訊、心理資訊,並據此分析其思想、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能避免主觀臆斷,減少德育工作的主觀性和盲目性。相反,如果教育者不注意利用移情,主動探究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僅僅憑主觀推測,並在此基礎上對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響,其德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有利於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牴觸情緒,增強對教育者的認同和接納

德育過程是人際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資訊交流、情感溝通,並最終達到促進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的目的。因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特點相似是影響人際關係、增強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而在所有特點中,態度或觀點的一致具有特殊意義。當人們發現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相近時,會造成一種“我是正確的”獎勵效果,或強烈的“自己人效應”,從而大大增強人際吸引,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如果能利用移情,從受教育者角度考慮問題,獲得與受教育者一致的觀點、看法,並讓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者在相似情境中也會產生或理解與之相似的觀點或做法,那麼,會陡然拉近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這樣,就為後續的德育效果的獲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移情本身也表現出了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為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響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提供了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受教育者容易接納、認同教育者提出的德育影響。只有理解了受教育者,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教育者才能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朝著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去努力,最終使德育成為成功的德育。

(三)教育者所創造的移情氛圍,有利於受教育者相關品質的發展

環境是一種隱性的德育課程。一方面,如果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能很好地移情,將有利於創設融洽和諧的班級氣氛,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的改善,形成相容的心理氛圍,促進良好班集體的建設。另一方面,教育者移情所產生的氛圍可以促進受教育者移情理解能力的發展,使受教育者可以更客觀地認識人和事,這就有利於受教育者之間相互瞭解、相互欣賞和相互學習。在理解取向的教育氛圍中受到薰陶的學生,會習得理解的心態、精神和風格,懂得謙讓,學會關心、體貼和同情他人。當這樣的學生回到了家庭,步入了社會,就很可能將理解自我與理解他人結合起來,並推而廣之,影響社會人際關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紛爭。在建立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移情應該成為受教育者成長髮展不可或缺的內容,而教育者移情所創造的移情氛圍將促使受教育者相關品質的發展。

二、提高教育者的移情能力

 (一)加強師德修養,形成正確的“師生觀”

長期以來,許多教育者形成了“教師本位”的思想。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習慣用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學生對話,致使許多學生一提到教師,首先將他們定位於“管理者”的角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地位,不願意受到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如果德育過程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處於這種壓力之下,就毫無自主性可言,個體就會產生人格的主體性受到侵犯的感覺,進而產生反感和牴觸的心態,不但不會接受教育者辛苦施加的德育影響,反而會對教育者產生後天的免疫力,在思想上築起一道厚實的“防火牆”。這會嚴重削弱德育效果。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關係。從心理學角度看,移情發生的一個重要心理條件是平等。只有移情的主客體之間的心理地位是平等的,移情客體才認為自己是安全的、沒有壓力的,才會以外顯行為的方式表現出真實的內在心理。這就有利於移情主體對客體心理作出正確判斷。對移情主體來說,也只有將客體視為是與自身平等的物件,才更有可能設身處地為客體著想。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培養教育者移情能力的首要問題是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者的“教師本位”思想,樹立教育服務的現代觀念,不應該過於強調管理者的角色,而應該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將自己定位於服務者的角色,服務於受教育者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輕視學生的'年輕和“幼稚”,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尊嚴與人格,將學生視為在人格上與自己平等的獨立個體,以為學生服務為己任。因此,在“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成為當前教育改革主題的背景下,重視教師的移情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不應僅僅成為口號,而應該是教育者的實際行為,其中蘊含了教育平等的理念。

(二)充分了解受教育者

移情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心理條件是個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經驗。人的經驗可以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根據心理學的解釋,人是經驗主義的,對於別人的理解高度依賴於自己的直接經驗。因此,對別人的理解及與別人的情感的溝通和同一,依賴於個體是否具有同樣的經驗。只有當別人的經驗也是自己體驗過的或正在體驗的,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我經驗的豐富是移情的前提。因此,教育者應該經常回憶自己在學生時代的認知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特點,比如,遇到了與學生類似的問題,回想一下自己在學生時代是怎麼想、怎麼做的。這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調整教育者自身的情緒,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並採取理智的措施。

但是,畢竟時過境遷,教育者的直接經驗未必與受教育者的直接經驗相吻合,這時,就必須依賴於教育者的間接經驗。受教育者由於遺傳素質、後天成長環境的差異,在智力、思想情感、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與群體差異,這就要求教育者善於瞭解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教育心理學是瞭解這些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教育者要注重教育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當然,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要求教育者能做一個有心人,善於去觀察和研究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並從中瞭解學生心理和行為發展的新特點。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便沒有教育文明,便不可能實施對學校的科學領導。”

 (三)培養換位思考的意識

有了相應的經驗可以使移情發生,但並不是有了經驗就一定會發生移情。許多情況下,主動換位思考的意識顯得更重要。社會心理學家索蘭德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助手在熱療器不同的熱度下表現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情緒。在被試觀看“接受熱療”的人(即主試的助手)的時候,主試相繼向他們發出三種指令:想象自己處在他的地位是如何感受;想象他如何感覺;密切注視他的生理反應。與此同時,由儀器測量被試者掌心出汗、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結果表明,在執行主試的第一和第二個指令時,在“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表情作用下,被試的生理狀態出現了明顯的傾向於“接受熱療的人”的變化,而在第三個指令下並沒有出現。這個實驗不僅證明了移情作用的存在,而且證明了態度傾向對移情的產生具有重大作用。也就是說,移情能否發生不僅受制於當事者是否具備理解對方的經驗,而且取決於當事者是否願意主動去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具備理解對方的經驗,但主觀上不作心理換位,移情也不會發生。事實上,許多人際矛盾的發生,一是雙方溝通不足,產生誤會;二是氣憤之下不願替對方著想,不能移情。而以上兩種情況在德育過程中時有發生,這也直接影響了良好德育效果的獲得。

換位思考要求教育者能擺脫自我中心,從自我中走出來,努力循著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髮展水平等設身處地去體會、理解受教育者,將知識經驗學生化,心理水平學生化,認知方式學生化。當然,教育者也不能完全沉浸在學生的思維模式中,應該能在學生的心理世界和教師自我之間自由穿梭,在瞭解受教育者的心態之後,從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四)培養有利於移情產生的人格特質

研究表明,移情與宜人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愛心、寬容與宜人性、開放性緊密相聯。因此,要增強教育者自身的移情能力,可以從塑造有利於移情產生的良好的人格特徵入手。

第一,教育者必須具有愛心。有人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教師對學生的愛,有助於使教師對學生心靈問題產生興趣和耐心;對學生的愛,使得教師樂於與學生接觸,從而有更多的熟悉和了解學生的渠道和機會;對學生的愛,使得教師能對學生的行為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斷和決策;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動力,同時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第二,教育者必須具有寬容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般來說,我諒解犯錯誤、做蠢事的孩子。這種諒解能觸動孩子自尊心的最為敏感的一角,使孩子心靈中產生一種促使他糾正錯誤的積極向上的意志力。孩子不僅深深悔恨過去所犯的錯誤,而且以積極的行動將功補過……常有這種情況:比起那種情況下可能採取的懲罰行動,諒解所產生的道德感召力要強烈得多。”教育者的寬容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直接影響教育者移情的產生。寬容要求教師堅信每一個學生本性都是好的,視學生犯錯誤為必然,學生的問題不過是鏡子上沾染的灰塵,拭去了灰塵,鏡子依然光彩照人;寬容要求教師正視和接納學生的弱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天性,遵循學生的天性施教,實施人性化教育。

第三,教育者必須具有教育敏感。作為一名優秀的德育工作者,“學生的歡樂、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視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教育者要能很好地移情,就必須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以上人格特質的培養,為移情奠定良好的基礎。

[摘要]教育者移情能力是德育實效的根基。教育者的高移情能力有助於加強德育的針對性;有助於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牴觸情緒,加強對教育者的認同和接納;有利於促進受教育者移情能力的獲得。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移情能力就必須加強師德修養,形成正確的“師生觀”,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基礎上,養成換位思考的意識,培養有利於移情產生的相關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