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分析

才智咖 人氣:1.63W

高校教育中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簡單,將心理教育融入的結果是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與新視角。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整理的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分析論文,歡迎閱讀借鑑。

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針對心理教育對德育教育的作用情況進行了研究,首先介紹了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係,其次是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實現途徑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後提出了改進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 大學生

近幾年高校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較系統的關於大學生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高校在設定課程時必須將時效性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兩個目的相結合,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將心理教育融合於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一、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係

(一)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是相互聯絡的。

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二者之間存在共性也有差異,其共同點表現為都是面向學生的教育,最終目標都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其差異性在於心理教育的宗旨是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目標則是通過教育手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二者內容上有交集,德育可以促進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使學生的心理變得積極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能促進德育教育的有效進行。二者的教學方法都是引導學生的思想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

(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是相互補充的。

研究發現,人對外部刺激產生的反應首先是通過感知覺活動進行分析,然後是高階思維活動進行認知。認知的結果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知成功,轉變為心理問題;另一種是認知失敗,表現為個體的思想道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或多或少地會通過他們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表現出來,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密不可分。通過二者關係,促進二者之間融合,使之相互提高,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其心理與德育問題,一舉兩得。

二、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實現途徑中的方法現狀

高校教育中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簡單,將心理教育融入的結果是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與新視角。心理教育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但是人們對心理教育還沒有完全接受,對其認識還有不足。

(一)過於關注社會教化,輕視個體自我內化。

傳統德育注重社會教化,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社會性特徵。實際上社會化的教化和個體的自我內化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廢。當前,忽視個體自我內化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容易導致理論與具體行為脫節,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二)過於關注說教,忽略個體內心的需要。

提起德育,枯燥乏味是人們的普遍感覺。傳統的德育較重視道德說教,忽視個體的內心需要,尤其忽視對個體的情感疏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低階需要和高階需要。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讓大學生基本滿足了生存的低階需要,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高階需要上。傳統道德說教固然具有一定的約束導向作用,但個體的行為受到動機的激發和引導,而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源頭。忽視個體的內心需要、個人情感有違人類天性,這麼做既不能有效提高道德認知的效率,又不能有效促使人的認識轉化為行為,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流於形式。

(三)過於強調灌輸道德知識,輕視鍛鍊道德行為。

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大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行為嚴重脫節,這種現象與傳統德育教育方法有關。長期以來,德育教育一直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這種方法也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元化、資訊化的當前教育環境中,這種單純理論知識的灌輸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也難以轉換為實踐。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實踐情況,而非單憑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知識評價其道德品質。

(四)過於強調培養意識,輕視塑造健全人格。

傳統德育教育中過多強調個體服從,強調對人的意志與行為的限制與防範,忽視個體的自主性發展,忽視健全人格的塑造。學生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應有體現,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這樣的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往往缺少獨立性、缺乏進取精神、易從眾和循規蹈矩,何談創造性?

三、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教育能內化大學生道德教育。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結合使用心理教育的理念,能更順利地實現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學生內在品質這一過程,能有效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整體質量。學生形成自身素質需要逐步內化的過程,並且會受多種因素制約,但無論外界因素如何影響,學生只有滿足了其內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提高良好的品德修養,並最終表現出優秀的道德行為。由此可說,心理教育是開展德育的基礎。從另一個角度看,心理內化過程同時可以看做一個修身的過程,而修身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推論出,心理教育的內化作用不僅為德育奠定了可行的基礎,且其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模組之一。

(二)心理教育應用在德育教育中更符合大學生特點。

大學生的年齡普遍集中在18-25歲之間,正值青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於不穩定狀態,他們思想活躍、好奇心強但社會經驗不足,有時候認識事物片面,容易鑽牛角尖。當有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時,大學生會出現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嚴重者可能會走極端,所以培養大學生的'認知和辨別能力,要遵循這一原則,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教育學生。另外,大學生的情緒穩定性、自控力還不足,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導,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在德育工作中,使學生的問題有效解決。

四、改進心理教育方法,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多少,直接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進展及成效,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大力改進心理教育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一)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和開設心理輔導課。

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時常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有了心理問題積極主動地尋求心理諮詢,對當前的大學生早已非新鮮事。因此,在高校中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和開設心理輔導課就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重要內容之一。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有利於形成更加科學的教育格局,有利於更切實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