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機制分析

才智咖 人氣:2.91W

摘要採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研究法,通過對八所廣州地區的高等學校體育在塑造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功能以及心理現狀的調查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體育鍛煉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延緩心理衰老,協調人際關係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自信心和培養堅強的意志,調節消極情緒、促進人格全面發展和增進心理健康。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機制分析

 摘要:採用專家訪談法、文獻綜述法等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分析,並對體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綜合分析,指出體育教學常規職能外,還承擔著重要的心理教育職能,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發展。通過研究得出體育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傳統專案,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促進二者的融合,對於擴充套件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育;融合機制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質等特徵,大學生年齡普遍在18~23歲,屬於青春發育後期,身體各部分機能成長狀態基本穩定,身體健康素質水平普遍較高。相比於身體健康,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素質仍有待加強。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代表,有義務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水平,實際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體育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傳統專案,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促進二者的融合,對於擴充套件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內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現狀分析

就當前國內高校體育教育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融合機制,仍習慣於利用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開展教學,側重於對於學生聖體素質的提升,客觀上對於教學的統一性、結果導向性、技術達標、以及競技達標要求較高,對於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缺乏有效的關注,多停留在認識發展的初級階段。總的來說,當代高校體育教育,主要以學生身體健康教育為主,側重於運動知識技能的傳授,以及學生競技成績的達標考察,在心理教育方面,內容缺失較為嚴重。現代社會對於健康的定義,是一種立體的三維定義,除身體健康、無疾病影響外,還需滿足心理狀態、社會適應力等要求,才能稱為健康狀態。體育教育在當代高校中,仍被普遍認為是促進學生身體活動的教育手段,教學評價方式也僅參考學生身體素質達標情況,過於追求體育教學的成績提升,相對忽略了對其教育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關注。同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對於學生教學主體地位,也缺乏有效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限制了學生社會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當代大學生對於體育運動的關注重點,多以運動的競技性為主,對於體育教學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多與體育競技有關,如如何消除賽前緊張情緒等。綜上所述,當代高校體育教育,相對缺乏對於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較為匱乏、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較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水平的提升。

二、體育教學對於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分析

2.1排解心理壓力及延緩衰老作用分析

隨著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當代大學生群體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並影響了自身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學生的個體行為。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0%的學生表示,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心理放鬆,心理壓力在運動中不斷排解,並重新獲得前進的動力;約有65%的學生認為,保持長期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緩解心理壓力,還可以有效延緩心理衰老,強化個體的精神世界。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能量被快速損耗,身體各項生理機能為滿足個體運動需求,會逐漸上升並根據個體的運動狀態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這一過程可以看做心理釋放過程,個體壓力得到有效的釋放,就會感到放鬆,同時超越身體極限,也會不斷強化個體意志,給予其更堅定的意志和更強大的動力。此外,在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後,人體會分泌“內啡肽”這種物質會使人感到愉悅。

2.2促進社會能力發展及協調人際關係作用分析

社會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兩種能力,與人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及相應的人際交往意識。多數體育運動需要與隊員及對手進行交流,客觀要求個體關注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與隊友不斷的溝通交流,達到最終的團隊獲勝目的,提高團隊成績。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有60%的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具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協調作用;約有55%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對於提高社會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在大學環境中,人與人的交流不再侷限於自身的交際圈子,以籃球運動為例,在大學籃球場中,相互不認識的人以籃球為紐帶,臨時決定進行友好的互動切磋,是很平常的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處理更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現為意識層面的提升,體育運動交際僅能視作為社會交際的簡化縮影,但具有這種經歷和意識,當學生步入社會時,就可以快速地習慣並融入社會環境中。

2.3磨練意志及培養自信作用分析

每一項體育運動,不論技巧簡單或複雜,均具備一定的難度和強度,在不斷挑戰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學生個體的意志和自信均會得到有效的鍛鍊和培養。依據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認為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得到了自信心的增強;約有65%的學生認同參與體育運動可以磨鍊自身意志。無論是建立自信心還是磨鍊意志,均是一個長期的累積過程,只有這樣形成的自信和意志,才能經受住事實的考驗。就體育運動而言,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由定製運動目標,以籃球運動為例,每掌握一種技巧、每一次比賽對抗、每一次成功的進球,均會使人感受到付出的回報和能力的肯定,並且比賽具有豐富的可能性,無數的例項表明,只有堅持到最後,你才能最終確定比賽結果,這對學生的意志力是極大的`鍛鍊,這也是體育精神的現實表現。

2.4促進學生個體心理調節作用分析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消極情緒,只要學生掌握科學的消極情緒調節技巧,及時進行排解就不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是一種有效的調節方式;約有5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種體育運動都有其參與目標,例如跑步運動是為了更快、籃球是為了得分等,這些目標雖然片面,但是當運動者集中注意參與到運動中時,就可以忘記心理的消極情緒,並在運動過程中,對自己進行不斷的評價和重新認識,在發洩消極情緒的同時,促使大學生增強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認識。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學生可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實際需要,促進自我個性成熟發展。

2.5心理健康促進作用分析

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0%的學生認可體育運動對於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心理健康狀態涉及內容較多,不能僅使用簡單定義去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體育運動及體育運動精神同樣是多元化的,2者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絡,對於如何建立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機制,發揮體育教育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仍需相關人員進行深入、細緻的探索。

三、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既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體育教育內容完善的主觀要求,同時也是高校擴充套件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途徑。素質教育背景下,強調教育的全面性,提倡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發展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是指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生理髮展特點出發,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水平;高校體育教育具體是指,通過科學有效地體育教育活動,傳授學生基礎的體育衛生保健知識以及相應的體育運動技巧,促進學生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並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以及心理素質教育的教育過程。兩種教育工作均以學生作為主體,目的均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絡。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應充分重視自身心理教育作用,積極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3.2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體育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並不存在專業差異,面向全體大學生群體教學,並且大學體育教師平均素質水平、心理教育水平,相對符合開展心理教育要求;體育教育本身即存在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有助於心理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體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均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目標,且兩者的活動相輔相成。因此,高校促進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四、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4.1更新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於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定了相應的心理諮詢室,但普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層,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內涵,才能有效落實各項心理教育措施,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為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奠定紮實的思想基礎。

4.2明確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學習生活是多數學生最後的學生生活,大學可以看做是社會的簡化縮影,這一時期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環境與之間接受的存在巨大差異,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主人並開始嘗試主導個人生活走向,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步入最後的調整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臨心理衛生、學業、就業、個人問題等多方面複雜的生活問題生活壓力劇增,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於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焦慮問題、性健康等方面內容。針對複雜的學生心理問題,高校在制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應組織進行廣泛的學生心理調查,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目標,優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瞭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係;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4)鍛鍊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3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佔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瞭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絡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側重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於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於心理、情感、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4.4保持高校體育教育原有特點

高校體育教學經過多年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應注意保持體育教學原有特點。高校應認識到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關係,並非從屬關係,並不是要將體育課程改為心理健康課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進2者的協調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絡,2者的教育主體和教育目標相近,促進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擴充套件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煦陽.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師(下旬),2012(01):148

〔2〕楊芳.中國小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1(13):171-172

〔3〕劉豔麗.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初探〔J〕.科教文匯,2014(16):112

〔4〕朱林凱.體育課中融入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05):105-108

〔5〕樑雲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中學體育教育中的內涵、意義和途徑〔C〕.//上海市虹口區科學技術協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