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顧繡藝術意見論文

才智咖 人氣:3.01W

顧繡因源於明代松江府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築園於今九畝地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上有“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園,故世稱其為家繡,曰“露香園顧繡”或“顧氏露香園繡”,簡稱“顧繡”。“名世性好文藝”,喜結文人墨客,藝術修養高,常與董其昌、沈侍御等許多江南名士來往。顧氏女眷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下,也酷愛藝術,善丹青書法,精於女紅,因而將繡技與畫藝相結合,專繡宋元書畫作品,“以針代筆,勾畫自如,凡筆之不足,則針能獨到,以線代墨,點染渾成,凡墨有暈缺,則線能補齊”。“畫繡結合,以畫補繡,刻意追求繪畫效果,針不及之處則以筆接色,以畫代繡。”因此,顧繡又稱為“畫繡”。由於顧氏家族是上海城內縉紳大族,在朝廷做官又有固定收入,因而生活比較安逸,刺繡只是顧家女眷為消磨時光、追求高層次藝術的一種“閨閣繡”,純粹是為藝術而藝術,不作商品出售。

拯救顧繡藝術意見論文

另外,顧繡的針法煩瑣,對技藝、畫藝要求很高,耗時耗力,繡一幅簡單的作品,一個人至少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而繡一幅比較複雜的作品,則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從晚明到清中期,顧繡興盛時間僅為百年左右的傳承發展,目前能見到的傳世真跡非常少。據不完全統計,全部傳世作品不足200件,絕大多數為博物館所收藏。顧繡“畫繡結合”的特點,對繡者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需要繡者能熟知畫理和筆勢走向,對畫的意境和神韻要具有一定的悟性,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不易掌握。

因此,顧繡的傳承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藝的高超程度、對畫理畫技的領悟力和大量時間投入等條件,可以說,顧繡自身特質的'限制性比較大,制約條件多,推廣和普及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未能真正普及到民間。清末,隨著顧氏家族的沒落,顧繡藝術也逐漸湮沒,在以後的時間裡幾乎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則是吸收了顧繡技法和營養的蘇繡。隨著社會的轉型、現代化程序的加速和外來文化的滲透,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曾被人們極力推崇並千金難求的傳統顧繡如今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和生存空間,精湛的技藝也由於後繼無人而不可逆轉地在失傳,整個行業面臨人去藝絕、後繼無人的窘境。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近年來一批愛國學者致力於發揚傳統文化精神,號召復興我國傳統文化,使人們對傳統文化重新認識和審視,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顧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這一傳統繡藝進行保護和傳承,以搶救瀕臨失傳的絕技。在當下,我們應抓住時機,對顧繡的搶救工作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傳授技藝,使之後繼有人。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上海市松江區的戴明教老人為該文化遺產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被公認為顧繡第一代傳人。第二代傳人則是她的十多位徒弟,其中代表者是錢月芳,如今錢女士工作室裡的8位姑娘將是顧繡第三代傳人。為了搶救和傳承這門藝術,國家相關部門應當為這些藝人提供良好的傳授技藝環境和條件,解決其後顧之憂,使這些老藝人能夠全力為國家培養接班人,將他們繼承和總結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的一代。同時,也要讓年輕人認識到,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有著廣闊的前景,並非夕陽產業。因此,要努力提高年輕接班人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開闊他們的眼界,提高技藝和待遇,使傳統的刺繡手工技藝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顧繡、愛上顧繡。2008年元旦前夕至2月底在上海博物館舉行了為期2個月的顧繡珍品展覽。這是顧繡藝術首次面向人民大眾的展覽,這次展覽對保護、傳承顧繡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顧繡、愛上顧繡的機會,而且也能為顧繡的傳承工作吸引來甘願投身顧繡藝術的愛好者。在來觀展的人群中有相當多的觀眾是首次聽說這門藝術,因此,在當今時代亟須加強對顧繡的宣傳,舉辦展覽是最為直觀、與繡品近距離接觸的方式,還可以通過網路、媒體等方式,全面向人們宣傳和介紹顧繡,提高其知名度。

第三,開拓室內裝飾市場。從古至今、從宮殿到尋常百姓家,人們都喜愛用書畫作品來裝飾環境空間,用書畫藝術來營造居室文化氛圍,以顯示主人的文化造詣和藝術修養。顧繡的獨特之處正在於其以古代名書畫為藍本,“看上去是畫,摸起來是絲,古風畫韻”,分辨不出是繡還是畫,其藝術特質與書畫裝飾性質正相契合,所以才有“畫繡”之名,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居住空間的藝術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開始注重理性的思考和個性的發揮,講究裝飾的文化品位,而以古代名書畫為藍本的顧繡作品正符合部分文化人的品位追求。若將其購來作為室內裝飾品,不僅可以彰顯室內品位高雅和藝術氣息,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

上海人民以自己的文化造詣和聰明才智,創造了獨特而高雅的顧繡藝術。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以巨大的魅力征服著眾多文人雅士,是中國歷史創造的一筆巨大財富。顧繡以其色彩淡雅、摹古人名畫、做工精細、畫繡結合而聞名於世,並曾擁有輝煌的歷史。但由於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直至今日,在流行文化與時尚的衝擊下,這一技藝瀕臨湮沒與失傳,如何傳承與搶救顧繡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但我們堅信,只要適時地抓住機遇,大力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藝術,隨著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日益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顧繡這一古老而又珍貴的藝術,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