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義務教育學校差異均衡發展

才智咖 人氣:1.66W

摘要: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生存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生源、師資和文化問題是造成薄弱學校形成的三個重要原因。要改變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生存困境,就必須通過理論研究者和校長、教師的合作,引導學校轉變觀念,在差異均衡的視角下重新定位基礎教育優質學校的發展目標,對學校發展進行科學合理規劃,改革課程和教學管理模式,幫助學校走出困境,探索經濟中等發達地區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

研究義務教育學校差異均衡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差異均衡;南京市棲霞區義務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基於南京市棲霞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考察
  
  棲霞區位於南京市區東北部,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蘇南、蘇中、蘇北分別代表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那麼棲霞區的經濟則可歸屬於經濟中等發達地區。因此我們研究的問題域為“我國東部經濟中等發達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發展”。該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發展相對落後於其他城區,有許多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生存的困境。但該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歷史悠久,基礎教育的文化積澱深厚。當年陶行知先生在這裡創辦了曉莊師範、燕子磯國小等著名學校,以實踐他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思想。現在這裡還保留著“燕子磯國小”等學校校名,並且,當年陶先生的辦學口號依然在這裡的許多學校保留著。調查過程中校長們反饋薄弱學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生源問題。從調查的23所學校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被調查學校都認為自己的生源不好,或者存在問題。沒有生源或者沒有優質生源被校長們認為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困境。生源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文化課測評過程中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通過擇校方式流向市區的“名校”或者區內的一些民辦學校,這種現象造成了施教區內所謂“優質”生源的流失;其次,生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理想,各校生源主要包括外來民工子弟、附近因拆遷失地的農民子女、經濟適用房的原市區居民子女和其他本施教區內的學生;再次是學校區位對生源的影響,由於都市計畫的需要,一些學校從原來較好的交通地段搬遷到比較偏遠的地段,交通變得不方便,施教區內的學生不願到學校就讀。表面上看來,生源成為學校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生存困境。
  第二,師資問題。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除了距離市區較近的幾所學校在近三年內只有少量教師調離原工作學校的情況外,其他學校都存在大量教師單向流出的現象。雖然教師在流出後有少量新招聘的大學生補充,但依然不能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一部分學校,尤其是那些原來的廠辦子弟學校,教師總數有餘,如南煉中學、馬群中學的師生比都在1:5左右,但教師的學科結夠不合理,年齡老化,不能勝任日常教學的需要。
  第三,文化問題。幾乎所有學校都認為自己的校園文化積累不厚,校園文化建設不足。即使像“燕子磯國小”“邁皋橋國小”這樣本該有著深厚的陶行知思想傳統的學校也認為自己的校園文化積澱不足。傳統的`教育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新的校園文化又沒有產生,在城市化程序中學校這塊本該有著豐富文化土壤的地方發生了文化斷裂現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校長都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對於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他們或者領會不到校園文化的含義,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提煉、生成自己的學校文化,難以對自己學校文化的核心特色有準確定位。
  
  二、理論的反思:差異均衡視角下的優質學校
  
  (一)問題:困境抑或優勢
  首先,學生是育人的物件還是學校實現利益的手段?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目的是育人成人,學生是學校關愛培養的物件。學校應該具有強烈的生命關懷意識,然而基礎教育實踐中情形卻不盡如此。一些學校在很大程度上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忽視了學生的利益,學生被學校用來作為實現自己利益的手段。這種辦學目標違背了教育育人成人的本義,它是現代化過程中市場意識和經濟利益對學校的衝擊下形成的一種學校發展觀,它給學校帶來的發展只是短期的,所造成的危害卻是長期的。辦學校並不能都是為了利益,基礎教育不能受經濟市場利益的驅動,它應該有自身的內在驅動力,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就是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