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建築設計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7W

摘要:小型建築設計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一門建築設計課程,它同時也是建築學專業的入門必修課。同一門課在兩個不同的專業中的教學目標必然各有側重。建築學的教學內容並沒有根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整。因此我們考慮重新設計該課程的教學。以下是調整思路後對小型建築設計教學改革做的一些嘗試。

小型建築設計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小型建築設計;教學改革

一、小型建築設計課程的特點

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小型建築設計課程起到一個聯絡室內設計課程和景觀設計課程的作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其他研究內容(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可以說都是圍繞著建築這個主體展開的,該課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綜合性與複雜性。每一個建築的設計都是一個綜合系統的設計,都已包含建築的多方面的基本問題。文丘裡在《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中指出:今天,即使一座單一的房屋在單一的環境中,其設計要求、結構、機械裝置和建築形式就會遇到各種以前難以想象的衝突。撇開這些問題不談,單是根據建築室內空間的邏輯關係來安排空間的秩序,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難點。而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以上這些問題交錯在一起,它們之間是一種動態的關係,不可以分解開而逐個解決,設計不是直線發展的,沒有特定目標,所有的問題是限制也是機遇,掌握所有條件的預期結果,平衡各方面的要求與問題,並突出與眾不同之處。因此,建築設計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並且比較複雜的課程。

2.邏輯性的思維方式。建築設計在空間佈置方面要更多地考慮各空間的邏輯關係。比如:餐廳與廚房應該緊密相連,多層建築的衛生間的垂直位置應該在相同的範圍,不同功能的房間對採光的要求不同,其安排的朝向也就不同,等等。

3.理性與感性結合、空間的邏輯關係的分析是用理性思維,通過理性的分析確定空間平面佈局。建築的造型設計是形象思維,建築外觀可以反映建築內部格局,也可以不反映內部空間。雖然我們常說建築真正用到的是它的內部空間,正如老子所言:“當其無,有室之用”,但建築的外觀也是建築設計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們希望“美”的建築的外型與合理的內部空間相得益彰。“美”又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形式美的法則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界限,設計中也很難以理性的分析得出一個“美”的樣式。所以,如何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之間轉換,並將二者合二為一,是設計構思中要注意的問題。

二、小型建築設計課程面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的問題。一般建築設計教學是按建築學專業的目標,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獨體的小住宅,做到方案階段。對建築面積、功能、造型、圖紙規範、作業數量等有詳細要求,整體教學重結果,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工整的繪圖和手工模型的製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研究內容基本是圍繞著建築展開的,建築室內環境是室內設計的範疇,建築外環境即景觀設計的研究範疇。作為第一個專業設計課題,小型建築設計的教學目標定位是決定該課程教學思路的關鍵。既然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內容是圍繞建築展開的,建築在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中介或紐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了解建築設計的入門知識和基本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同樣是以建築設計為題,環境藝術專業與建築專業的教學目標必然有差異,其差異是由專業特點所決定的。建築學專業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業主的需求、場所的特點;②建築功能;③空間安排;④外部造型;⑤材料與結構等。由於建築學專業在該課程前後有相應的配合課程(結構、材料學等),所以一個小型建築課程可以要求面面俱到,一次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在後繼課題中再次研究,以培養一個專業建築師。環境藝術專業開設本課題的目的是以此讓學生建立起組織安排空間的能力。以建築專業的目標去要求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學就會有偏頗。另外,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沒有建築設計專業的理論基礎,之後也沒有後繼的相應課程,四年裡只有一次這樣的建築設計課程,如果按建築專業的目標去教,就會讓這個課與整個教學體系脫節,課程對環境藝術專業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2.教學模式的問題。《小型建築設計》雖然只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個很小的專題課程,但它在環藝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專題,但它同樣涉及到了設計的其他因素,如歷史、地理、人文以及哲學等。而現有課程的教學模式比較重視學生設計中的功能佈局與使用以及製圖的完整性與規範,而對培養學生設計資訊的採集、設計概念的產生與思考、思維的活躍性上重視不夠。其結果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設計方案的單一化、思維的僵硬、對設計的理解過於簡單和膚淺,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及設計圖形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

3.教學方法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基本以灌輸式的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上提出設計中要注意的重點,然後學生就開始著手設計繪圖,教師再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修改意見並讓學生完善。課程結束時,多數學生的作業成績令人滿意。但在此後的設計課程中,學生卻表現出對設計的認知度較差、對設計沒有概念、創新意識相對較弱、缺乏創造性、思維侷限性強等特點。

三、教學內容調整的基本思路

1.修訂教學大綱,突出重點目標。首先是要明確環藝專業中該課程的目標,明確了目標,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對於之前完全模仿建築專業的教學大綱該做相應的修改,突出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其一是住宅建築空間組合的理性分析與佈置,空間的平面和垂直佈局安排,空間的尺度、空間流線、空間主次、秩序、空間的分隔與聯通等這些是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另外還有空間的大小與人的心理感受涉及環境心理學的問題,以及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其二是小型建築的外部造型手法的學習與構思推演。至於其他的相關部分,不是本專業的教學重點,暫且放在一邊。通過一系列的考察、分析,讓學生真正開始對設計構思有初步的概念,能理性地去尋找問題,主動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材方面可以選擇《建築空間組合論》、《建築語彙》、《建築設計方略———形式的分析》、《建築形式的邏輯概念》這幾本書作為主要教學參考書目,另外再準備一些建築設計案例的資料作為補充。

2.解讀大師作品,引導學生從案例中找方法。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小型建築課程時間太短。學生是剛接觸建築設計,畢竟沒有設計的經驗,自身對建築設計中要面臨的問題考慮的深度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第一次方案的結果常常是功能上有諸多問題,顧此失彼,並且造型比較簡陋,學生自己也不滿意。初學者一開始就要自己創造出平面佈局合理且造型美觀的建築造型的確有難度,教師的引導很關鍵。首先學生要注意的是方法論的問題,即以什麼樣的方法論來解決相應的設計問題。學生現在沒有經驗,那就要從設計史中的著名案例中去找方法,解讀大師作品是很好的方法。我們選取現當代建築代表人物,從柯布西耶到哈迪德,對他們的一系列經典的小型建築作品展開分析,通過找尋他們的建築思想作品的發展軌跡,試圖建立一個我們對建築基本判斷的平臺。全面瞭解和把握建築大師們的`建築思想和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建築特點和語言手法,這些能幫助我們構建發現和解決設計問題的思維方式。這方面的參考書有《大師作品分析———解讀建築》系列。

3.加強設計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針對環藝學生的特點,我們對我院的小型建築設計課程教學重新進行了設計。課程時間為三週:第一週學習大師。大師作品分析,通過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建築空間關係。教師以設計大師案例的形式來引導學生了解和認知小型建築設計的方法和步驟,瞭解大師對於設計的認識和感受,瞭解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認識和理解了大師的作品後,讓學生以3~4人為一組,自行選擇一個著名設計師的作品,分別從設計背景、設計思想、空間組織、材料運用等方面蒐集資料並分析和闡述作品的內涵。這個步驟可以使學生掌握自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自行分析更加深入地瞭解大師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活動,也可以從中驗證前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第二週思考。建築空間安排的思路與住宅設計規範解讀,根據設計任務書,完成小別墅的三個方案的設計草圖與空間分析圖。此階段讓學生以個人為單位,尋找三個不同大師的不同作品,以繪圖的形式來了解和分析作品的設計意圖,瞭解空間、造型、材料、環境等因素對於設計作品的影響。通過已存在的作品逆向分析空間的組織和功能分割槽的佈置,為下一階段自行設計奠定認識基礎。從培養和啟發學生的設計概念入手,使學生儘可能多地去尋找靈感,發掘靈感的來源,可以先從基本的幾何形體元素入手,通過平面構成中的加減、疊加、拼接等手法來自由組合空間的佈局,也可以從功能出發,先行建立各個功能空間的位置及大小,再從各功能空間之間的連線組合得到一個空間的佈局。平面佈局成立後,再由平面佈局推導空間立體佈局。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平面向立體空間發展,這樣可以使第一次接觸設計的學生更容易上手。第三週推敲與設計表達。教師協助學生從三個草案中選出最有自己特點的方案,重點分析,將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並用圖紙準確表達其設計意圖。

四、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和探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形式的不斷更新,迫切需要我們對現有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打破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創造出新的多形式的互動教學模式,小型建築設計課程的多種教學模式就是以培養學生在設計中開拓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的,採取課堂教學學習、圖文資料學習和實踐學習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調查與分析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思維模式,從而在實際的設計活動中更為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切實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參考文獻:

[1]傅禕.建築的開始———小型建築設計課程[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美]羅伯特文丘裡.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