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8W

一、概述

建築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探究論文

建築學專業是一門涵蓋了社會、文化以及藝術功能的綜合學科,《建築設計基礎》是建築學專業的主要基礎課,是學生了解專業、認識專業,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興趣和基本技能的重要課程,是引導學生設計入門的關鍵。建築設計基礎課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善,逐步“從大發展走向穩定提高”,建立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教學體系,主要是對學生的專業啟蒙教育以及表現技能的培養,主要內容包括建築概論、表現技法和設計方法入門。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課程以繪圖基本功訓練(線條訓練、字型訓練、渲染練習、鋼筆畫和小設計等)為主要目的,同時配合一些理論知識介紹。學生在這些基本功的訓練中漸漸領悟建築的奧妙。但這種教學方式易導致思維單一、封閉,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思維較僵化的學習狀態,不利於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鑑於以上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校提出對建築設計基礎教學進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改革目標,不斷探索基於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二、建築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能力培養是現代教育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建築師的設計能力具體體現在特定的設計要求轉換為現實的空間形態,能力培養取決於教學方法,方法必須落實到每一個訓練課題,設計能力是建築學專業低年級學生在進入建築學學習之前就應及早開始訓練獲得的基本能力。馬克斯貝歇爾的曾經清楚地表明瞭其對建築師知識體系的理解:“幾乎沒有一個學科像建築學這樣把那麼多不同的、看上去毫不關聯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通過繪畫我們學會觀察,通過藝術和建築史學會辨別,通過高等數學和力學學會抽象思維,通過結構工程我們學會支配材料,通過設計我們學會綜合和整體化設計”。

1.建築認知能力。建築認知能力包含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巨集觀層面上講,它是指了解建築設計的基本知識結構體系,包括科學藝術哲學的系統化、綜合化的建築設計實踐;從微觀的層面上講就是指對建築結構、建築構造、主要建築構件及材料的屬性基本認知,這部分需要長時間的系統的學習,可以在測繪、抄繪和模型製作的方式結合課堂訓練中獲得。

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的結合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主動進行研究,便於促進自身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模型製作和小設計的訓練中通過營造良好學習氣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善於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只提供適當幫助。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建築奧妙,成為抽象紙張與現實具體空間型態之間的紐帶,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學生自主性是發展特長的核心,促使學生在模型製作和方案構思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其自覺掌握知識技能的效果,激發自主型個性的無限發展。例如,學生在初次做模型時往往學習習慣不好,工具亂放、材料浪費、無信心,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啟發,培養學生耐心、細心和信心,提高學生自主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

3.合作溝通能力。合作溝通能力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與周圍環境、與社會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本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是專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測繪和綜合設計實踐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溝通的能力。在測繪訓練中,把教學設計過程分成四部分,分別是學習任務(任務佈置)、支援性資訊(測繪方法和工具的使用)、過程性資訊(選拔組長,任務分配,質量監控)和評圖,在測繪訓練中創造性地將對學生合作意識與溝通能力的培養融在一起,從而使學生能夠更自然、更有效地進行活動,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與相當的溝通能力。最後,在綜合設計實踐——小設計中進行實驗,以檢驗所設計的課程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溝通能力的有效性。

4.綜合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在建築設計時將創意準確有效地表達出來的一種能力。建築創意與表達是建築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建築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它需要設計師將自己思考的內容利用某種媒介傳遞出來,因此,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建築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四個主要環節:圖紙表達、文字說明、模型(手工或電子)和方案演示介紹,建築設計綜合表達能力主要包括圖紙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模型表達能力、多媒體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簡言之,建築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畫清楚、講清楚、寫清楚的能力。

三、《建築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

1.改革課程內容,清晰培養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需要進行大量的二維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不足,同時缺乏對設計理念和空間的思考訓練,因此對《建築設計基礎》課程內容體系結構需進一步討論,細化,使該課程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培養目標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也使建築設計的思考與實施過程都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狀態,建築基礎教育需要承載的任務也必然隨之變化。

2.改革教學方法

《建築設計基礎》課程實踐性很強,趣味性不是很強,教學內容多,容易陷入“兩難”現象,即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難。為扭轉這種現象需要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單一的教學方式早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便於提高學生興趣,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建築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多重身份,作為教師他們不但要清楚的掌握相關的知識體系,把掌握的相關知識體系清楚地表達出來,同時還扮演著協調者、促進者及資源顧問的身份,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學管理者,既要完成指定的教學目標,更要保障教學活動的多樣化。

(1)應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並茂,能極大地衝擊學生的視覺、聽覺,給學生帶來鮮明的印象。建築結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傳統的授課方法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況且其中的實物教學在課堂上很難實現,而多媒體教學正好可以彌補此方面的不足。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量地穿插建築例項、色彩搭配和變化、渲染製作過程、建築設計方法和過程等的照片、圖片、動畫,把以前傳統教學難以在課堂上講清的問題用多媒體簡單明瞭地對學生講清楚,並結合照片、圖紙、模型、音像資料、軟體等多種媒體全方位、多視角地進行形象化教學,將多種媒體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雙語教學、計算機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多媒體教學由於螢幕的切換速度較快加之顯示內容較多,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且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而導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掌握好講課重點和螢幕切換速度。可以在課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將空白部分的內容在黑板上板書,讓學生記筆記,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單純盯著螢幕產生視覺疲勞,又可以通過記筆記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的印象。教師在整個多媒體教學中應起主導作用,教師應經常面對學生講解而不能只面對螢幕照著螢幕的文字朗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有視覺上的交流,教師要及時觀察和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應,進而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自己的授課進度和方式。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加入提問和討論,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安排一些教學影片。

(2)融合案例教學

對於一般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生普遍會輕視甚至厭學,同時實際應用能力差。教師可將理論知識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學生通過具體案例設計的學習,輕鬆掌握理論知識,並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建築學專業學生開設課程設計一般是佈置一個小型建築方案設計,在方案構思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汲取相關專業知識,如果在這一階段適當加入該建築的設計背景、使用評價和技術設計和案例分析,使學生對方案的思考不僅僅停留於空間組合、平面功能劃分層面上,而是更進一步考慮為了更好地滿足使用和社會需求,選擇恰當的方案設計和表達方法,並將空間組合與結構型式揉合成一體,這種訓練對提高學生自覺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嚴格按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營造寬容、有趣、競爭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的運用所學知識去認知、分析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開展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認知能力

體驗指學習者親自參與或者置身某種情景或場合通過感覺、感受、體驗來認識事物,通過感覺、感受、體驗可以使學習者獲得某種知識、情感或加深對原有知識、技能、情感的認識,是影響學習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活動。體驗式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創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體驗教學應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的樂趣,積累學習經驗,教師則發揮輔助和引導作用,不去替代學生的學習。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是體驗式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2)開展“探究型”教學模式,培養研究與創新能力

“探究型”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特點,聯絡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教學方法與重點,課堂強調“啟發與互動”,通過預設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對專業知識產生一定的困惑,進而使學生興致勃勃,充滿好奇與探究的渴望。例如,講授“建築設計原理”時,提前一週給學生提出問題:“我校教室、餐廳和宿舍的層高是否相同?各有多高?”針對學生熟視無睹的專業現象提出問題,“有的放矢”地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在適度的啟發下、在不斷思考中,既獲取了知識,又培養和提高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探究能力。

4.提高教師實踐技能

一個合格的高校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職業實踐者,至少有從事相關職業的實踐經歷。因此本課程組制度化的安排教師到實踐教學基地和設計一線進行職業實踐,尤其是針對青年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操作技能的不足,對課程教學中所涉及的實際情況沒有切身體驗,教師在講授時,難免會覺得底氣不足。教師到企業鍛鍊,有利於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校人才的培養,同時還增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絡,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利於學校的發展。要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專業會議和培訓,及時掌握和了解行業、企業發展的前沿和動態,使他們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高效地給學生傳遞最新的設計動態以及設計思想。

四、結束語

《建築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和效果都很不錯,教學改革給予學生在《建築設計基礎》課程中更多的活力和思考,也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獲得知識,建立自主學習的模式,同時培養了獨立研究和創新的能力和熱情。但在科技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把純理工科的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求的“具有成為卓越工程師潛質”的人才,是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持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