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下床暈厥的防範及護理要點

才智咖 人氣:2.12W
產後下床暈厥的防範及護理要點
        產後下床暈厥多由體位性低血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也稱直立性低血壓,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直立時血壓較平臥時下降的一組臨床綜合徵。產後體位性低血壓常發生於產婦產後初次起床排尿時,多表現為一過性意識不清、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快,血壓多無明顯改變。這是因為產婦分娩後,隨著胎兒娩出,腹部壓力降低,大量血液迴流腹部,以及分娩時失血,導致外周血容量相對減少。產婦初次下床時,由臥位到站立,可發生頭部供血不足,而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因此加強護理及宣教在預防體位性低血壓中起到積極作用,有效地降低了產後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率。
        1 產前護理
        絕大多數產婦對分娩都有一種緊張心理,有些甚至在產前1~2天就開始緊張,失眠、飲食不佳。因此從孕婦入院開始便應進行健康宣教。護士隨時與孕婦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以和藹、親切、關心的態度對待病人,使孕婦對其產生信賴感,並隨時瞭解孕婦的思想動態,解答其提出的疑問,消除顧慮。對孕婦進行產前知識宣講,通過口頭、書面及錄影觀看了解分娩知識,減輕恐懼心理。
        2 產時護理
        在生產過程中,儘量靠近產婦,通過和孕婦的交流,提高孕婦對醫護人員的親切感。講解分娩過程,分散產婦的注意力,減輕孕婦恐懼心理。教會其用力技巧,協助產婦利用腹壓,向下用力,加快產程進展,減輕宮縮疼痛。產婦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也影響子宮收縮,緩解宮頸口痙攣,加速宮口擴張,促進產程進展。同時安慰孕婦情緒,儘量減少因尖叫、躁動引起體力消耗。孕婦宮縮間歇期間鼓勵進食進飲,增加體力。對長時間未進飲食的孕婦和出汗較多、嘔吐、腹瀉的孕婦,遵醫囑補充能量、液體。正常產婦的失血量為150~300毫升,當發現出血量多時,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針對各種出血的原因,積極配合醫生處理,有效補充血容量,糾正低血壓。新生兒娩出後,立即應用催產素,預防子宮收縮不良引起的產後出血。
        3 產後護理
        3.1起床時指導
        臥床產婦準備離床時,應先抬高床頭半臥位適應幾分鐘,然後慢慢放下兩腿懸掛2~3min,若無眩暈、視物模糊、出冷汗等症狀,才可慢慢地起立。在體位改變過程中,應觀察產婦的心率、血壓、面色、面板溼度等,如有不適則立即平臥。產後予多飲溫開水,儘早排尿。起床時勿過急,離床活動時應有人陪伴,以免摔倒。應重視產婦的主訴,密切觀察生命體徵及陰道流血量,若發生產後出血,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3.2產後飲食指導        產後可讓產婦進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如營養豐富、高熱量、高蛋白、高鐵、高維生素的熱湯類食物,多飲水,以後可進普食。進餐後由於血液積聚於內臟,使迴圈血量減少,因此飲食宜少量多餐,不宜過飽,以免引起胃部不適,且餐後不要立即起床作排尿或哺乳等動作。
        3.3安全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可消除危險因素,增加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瞭解,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產婦從產房轉到病室時,要向其及家屬講解體位性低血壓的有關知識以及防範措施。初次起床時,一定要有陪護在身邊,並且預備椅、凳及其他扶助的裝置,以備急需,防止摔倒。醫院的環境及設施要求,也應把保證病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地面乾燥無水跡,燈光明亮,房間無門檻。擦地時,將小心地滑的標牌放到易於看到的地方,時刻起到提醒作用。衛生間佈局合理人性化,淋浴及坐便器旁有扶手。我們還應該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產婦充分休息,恢復產後體力。
        4 小 結
        產後體位性低血壓多與產後血容量不足、產程長、分娩時體力消耗過多、產後臥床時間較長等因素有關。護理的關鍵是要明確發生的原因,及時補充血容量,產後給予正確的飲食、活動及安全指導,減少產後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首先護理人員應沉著應對。立即將病人置於硬板床上,穩定其及家屬的情緒。取頭低足高位平臥,給病人保暖,測量生命體徵,檢查病人產後出血情況。指導做深呼吸,全身放鬆,同時給予心理護理,解除病人緊張恐懼心理。如果生命體徵正常,陰道流血不多,可讓病人臥床休息,多喝紅糖水和進食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如平臥後症狀改善不明顯者,立即給予對症處理,如肌注縮宮素、補充血容量、吸氧等處理,同時密切觀察面色、心率及血壓等變化。通過臨床的實踐和觀察發現,良好的健康教育在預防產後體位性低血壓中有積極的作用,大大降低了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