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詩詞鑑賞之課堂叩問法

才智咖 人氣:3.05W

 摘 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中最精緻、最燦爛的一頁,是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鑑賞古詩詞教學中,課堂叩問法對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鑑賞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品質。

論古詩詞鑑賞之課堂叩問法

關鍵詞:鑑賞;古詩詞;課堂叩問法

《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段話闡明瞭在教學中“問”的方法,即先易後難。因為但凡是課,總有發問,特別是語文課,粗到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細到品詞析句質疑討論,都離不開一個“問”字。若要細讀文字,探幽索微,還非得追問不可。

鑑賞古詩詞,叩問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品質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有重要的意義。在鑑賞古詩詞課堂上,應該不斷叩問,刨根問底,從語言、表現手法和意境等進行追問,促進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層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在叩問的過程中,學生欣賞和領略到古典詩詞的精妙之處,深入詩人內心,品讀詩人的情感,感悟詩人的思想。

一、推敲煉字

詩詞是精煉的語言,一句話乃至一個字,裡面蘊藏著深厚的旨趣,所以詩家以一字稱工。為了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古代詩詞人刻意錘鍊,以求其精深,在“煉字”方面下了一番“推敲”功夫。古人講“百鍊成字,千煉成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告訴我們詩詞語言是千錘百煉出來的。因此,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要懂得鑑賞“煉字”。

我們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鑑賞古詩詞時,必須讓學生抓住詩詞中的富有表現力的“煉字”。鑑賞詩詞中的“煉字”,引導學生不斷地叩問,對“煉字”進行深入理解、推敲,挖掘“真義”,感受古詩詞語言獨特的魅力。

在教學《蜀相》一詩時,我認為“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句詩中的“自”和“空”字的用法極為精妙。於是在鑑賞詩歌語言中,便重點引導學生對“自”和“空”不斷叩問。這裡的“自”和“空”能不能換成“盡”和“皆”?為什麼?這一叩問,如同在水中擲下一塊石頭,課堂上頓時濺起了陣陣思維的漣漪。有學生說,“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不能換;也有學生說“自”和“空”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在賞心悅目的春色上抹上一層濃濃的寂寞和悲涼;也有學生說“自”和“空”烘托了人的心情,溝通了情與景的聯絡,正所謂“景語皆情語”……我順勢點撥,從而讓學生明白了為何要選擇“自”和“空”,因為見滿院萋萋碧草,缺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備感荒涼之境無限。叩問完“煉字”後,我再引用前人對這句話的點評,引導學生深層處地理解本詩。

“煉字”是詩人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來的,對詩詞主題的表達、意境的深化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鑑賞詩詞語言,通過叩問,引導學生推敲、思考詩詞中的“煉字”的精妙之處,讓學生多方位地品味詩詞語言的雋美。

二、叩問用典

古詩詞中的“用典”是詩詞固有的一種特色,是由詩詞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詩詞貴在含蓄,立意精深,經得起反覆吟詠。用典,最大限度地拓寬了詩詞的內涵。但用典也給學生鑑賞詩詞時造成不少麻煩。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鑑賞古詩詞時,除了要讓學生理解詩詞所用典故的出處和含義,還要通過不斷追問,讓學生弄清詩人用典的意圖,進而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曹操《短歌行》時,我讓學生鑑賞詩中的典故時,不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而且重在叩問,多層次叩問典故,讓學生不僅理解了典故的來龍去脈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詞典故的妙用。課堂上,我問:《短歌行》末四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運用了典故,大家知道這兩個典故的具體內容嗎?師生共同回顧了典故的內容。前兩句化用管仲語意:“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上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齊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周公吐哺”一典出自《韓詩外傳》,書中記載周公曾對人說:“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是第一層次的叩問。接著,我又問:為什麼選擇這兩個典故呢?這一問,學生立即陷入沉思之中,學生的答案可謂五彩繽紛:可能使人喜歡這兩個典句,也許詩人剛好來了“靈感”,腦海裡只想到這兩個人,或許……我點撥說,凡事都有因果關係,大家想想,這兩個典故有什麼相通之處?和詩人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從而領悟到詩人化用管仲語意,不僅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方能成其大業,而且以山、海自比,標明自己將以高山、大海的巨集大胸懷,廣納天下才俊,唯才是舉。“周公吐哺”借周公自比,以明效法之意。兩個典故共同表明自己對賢才的渴求。然後我再跟學生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最後問:此用典意義何在?這一叩問,讓學生了解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鑑賞詩詞的典故,不能單純地字面解釋,而是要深入到典故背後,挖掘出更多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內容、思想感情的東西,因此,教師要不斷追問,在追問中讓學生體味詩詞用典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韻味。

三、追問表現手法

在鑑賞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追問詩詞的表現手法,這不僅能讓學生熟悉和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技巧,還能讓學生在追問的過程中感受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韻味。通過不斷地追問,學生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品味詩詞,從而在詩詞中找到另一番天地。

教學王維《鳥鳴澗》時,我首先提出疑問,“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創設的是一種恬靜的氛圍,可下一句卻提到“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樣會矛盾嗎?此問引出了“襯托手法”,詩人用“月出”和“時鳴”去襯托“空山”。接著又問:以動襯靜,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不以靜襯靜呢?引出景物的動態描寫,使靜景有了一個參照,變得更靜,即所謂中“動之中靜猶顯靜”。最後再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什麼樣的心境呢?引出詩人清新寧靜的心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