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問題,讓詩詞課堂開滿智慧之花

才智咖 人氣:3.25W
巧設問題,讓詩詞課堂開滿智慧之花
【摘 要】:針對目前中職學生詩詞教學的現狀,筆者提出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徵找準問點,選準時機,巧設問題。並從四個方面逐一論述了問題情境在詩詞教學中的創設。即問題的提出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要能順利達到移情,問題的提出要注意
系統性及整合性等。
【關鍵詞】:親身體驗 發展過程 興趣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些家喻戶曉的名言都展示了“思”與“問”在學習中的作用。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在詩詞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設定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但綜觀中職詩詞教學,往往會出現教師問題問了半天,下面卻沒有迴應,學生或一頭霧水或注意力根本沒在教師這。原因主要是教師設定的問題學生理解不了或問題本身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那麼教師在設定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哪些才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呢?筆者認為設疑要因學習物件而異,因教材而異。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徵找準問點,選準時機。
        一、問題的提出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促成學習活動獲取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證。中職學生對學習內在動機不足,只有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喚起他們參與學習的意識,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會是輕鬆、愉悅、積極的。
        例如在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詞中描寫的人物周瑜,學生們比較熟悉。於是,我在講下闋前先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吧?在你們印象中,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你喜歡他嗎?於是調動了他們已有的知識積累,並積極回答起來。用這種方法營造了一個學生熟悉而又倍感親切的情境,緊接著我又說作者蘇軾在這首詞中也提到了周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麼評價周瑜的。這樣,就使課堂順利進入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再如在講杜甫《登高》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我問了這樣的問題:“如果現在正處於動亂年代,人民流離失所,你渾身是病、窮苦潦倒,與家人離散,好友也相繼去世,心情會如何?”學生七嘴八舌的說起來。緊接著我又問:“如果你一心想平定戰亂,為國家出力,可卻已經頭髮花白,年老體衰,在秋風瑟瑟的一天,看著曾經富有生命力的葉子紛紛落下,你心情又會如何?”這時,有的學生已經坐不住了,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設定,學生很快進入思考狀態,並將情感投入到學習中。
        二、問題的提出要能順利達成移情
        詩詞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情感薰陶,使學生的感情逐漸得到昇華,在教學過程中這種情感目標的達成是內在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因此我們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如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別之苦、思念之情,我並不急於講解作者的情思,而是先延伸了這樣一個問題:無法排遣的相思之情融在了每一個經歷離別的人的血液裡,凝聚在他們的筆端,在文學史上綻放著迷人的光彩,你讀過這類作品嗎?請大家說一說你讀過的內容或經典語“離愁”的.詩詞,如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蘇軾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然後播放學生都很熟悉的張信哲的表現離愁別緒的傷感歌曲《白月光》:“白月光,照天涯的兩端,在心上,卻不在身旁⋯⋯”隨著悠緩優美的旋律,學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有的同學也跟著哼起這首歌,盡情體驗著離別思念之情。之後我讓學生試用語言把剛才想象和感受到的表達出來,使他們明白原來這就是“離愁”,這就是作者寫《雨霖鈴》表達的情感。在這裡,教師並沒有費勁口舌用抽象的語言去講什麼是“離愁”,問題的設定就已經讓學生心領神會了這種情感,有“大音無聲”的學習效果。
        三、問題的提出要注意整合性
        從表面看,任何問題的創設似乎都是外在的,實際上,它是源於課文而又高於課文的。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當深入、細緻地研究文字,在對文字有了整體感知、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善於抓住學生感興趣且又有助於達成教學目標的“突破口”來設定問題。例如在講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問了學生們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同學們有過聽某首歌而落淚的經歷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緊接著我又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那麼詩人為什麼在不知道她的遭遇之前便已經聽出了聲中之情?”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已經大致明白了一些,但還不確定,迫切地想知道正確答案,於是開始認真閱讀下文。最後經過討論、總結,學生們明白了正是相同的境遇,詩人才聽懂了琵琶曲中的無限情思,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可見,這些情境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收集資訊,通過“同化”和“順應”完成對新知識意義建構的全面檢測。因此,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充分注意和課文內容整合,力求達到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的理想效果。
        四、問題的提出要注意系統性
        一首詩的學習或一堂課下來,往往需要回答很多的問題才能解決教學目標。問題與問題之間不可破碎、無連線。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從全域性考慮,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設計問題,使問題與問題之間自成系統,聯絡緊密。為了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規律。如在教授現代詩歌《致橡樹》第一部分時,我設定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作者在這一部分用了幾個意象?第二,作者對這些意象持什麼樣的態度?你是怎麼看出來的?第三,這一部分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愛情觀?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教學層層深入,教學流程簡潔、清晰、有層次感、有重點,設計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