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教育資訊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才智咖 人氣:1.39W

論文關鍵詞:教育資訊化 影響 素質教育 資訊技能 網路

試論教育資訊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論文摘 要:資訊科技與資訊資源高度發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給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文章基於教育資訊化環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正面效應及負面影響分析,提出了教育資訊化趨勢下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資訊化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
  教育資訊化是國家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資訊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利用資訊科技,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程序。教育資訊化關係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系統工程,教育資訊化是使我國現有的教育系統適應資訊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質教育是著眼於受教育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為靈魂,注重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明顯特徵就是:主體性(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全體性(面向全體受教育者)、全面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發展性(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開放性(注重開發學生思維方式)。一切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1]。
  (一)教育資訊化構建素質教育的主體作用
  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效的學習有賴於學生主體的能動參與,教師和學校的作用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知識“再發現”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而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講解者,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決定教學的內容、方法、速度,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成為消極的、被動的接受知識者,這與素質教育的主體性要求不相符。實現教育資訊化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成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學生獲取知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資訊源變成了資訊控制者,為學生創新知識的學習提供環境;學生變成課堂的又一個主人,學生憑藉現代化教育媒體的幫助,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種“雙主”教學模式,在教育資訊化的模式下,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
  (二)教育資訊化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將變得更加現實
  網路的發展將為自主的學習方式提供物質條件和技術保證。作為學習者個人,只要擁有多媒體終端機,就可以從網路的資源資料庫中非常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資源,用於個性化學習。不僅教師能從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成為學生與資訊世界“中間人”的角色,幫助學生吸收世界各地的資訊資源,而且學生也學得更加自如,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得以真正實現。這將促使學生成為其自身學習進步的創造者和評價者,變“由別人教育”為“個人自
  我教育”,這種自主的學習方式將有助於學生自我潛能的發掘和自我約束力的增強,有助於培養學生人格的個性化傾向,從而有助於培養創造型人才[2]。
  (三)教育資訊化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營造了必需的.學習環境
  資訊科技的教育運用改變了師生交往的方式,網路教育為師生虛擬了一個平等和寬鬆的交往環境,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心理的開放程度來講,這種間接的交往方式會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實、更和諧,它使學生打消了“面對面”交往中的種種顧慮,能夠輕鬆地、真實地與教師交流和溝通,師生能從交往中得到認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只有在這種無形交往和對話中,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才能在主動交往中得到發展。師生平等、對話、交流、協作、互助的資訊化學習環境,能夠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挖掘學生創新潛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觀條件。通過網路,學生不必依賴於法定文化和法定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和基礎等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實現,如智慧導師、音訊點播、視訊點播、課件點播等資訊化系統,為“因材施教”、“按需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發展。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是造就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有個性才能體現創造性。總之,網路能為學生提供理想的服務,為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資訊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負面影響
  資訊科技的教育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教育資訊化在帶來巨大的正面效應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負面影響,尤其是網路技術的應用,對教育的負面影響極大。
  (一)網路教育與資訊源壟斷性的矛盾對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產生影響
  網路教育擴大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交往的範圍,同時又以資訊源的壟斷以及程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縮和削弱潛在的批判空間,對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產生負面影響。網路在傳播資訊文明的同時,也產生資訊垃圾和資訊欺詐。反動黑色資訊,淫穢黃色資訊汙染,對青年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極負面影響,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網上行為主要取決於網路使用者的自覺性和道德責任感。在網路中,無論是操縱網路的組織者,還是低素質高手段的網民,都有利用網路技術手段偽造以假亂真的資訊來欺詐的情況。在大學校園中,威脅最大的則是網路資訊的意識形態欺詐和文化欺詐,這會直接影響著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二)網路的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在資訊文明中,人則通過電子媒介的“玻璃罩”觀察、學習世界的一切。網路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範圍更廣的特點,一進入網路,就有機會與陌生人相識,並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猶如身臨其境。這種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創造網路中的自我角色或隨意欺騙他人,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際關係的信任危機。這種網路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學生面對的是缺乏直接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並且人格與交往情境雙重分裂的環境和氛圍,容易使大學生放任自己,不再關心現實世界,而一旦回到現實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患上“網路疏離症”,從而導致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不利於他們承擔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4]。這種疏離到一定程度必將導致人性的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