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1.16W

國小生成語故事1

濫竽充數

國小生成語故事

【典故】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裡,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裡,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裡,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國小生成語故事2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有一個很有軍事指揮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韓信。他先是參加了項羽領導的起義軍,但項羽並不重用他,於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他通過數年的征戰,指揮軍隊攻克了秦朝的國都並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了漢朝皇帝后,擔心手下的功臣們謀反,對韓信也逐漸失去了信任,於是設計將韓信抓了起來,但是並沒有治罪,只是降了韓信的官職,又將他從監獄裡放了出來。韓信知道這是劉邦畏忌自己的才幹,所以心裡悶悶不樂,經常推說有病而不去上朝。

劉邦明白了韓信的心思,於是就常常找韓信聊天,討論國事,並談論朝中各位將領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統率多少軍隊呢?”韓信回答說:“陛下最多能統率十萬人的軍隊。”劉邦接著問道:“那你呢?”韓信從容地回答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爾!”)劉邦笑道:“既然你帶兵打仗越多越好,為什麼以前還是被我逮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您雖然不善於帶領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於率領和指揮將領,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劉邦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多多益善”來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晉朝的時候,有個人名叫殷浩,他從小就用心苦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因而學識十分淵博,善於表達,再加上又喜愛武藝,經常鑽研兵法,所以還精通各種戰爭謀略。

由於他才能出眾,就被當時的皇帝任命為建武大將軍,統率著揚州、豫州、徐州、兗州和青州五個州的軍隊。他擔任大將軍期間,率領部隊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殷浩的軍隊打了敗仗,他便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信安這個偏遠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內心裡卻是十分不滿,而且充滿了怨氣。人們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看到他,他總是要麼在靜坐發呆,要麼就在漫無目的地亂走,還用手在半空中比畫著寫字。大家暗中細細觀察後,才發現他原來一直在比畫著“咄咄怪事”這四個字。原來殷浩被罷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來表現內心的迷惑和憤懣。

後來,人們引用“咄咄怪事”來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咄咄,表示驚詫的聲音。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物件

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裡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後說:“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於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麼吃的藥卻並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並沒有什麼毛病,病是由於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於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後,就用“對症下藥”來稱讚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後來,人們將“對症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國小生成語故事3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裡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註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鬨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著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抬起一隻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麼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抬起另一隻腳說:“這隻也是九百。”滿屋的人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裡的人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註釋]管:指筆。

[提示]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4、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註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5、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後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和變化。所以每次要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註釋]成:現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叫陳堯諮,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自鳴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裡穿過,

[提示]指做事情熟練了,就會掌握竅門。

7、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那人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8、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麼。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註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9、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裡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鑑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10、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為他說大話。他只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牆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闢有力。

11、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隻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註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12、事半功倍

戰國中期,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里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亂統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載難逢

唐朝時,韓愈因為反對將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供奉在皇宮中,被貶了官職。後來,他向唐憲宗上了奏章,建議在東嶽泰山舉行祭天大典,還請求皇上讓他參加這個儀式,說這是千年也

國小生成語故事4

鐵杵磨針

【典故】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國小生成語故事5

魯人回日

【成語故事】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鬥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於全殲了敵軍。

【出處】徒懷漢臣伏闕之誠,競無魯人回日之感。 南朝·樑·江淹《蕭拜太尉揚州牧表》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挽救危局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魯戈回日、魯陽揮戈

【押韻詞】正理平治、雅人清致、小巧別緻、不可一世、大張聲勢、張大其事、學而優則仕、輕車介士、疏密有致、八磚學士、......

國小生成語故事6

一錢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說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因此,當時很多有才能而無地位的人都喜歡接近他。

灌夫喜歡喝酒,並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一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說:“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說:“你雖是一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乾杯。灌夫討了一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後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說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裡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說:“我一向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在這裡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說這人一無長處,或是一無是處,就說“一錢不值”或“不值一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一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一錢不值”。

國小生成語故事演講稿裡的故事: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國小生成語故事演講稿裡的故事:一毛不拔

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國小生成語故事7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出自於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注音】tāo tāo bù jué

【典故】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釋義】滔滔: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用法】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做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定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滔滔不絕”形容談起話來或與人辯論,話語有如滾滾流水,連續不斷。

【示例】斡離不得汪豹獻了李劉隘口,無人阻當,滔滔不絕,把十萬大兵盡數渡了黃河。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回

國小生成語故事8

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國小生成語故事9

東晉名將劉琨和祖逖是好朋友。他們年輕時看到朝廷腐敗,深為國家的前途擔憂。於是互相勉勵,立志要為保衛國家做出貢獻。每天雞叫頭遍時,祖逖就叫醒劉琨,一同起床舞劍,苦練殺敵本領。後來祖逖率軍北上,收復了大片國土。

[註釋]聞:聽到。

[提示]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努力。

國小生成語故事10

各得其所

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漢武帝的外甥,隆慮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權勢,經常為非作歹,難免要惹出大事。她擔心自己死後,昭平君會犯死罪無人救他,便在病重時對武帝說:“陛下,我願以一千斤黃金和一千萬錢,為昭平君預贖死罪。”

這種事沒有先例,但漢武帝見她病生得很重,為了安慰她,也就點頭應允了。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因沒有人管束他,日益驕橫。一次他酒後殺人,被捕入獄

。武帝非常難過,嘆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這個兒子,死前把他託付給了我,現在要判他死罪,我實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們都說:“公主早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搖搖頭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須遵守。

如果因為我的親屬而破壞法令,豈不失信於民?”最後,武帝狠了狠心,還是下詔處死了昭平君。

處死了昭平君,武帝心裡很難過。但是,太中大夫東方朔卻向武帝祝酒說:“賞功不避仇敵,罰罪不考慮骨肉,這兩點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內的百姓就會各如其所願。”

國小生成語故事11

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們。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註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們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國小生成語故事12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

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

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

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國小生成語故事13

出汙泥而不染

【注音】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理學開創者周敦頤定居到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邊著書立說,他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提出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認為菊花像人間的隱士,牡丹像人間的富貴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像人間的君子。

【典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宋·周敦頤《愛蓮說》

【解釋】比喻生於汙濁的環境卻不受汙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品格

【相近詞】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詞】同流合汙

【成語舉例】你看它出汙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徵了一種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

【成語造句】

◎ 表達出作者對"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讚美之情,也從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歡荷花,喜歡描寫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歡荷花那份出汙泥而不染的清純和高潔。

國小生成語故事14

【夜以繼日】

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王即位,年紀只有十三歲。因為成王年紀小,就由叔叔周公輔佐處理朝政。

周公的能力很強,擔任輔政的艱鉅任務後,總是忠於職守,兢兢業業,不管處於什麼情況,只要公事來了,就立刻辦公,從不敢稍有懈怠。

他曾經率領軍隊,平息了東方夷人的叛亂。他還制定禮法、刑律,分封諸侯,修建並設立東都成周。

由於周公治國過於辛苦,結果在東都建成之後就逝世了。臨死之前,他把眾大臣叫到身邊,要他們好好輔佐成王,治理萬民,提出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對周公為國家嘔心瀝血的精神非常敬佩。孟子說:“周公兼學三代開國君主的品德來治理周朝,發現有不適合當時情況的,就抬起頭來想,白天想不好晚上接著想,等想出了好辦法,就坐著等待天亮,馬上去施行。”

國小生成語故事15

初生牛犢不怕虎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劉備利用曹操與孫權的矛盾,就命關羽率軍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派曹仁領兵出戰,被關羽的部將廖化打敗。龐德率軍指名要與關羽決戰,雙方難分勝負。關羽對部下說龐德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必須用計才能制伏他。

【典故】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莊子·知北遊》

【釋義】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用法】作定語、補語、分句;一般形容年輕人

【相近詞】無所畏懼、敢作敢為

【反義詞】膽小怕事

【其它使用】

◎ "乖乖,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問話的人意義不明地揮了一下手。

◎ 不怕起點低,只怕志不高",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勇敢地向那神聖而遙遠的科學殿堂,邁開了自己的腳步。

◎ 趙偉不像桑田,他剛剛開始工作還不到一年,既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又有要立一番事業的雄心大志。

成語故事精選【7】

禮輕人意重

【成語故事】唐朝一地方官為表達對皇帝的敬意,派緬伯高給皇上進貢一隻天鵝。緬伯高爬山涉水,經過沔陽湖時給天鵝洗澡,天鵝逃跑,只剩下一根鵝毛,只好寫詩“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皇帝沒有怪罪並獎賞他。

【典故】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元·李致遠《還牢末》

【釋義】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送禮

【近義詞】禮輕情意重

【成語舉例】就是這個冤家,雖然不值得甚錢,是一個北京客人送我的,卻不道禮輕人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