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1.1W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1

【注音】zhōng liú jī jí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

【出處】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晉書·祖逖傳》

【解釋】擊:敲打;楫:漿。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委靡不振

【同韻詞】連輿並席、風行草靡、雨鬣霜蹄、平澹無奇、進退觸籬、出於水火,登之衽席、假仁縱敵、世道澆漓、力盡筋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成語故事】晉元帝在江南建立東晉,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佔。祖逖準備率軍收復中原,朝廷只給他奮威將軍的虛名,祖逖率領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後來他果真收復大片失地,但東晉根本無心抗戰

【示例】中流擊楫,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志。《晚清文學叢鈔·童子軍·草檄》

【成語造句】

◎他也以同樣的聲音為中流擊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2

成語中流擊楫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晉書·祖逛傳》。

中流擊楫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晉書·祖逛傳>。

祖逖,字士稚,晉朝范陽人。他生性開朗,仗義好俠。年輕時,曾和劉琨間在司州做管理文書的“主簿”。那時的晉朝,雖然表面上還沒有失去中原的統治權力,而實際上,內憂外患已經十分嚴重。加以連年天災,民不聊生,愛國志士,莫不為風雨職搖的局勢感到不安。祖逖和劉琨這兩個青年擎友,也為此發愁,常常談到深夜,不能入睡。流傳至今的“聞雞起舞”的佳話,就是他倆的故事。

後來,晉朝失去了北中國的廣大地區,在江南建立了東晉政權,司馬窨即位為晉元帝,定都建康。那時,祖逖在京口集合了一些勇敢的壯上,向晉元帝建議道:“晉朝的大亂,主要是由於朝廷內部爭權,互相殘殺,使得外族乘機侵人,造成了禍患。現在淪陷區的人民都想起來反抗侵略,您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能紛紛響應,中原失地,即可收復。我願意充當北伐的先鋒,請您下命令吧!”

晉元帝本來沒有北伐的決心,但又不便拒絕祖逖的愛國建議,便派祖逖為“奮威將軍”,兼“豫州刺史”,可是隻撥給一千人的給養和三千匹布,也不發給武器,叫他自己去想辦法。

祖逖不顧-切困難,帶著部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著般槳發誓:“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的敵人,決不再渡此江!”過江後,到了淮陰,就在那裡起爐鍊鐵,製造武器,同時,招募士兵,加緊訓練。隨即他率兵向北挺進,~舉而大敗羯族的後趙王石勒,攻克蓬陂等地,很快就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逼得石勒求和。可惜晉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無心抗戰,還派戴淵當祖逖的'上司來牽制他。不久,祖逖竟然悲憤而死。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3

出處:《晉書·祖逖傳》。

意思:比喻決心收復失地的壯烈氣概。或形容憂國憂民時的慷慨激昂之情。中流:江心。擊楫:敲著船槳。也作“擊楫中流”、“渡江擊楫”、“中流擊棹”。

晉朝雖然表面上還沒有失去中原的統治權力,而實際內憂外患已十分嚴重。加以連年天災,民不聊生,愛國志士,莫不為風雨搖的局勢不安。祖逖和劉琨也為此發愁,常常談到深夜不能入睡。(參看“聞雞起舞”、“枕戈待旦”、“多難興邦”)

後來,晉朝失去北方領土,晉元帝在江南的建康建立東晉政權。祖逖在京口集合了一批勇士,向晉元帝建議道:“晉朝的大亂,主要是由於朝廷內部爭權,互相殘殺,使得外族乘機侵入,造成禍患。現在淪陷區的百姓都想起來反抗侵略,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會紛紛響應,中原失地,即可收復。我願充當北伐先鋒,請您下令!”

晉元帝本來沒有北伐的決心,但又不便拒絕祖逖的建議,便派祖逖為“奮威將軍”,兼“豫州刺史”(豫州在河南項城縣一帶),但只撥給一千人的給養和三千匹布,也不發給武器,叫他自己去想法。

祖逖不顧一切困難,帶著部屬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著船槳發誓:“我祖逖如不能肅清中原的敵人,決不再渡此江!”過江後到了淮陰,就在那裡起爐鍊鐵,製造武器,同時招募士兵,加緊訓練;隨即向北挺進,一舉大敗羯族的後趙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開封附近)等地,很快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逼得石勒求和。可惜晉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無心抗戰,還派了個戴淵當祖逖的上司來牽制他。不久,祖逖竟悲憤而死。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4

出處:《晉書·祖逖傳》。

意思:比方決心收復失地的壯烈氣勢。或形容憂國憂民時的大方激動之情。中流:江心。擊楫:敲著船槳。也作“擊楫中流”、“渡江擊楫”、“中流擊棹”。

晉朝固然名義上還沒有失去中原的統治權利,而實際內憂外患已非常重大。加以連年天災,民不聊生,愛國志士,莫不為風雨搖的局面不安。祖逖和劉琨也為此發愁,經常談到深夜不能入睡。(參看“聞雞起舞”、“嚴陣以待”、“多災興邦”)

後來,晉朝失去北方國土,晉元帝在江南的建康樹立東晉政權。祖逖在京口聚集了一批壯士,向晉元帝倡議道:“晉朝的大亂,重要是因為朝廷內部爭權,相互殘殺,使得外族伺機侵入,造成禍害。當初失守區的庶民都想起來對抗侵犯,倘能出兵北伐,各地定會紛紜響應,中原失地,即可光復。我願充任北伐先鋒,請你下令!”

晉元帝原來不北伐的信心,但又不便謝絕祖逖的提議,便派祖逖為“奮威將軍”,兼“豫州刺史”(豫州在河南項城縣一帶),但只撥給一千人的給養跟三千匹布,也不發給武器,叫他本人去主意。

祖逖不顧所有艱苦,帶著部屬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到江心,他敲著船槳起誓:“我祖逖如不能清除中原的敵人,決不再渡此江!”過江後到了淮陰,就在那裡起爐鍊鐵,製作兵器,同時招募士兵,加緊練習;隨即向北挺進,一舉大敗羯族的後趙王石勒,攻克蓬陂(今河南開封鄰近)等地,很快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體領土,逼得石勒乞降。惋惜晉朝統治團體內部牴觸愈演愈烈,無心抗戰,還派了個戴淵當祖逖的上司來牽制他。未幾,祖逖竟悲憤而逝世。

中流擊楫的成語故事5

中流擊楫 成語故事【釋義】船到河流中央時敲擊船槳。

楫,漿。

比喻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祖逖傳》。

春秋時,吳國的部隊打敗了楚軍,進入到楚國境內家城,楚昭王嚇得逃到國外

這時楚國有一位愛國的大夫申包胥,沒有得到楚王的命令就私自跑到秦國請求救兵。

他對秦哀公說:“吳國無道,想吞併天下,現在已攻佔了楚國,我特此前來告急,請求援助。

”秦哀公說:“你先住下,這事我們議後再做打算。

”申包胥說:“我們國君失去社稷,流亡於草莽之中,我做臣子的怎能安居?”於是他就站在秦國殿庭上,痛哭不止,滴水不進。

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他說:“楚國有這樣的大臣尚且會亡國,我沒有這樣的大臣,恐怕亡國之日也不遠了。

”於是秦哀公立即下令出兵救楚,終於擊退了吳國隊伍,恢復了楚國。

楚昭王回國後,要給申包胥獎賞。

申包胥說:“我挽救國家,不是為了自身的名利,如果為了得到獎賞,便是出賣了自己的氣節。

既然君王已經安定,我又有何求?”當晚,他不辭而別,隱居深山去了。

在我國古代社會,這種忠貞之士無論在文官還是武將中,都屢見不鮮。

東晉時的祖逖,便是這樣一位胸懷國家、憂國憂民的志士。

魏晉時期,天下大亂。

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於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

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

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土,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

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摺,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權。

今百姓在少數民族的蹂躪之下,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任我做統率,則四方豪傑都會響應,由此敵兵可除,國恥可雪矣。

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並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

備戰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一切準備停當後,祖逖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北上。

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將士心中像浪花一樣翻騰。

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楫),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愾,殺敵報國。

祖逖渡江以後,遠近遺民都被他的事蹟和愛國熱情所感,紛紛加入他的隊,很快形成了一支強大的部隊。

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願為他出生入死、捨命戰鬥。

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

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屍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他的這些做法得到軍民的廣泛擁護,每當他們凱旋歸來,百姓們總是自發地送來豬羊、美酒,犒賞三軍。

由於祖逖治軍有方,被晉元帝封為鎮西將軍,收復了不少失地,不久,黃河以南又成為晉朝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