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才智咖 人氣:4.11K

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需要家長們的引導,那麼身為家長的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下面如何引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如何引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好友和我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時常常表現出不知所措

她不知道孩子的腦瓜裡在想些什麼,也不知道怎麼才能走近孩子,走進他的內心。每每聽她談一些具體事情時,我就幫她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比如他在爺爺奶奶家淘氣地把奶奶手機扔進湯鍋裡,前邊發生了什麼?有沒有爺爺奶奶做了什麼讓他不滿意的事情?或者是沒有依著他的事情?朋友也好奇地觀察到:在姥姥家長大的兒子,從來不會在姥姥面前耍混;雖然也會犯脾氣,卻從不會做出這麼離譜的壞事。

和朋友聊了聊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帶寶寶的一些具體事情,發現問題果然出在老人身上:因為寶寶長期在姥姥家生活,爺爺奶奶鮮少見到孫子,於是見到孫子的時候就一味縱容,無論孫子做什麼,爺爺奶奶的態度都是絕不惹孫子不高興!實在看不過去了,爺爺奶奶就找藉口走開,也絕不出聲制止。

而姥姥這邊的觀點則是: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教他改正,我不能把孩子嬌慣壞了,將來給我閨女添煩惱。

秉承著這樣的想法,姥姥對外孫子是該怎麼管教就怎麼管教,小小的孩子於是學會了在兩邊家庭中小霸王和小棉襖不一樣的角色轉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轉換越發自然。

由此可見,寶寶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寶寶隨著他的成長環境會產生他獨特的思維和感受,不知不覺中他就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和我們進行溝通,讓我們大人不知不覺就著了他的道。

面對這樣的情況,改變老人對孩子的態度已經有些困難,作為父母,就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讓寶寶知道對錯,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因為長輩們的錯誤而不作為,這樣會導致孩子雙重性格發展,情緒也不利於學習自我調整。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為覺得完全不可理喻,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用心去體會寶寶的言行,就會發現寶寶的話和行動常常有明確的目的和期待,即使他不會直言出來,也很容易被我們領悟到,看看寶寶鬧脾氣之前發生了什麼?或者旁人說了什麼?站在寶寶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就會發現你一笑置之的話題或者事情,可能在他的小心眼兒裡是大事情,這時的家長千萬不能揭穿寶貝所謂的小心眼兒,這是對他和我們的尊重,否則,寶寶面子上掛不住,會更加難以控制情緒。

只要我們耐心尋找到寶寶情緒化的根源,看看他是否願意談這個話題,如果願意談,我們就做一個好的聽眾,聽他訴說一下委屈,解釋一下這種局面的原因;如果不願意談,就找其他話題做臺階讓他下來,這個話題可以暫時放下,不要針對孩子不願意談的事情揪著不放,和小孩子不要急於在一時分清楚是是非非,可以在以後適當的時機再談。

有一次我就無意中惹到了同事家小帥哥的不開心。幾個同事聚會,帶了各家的'小朋友,我實事求是地說到某某家的兒子比某某家的白。本來都挺開心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忽然就有了一個不開心,不開心的那個趴在媽媽耳邊小聲說:“媽媽,我也不黑。”同事小聲轉述兒子的話給我,一下子我覺得自己犯了好大的錯:傷到了孩子的自尊。我急忙說:“嗯嗯,剛才寶寶站在暗處有黑影,燈光下細看發現小寶也很白淨呢。”

朋友小聲的告訴我兒子不開心的原因,保護了兒子的小自尊,而我巧妙地改正了我的錯誤言論,無形中解釋了原因,讓小朋友輕鬆接受了我的解釋,心情瞬間變得明朗。

小朋友的心思,其實可以猜。

只要我們不要用工作忙做理由忽視孩子的小心思,多給孩子時間,儘可能多陪孩子,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小腦瓜在轉什麼?用心傾聽孩子和我們嘮叨他的日常瑣碎,積極迴應他的問題,明白他的心思,採取一不能譏笑打擊,二不能無條件稱讚,適度認可、適時引導,孩子就會接受我們灌輸的正確的做人做事道理,而我們就很容易走進孩子的世界,也很容易和孩子建立起朋友似的親情關係。

一旦和孩子建立起朋友似的親情關係,孩子的心裡對家長就會有了信任感和認同感。從而會遇到事情更喜歡和家長傾訴,也誠意聽取家長的建議。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成為唯唯諾諾、沒有自己主見的孩子,所以曾經一度有這樣一種說法:你願意你的孩子成為聽話的孩子嗎?

這裡強調的只是一個定語:聽話!好像聽話就成了好孩子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我們願意孩子成為好孩子,卻未必是聽話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逐漸成長起來之後,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當他再來和我們聊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提問:“這件事如果是你,你怎麼辦?”“這件事需要我們幫忙嗎?還是你自己可以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