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化解兒童心理障礙

才智咖 人氣:2.86W

心理失衡、心理障礙人人會有,如同傷風感冒人人會得一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很少有不患一兩次感冒的。同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心理也不會總是處於最佳狀態。尤其是孩子,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遇到挫折或特殊的刺激,其情緒的波動幅度會很大,很難避免進入誤區。心理的“傷風感冒”與身體的傷風感冒同樣不能忽視。有時,心理的疾患帶來的惡果甚至比生理疾患帶來的惡果更為嚴重。心理狀態良好的人,心胸豁達,心情愉快,處事寬容大度,即使他身體染了疾病,恢復得也比較快。反之,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抑鬱偏執,遇事患得患失,小疾也會氣成大病。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是較為常見的,家長們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衛生保護,將會導致孩子在學齡期發生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等對學校適應不良的現象,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家長怎樣化解兒童心理障礙

分類 不容忽視的兩類孩子心理障礙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很多,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比例嚴重失調,缺乏生活體驗,沒有朋友,和家長缺少心靈的交流等,這種單一、枯燥的生活使中國小生普遍存在煩躁不安、緊張疲勞等心理現象。兒童心理健康、精神衛生問題,家長的責任很大。每一個家長都是自己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對家長行為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所以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另外,還要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直、全面的價值觀。

孩子常見的心理障礙大致有兩類:

1。有輕微心理失調。如有的學生情緒波動,時而熱情豪放,時而鬱鬱寡歡;有的學生脾氣暴躁,冒險逆反;有的學生孤獨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學生依賴從眾,情感脆弱;有的學生自卑煩惱,多思多慮;有的學生嫉賢妒能,難以自控;有的由過分緊張、焦慮而引起學習困難,有的由體象變化、異性交往、情感誤區引起青春煩惱等等。

2。有輕度心理疾病。如神經衰弱,社交恐怖症,緊張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神經性厭食症,或由人際危機、情感危機、學習危機引起輕生念頭等等。

當然,還有一類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變態人格、性變態等等。這些人已無法從事正常的學習和活動,需住院或長期治療。

第一類心理障礙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它不僅構成對心理健康的嚴重威脅,而且潛伏著進一步惡化的危險。為此,更要給予認真的矯治。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矯正學生心理困惑的認識結構,聯絡實際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與修養的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係,順利完成社會角色轉移。

原因 兒童心理問題產生有誘因

之所以有這麼多孩子有學習能力障礙的問題,與兒童的出生經歷及早期教育有關。從目前情況看,造成學齡前兒童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胎教的影響。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進過幼兒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如父母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使幼兒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種是採用打、罵、嚇、關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治療 怎樣化解兒童心理障礙?

在生活中,家長一般都是單純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而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生理疾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但是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重要,那麼父母該通過哪些手段進行疏導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撫

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如,小明從幼兒園回家後,一直不高興,媽媽問他出了什麼事,小明說:“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真氣人!”這時,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師硬說是你打的,是氣人!”小明覺得 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氣也就慢慢地消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安撫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鬱的情感得到了宣洩,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麼?!幹了什麼?!”,“你為什麼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麼這麼蠢?!”對面這樣追問和責備,所起到的作用只會使孩子倍感感不滿和委屈,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可以說父母的這種解決方法無疑等於火上澆油。

2、允許孩子自然流露各種情緒

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是毫無掩飾的,他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勢,一種使得孩子能及時宣洩各種情緒能量的優勢。他們自然流露這些情緒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麼對和錯之分。並且我們要鼓勵孩子他們這樣做。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當然,這裡所提倡的情緒宣洩,必須區別於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某種不合理的需要。有的年輕父母或者不瞭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他們往往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不良的情緒時,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裡難過時大哭不已,往往會遭致父母們的譏笑或者壓制:“男子漢 也哭,羞!羞!!羞!”、“男子漢要堅強,不許哭!”如果長期地經常這樣壓抑自己或者受到壓抑,最終將會使孩子不堪重負,而導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發展。孩子的殘忍行為、強迫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等等,很多時候就是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或者正當的宣洩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問題矯治功能

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

1)積木、棋類、串珠

玩這些玩具,需要“心靜”,因此能讓孩子改變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問題。經常玩這類玩具,有利於培養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而這些玩具,對於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來說,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於此,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越是沉迷於此,他們就越發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

2)製作性玩具

製作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腳,“破壞性”很強,他們如果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各樣的玩具,會慢慢培養耐心、細緻、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3)新奇玩具

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並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4)動態玩具

給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動態的玩具,如慣性玩具、聲控玩具等,讓他們在輕鬆、自由、不受壓制的遊戲氛圍中追逐汽車、飛機、坦克,踏著童車四處轉,並和小夥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有些孩子存在著某些心理行為問題,這時我們可通過遊戲方式進行矯治,例如:糾正孩子怕黑的遊戲,將房間裡的燈全關上,在黑暗中進行搶球比賽,看誰搶得多。多次活動後,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此外,目前多數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為提高升學率採用題海戰術,學生以考試成敗論英雄,片面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忽視情商的培養,對孩子的心理畸形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對挫折不知該如何面對,不能將壓力轉 化為動力,以致發生極端的行為。

診斷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心理“感冒”

細心的父母總會發現孩子有時心情悶悶不樂,不論怎樣開導他,就是高興不起來;或者是莫名其妙地焦慮不安、心神不定、脾氣暴躁;有時突然爆發一種不可言狀的無名火;看誰都不順眼,人際關係緊張;厭學、自卑,甚至想逃課,等等。如果您實在對付不了這種狀況,就不妨學習美國父母,勇敢地去找心理醫生。這同身體感冒了去找醫生診治一樣,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

其實更為科學的做法是定期做心理健康測試(就像常規的身體健康檢查一樣)。中學生的一般心理健康測試有如下十個專案:①有無強迫症狀(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為,併為此煩惱)。②是否偏執(多疑、不信任別人)。③有無敵對情緒(易怒、不友好)。④人際關係是否太敏感(人際交往緊張、不自然)。⑤是否抑鬱不安(心情鬱悶、情緒低落)。⑥焦慮狀況(擔心、焦急)。⑦學習壓力感強(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過重)。⑧適應性狀況良好與否(對學校生活不適應)。⑨情緒波動性大不大(情緒不穩)。⑩心理平衡與否(不服氣、嫉妒)等。心理醫生會根據心理專家編制的標準化心理測量表,給父母以明確的答覆。一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有問題,也是輕度的,父母注意調節,就會自行恢復。

當代社會競爭的複雜和激烈正對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提出新的挑戰,因此,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其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您必須及早關注孩子的心理,不斷供給他心理的營養品和保健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