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心理與性格

才智咖 人氣:9.85K

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建設,城市在增添了喧囂的同時也變得浮躁,成人和兒童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著各式各樣的壓力和不良情緒,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及時的發散勢必會產生負性情感的淤積,對工作學習、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兒童的性格是受幼時心理影響的,性格偏激,懦弱都是因此產生這些性格將伴隨孩子的一生,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因為建議廣大父母更多的關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的心理與性格

對兒童性格的培養

1、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2、培養獨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如自己洗臉、穿衣、吃飯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獨立性(如人際交往、自信心等)。

3、培養果斷性:即在一個複雜而困難的面前,能明確而及時地做出決定。這須要有勇敢、沉著冷靜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

4、培養堅持性:平時要培養兒童堅持完成作業,堅持為集體做事的性格。

5、培養自制力:要將其與培養自覺性聯絡起來,明確行動的目的和意義,養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好習慣。

6、培養交往能力:培養小孩子和別人相處好,多照顧別人,要從小訓練,認真去做。

兒童抑鬱症的概念

抑鬱症(depression)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一組心境障礙(mood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礙(affectivedisorders),是一組以抑鬱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症狀群或狀態。

我國目前約有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臨床抑鬱,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兒童和青少年患抑鬱症越來越常見,發病的年齡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我國學齡期兒童抑鬱症往往是通過與其年齡有關的各種行為問題表現出來,這使基本抑鬱症狀態更加複雜化,故在日常生活中,其父母、學校老師常忽視了孩子的抑鬱表現,而延誤了病情。

許多輕生的青少年其實都患了抑鬱症,這一個事實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一些行為的轉變,例如成績明顯退步,在課堂發白日夢和成為班裡的笑柄等。此外,抑鬱的情緒令他們變得非常沉默和遠離他人,暴躁的情緒使他們有侵略性和好勇鬥狠,甚至與老師和學校對著幹,像是放棄了自己並不顧一切。還有,他們可能試圖改變自己的情緒而嘗試濫用藥物。值得關注的是,嚴重抑鬱症將導致自殺的發生,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發生自殺自傷現象日益增多。

學齡前兒童的性格特徵

1、求知慾強:愛學習,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注意力比較穩定,善於把開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於友愛感:愛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時能友好相處,善於把自己的願望與集體相結合。

3、愛勞動:自主能力強,穿衣、吃飯都要求自己做,主動幫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關心老人,願意幫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愛人民、愛祖國的萌芽,喜愛唱歌、跳舞、朗誦詩等。

6、克服困難的態度:遇到困難努力去克服,並想出辦法去完成任務。

7、獨立性逐步得到發展。

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人的非智力因素還包括自信心、獨立性、堅持性、忍耐性,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等等。有了這些精神,才可能發展創造力。但是據瞭解,許多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不大注意這方面的培養,結果是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差,膽小嬌弱等等。

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是培養幼兒自信心和獨立勇敢精神的第一步。在生活中習慣於依賴,遊戲中缺乏主動積極性的幼兒,在學習上也往往缺乏旺盛的求知慾和學習新鮮事物的積極性。

老師要他做手工等作業,一遇困難,就會喊:老師我不會!,媽媽幫幫我!這樣的孩子怎麼會發揮創造性呢!作家長的不能溺愛子女,要放手訓練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在實踐中,通過自己成功、失敗的經驗和成人的支援、鼓勵,形成了幼兒的自信心。

首先,要使孩子養成收拾自己玩具的好習慣。有的孩子,在使用玩具後,常把玩具一推就幹別的去了,別人幫他收拾玩具,久而久之,養成了依賴大人的壞習慣。所以要教育孩子要自己收拾玩具。這樣有幾點好處:孩子知道愛護東西,有利於形成愛整潔的觀念;訓練孩子辦事要井井有條,不致雜亂無章;使孩子認識自己有整理東西的能力,初步樹立自信心。

其次,要讓孩子幫大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先叫他幫媽媽拿東西,指導他擦擦桌子,掃掃地;大一點時,可以自己洗手帕。一般說來,孩子是喜歡幫大人做事情的。

作父母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幹。如果孩子做不好或不會做,也不要埋怨,而是一邊鼓勵,一邊教他。當孩子做得有了進步時,就要表揚他,以滿足他求勝的心理,堅定他的信心。此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克服障礙的遊戲,如各種障礙運動、賽跑、拔河、爬山等等。

家長還要常帶孩子去公園,培養他們的應激能力。比如,前面出現一汪積水,媽媽可以問孩子我們怎麼過去啟發孩子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如果採取把孩子抱起來越過積水,會滋長孩子的依賴性,膽子更小,獨立性更差了。

母親不可能永遠代替孩子越過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積水。父母的責任,就是要從小鍛鍊孩子,使其具有克服困難的能力,誘導他們去積極思考解決困難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勇敢、自信、堅韌不撥和不屈於困難的精神。

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兒童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兒童期心理就開始不健康,那麼就影響他的一生。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成人後想擁有健康的心理與成熟的人格就會非常的困擾。

所以說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來培養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呢?下面問渠心理網就為大家整理了以下幾個方法,家長們只要適當的注意,完全可以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1、不要太嚴厲: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2、不要太關心: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要恐嚇: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4、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5、不要嘲笑批評:孩子一樣也會自尊心,嘲笑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6、幫助孩子面對困境:要幫助孩子對面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7、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於依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8、不要勉強孩子:當一件事情孩子無法完成時,不要去勉強,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並沒有幫助。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9、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讚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讚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10、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這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與穩定性,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1、教養方式:

(1)父母教養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於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父母過於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

(4)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

(6)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2、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援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係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結構:有研究表明,來自兩代人家庭的`兒童在好奇心、堅持性、夥伴威望、與人關係及對勞動態度上均優於來自三代人家庭的兒童。這主要與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等因素有關。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普遍的社會,如果不注重對獨生子女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教育,很容易使他們形成任性、不關心別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培養良好的兒童心理與性格因注意以下幾點:

1、以身作則,身教重於嚴教兒童對一種家庭氣氛的心理承受力表現在他對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適應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們時刻要意識到身旁有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在瞅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範、少說教。

2、要有民主的行為作風作為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作風民主、和藹可親,這對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將產生極為有利的深刻影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子女既是長輩,也是教師和朋友,切忌把"社會角色"帶進家門;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千萬不能按家長自己的主觀意志隨心所欲、拔苗助長;家庭內出現矛盾和分歧時,切忌急躁、粗暴,儘可能地熱心腸、冷處理,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3、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成員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條件。家庭和諧的關鍵是居於核心地位的夫婦雙方,因此,有責任感的家長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才,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作配偶的特殊藝術和家政科學。

4、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父母樂觀、鎮靜、愉快的情緒對孩子可以產生具大的感染力,父母應自覺剋制來自各方面的煩惱、傷感和憂鬱,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孩子感到家庭是溫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氣氛也應充分考慮其教育的影響。目前有些家長對家庭陳設、衣著服飾、吃喝娛樂等十分注重,對子女的智力投資,學習休息和身心健康卻漠然處之,這是萬萬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應低估這種"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一般性的問題

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

特殊性的問題

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兒童疾病類問題

如:自閉症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

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協調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緒不穩易發怒、過度敏感。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兒童抑鬱症

典型的抑鬱症表現為,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時,病人仍然沒有積極的反應。除了情緒反應之外,非典型的抑鬱症還需包括其他表現,如增加胃口、增長體重、增加睡眠和行動遲緩。例如,典型的抑鬱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現,而非典型的抑鬱症表現正好相反,這些孩子睡覺的時間比普通孩子更長。

TAGS:性格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