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業機會出現時分析競爭者在做什麼

才智咖 人氣:3.16W

在網際網路領域,流行著這麼一句話,“當你要創業時,要看看強大的騰訊在做什麼,如果騰訊也想做和你一樣的產品,那麼最好不要碰它。”

關於創業機會出現時分析競爭者在做什麼

對於那些利用新機會的開拓性創業者,競爭對手能否進入它的領域,對於創業成敗至關重要。如果你所殺入的領域不久將強敵環伺,即便是你採用的是最新的技術、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商業模式,創業經歷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同途殊歸

繼通公司是臺灣領先的工業電腦企業,三位創業者曾在神通電腦公司的工業電腦事業部和modem(調變解調器)事業部工作。創業者於1993年創立繼通公司,首先經營modem事業。1993年,企業上游的9600bps

modem晶片升級到了14400bps modem晶片,用這種14400bps

modem晶片可以製造更高處理速度的modem,而此時,顧客恰對高速modem的需求很大。看到這個機會,繼通創業者決定推出新一代modem——14400bps

modem。

但不巧的是,臺灣地區的致福公司和亞旭公司等大型競爭者都已進入這個領域。由於上游modem

晶片大廠優先支援這些專業的modem製造大廠,結果繼通公司在推出14400bps

modem時面對著激烈競爭。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比,繼通的產品沒有特色,並且成本比競爭產品的賣價還高,產品賣不出去,最後繼通只有折價賣掉創業資產的六成。

因為modem事業失敗,繼通於1994年第4季度轉型進入工業電腦領域,起初僅僅作為一個貿易商,從其他工業電腦製造商那裡買進主機板、機箱、電源供應器等要素,再賣給國外系統商。當時市場上只有486工業電腦主機板,但到了1995年前後,產業上游湧現出了奔騰CPU和晶片組,如果用它們生產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可以大大提升工業電腦的速度。雖然在當時,電腦使用者大部分集中在那些對速度要求不高的自動化控制領域,但在一些領域,比如電信、網路領域,已經浮現出對這種高速產品的需求。繼通看到了它的成長潛力,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同時,他們也從一些自動化雜誌上獲得資訊:競爭者研華、神通等對這個新機會的興趣不大。

於是它開始全力開闢這個領域,在1995年10月推出第一片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之後推出了系列產品。它的第一片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領先了競爭者3個月到半年時間,而且它的速度比486工業電腦主機板的速度快1倍。憑藉這些,它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繼通於1996年度營業收入增到1.7億元臺幣,利潤達到3000萬元,取得創業成功。

在兩次創業過程中,繼通都抓住了產業機會,第一次抓住了modem晶片升級的機會,第二次抓住了奔騰CPU和晶片組出現的機會,結果卻不相同:在14400bps

modem產品創業過程中,由於競爭者的紛紛加入,繼通虧本而返;而在工業電腦主機板創業過程中,競爭者沒有積極利用新機會,繼通大獲全勝。可見,競爭對手對新機會的把握是繼通成功的關鍵。

為什麼在兩次創業過程中,競爭對手對新機會的利用情況截然不同呢?溫州城市大學的學者朱沛和他的合作者們對箇中緣由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以下幾個影響競爭者是否積極利用新機遇的因素。

顧客的重合程度

學者們發現,創業者贏得的新顧客與競爭對手顧客的重疊程度,影響著競爭對手是否會積極利用新機會。換句話說,創業者發掘的新顧客與競爭對手現有顧客越重合,則競爭對手越容易進入創業者的新領域。為什麼呢?

以繼通公司為例,當繼通公司推出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時,購買這些產品的顧客群,是一群新細分市場中的終端電信顧客,他們需要高運算速度。而購買競爭廠商研華、神通486工業電腦主機板的顧客來自於現有的工業自動化市場,他們在速度滿足的條件下,需要穩定、便宜的主機板效能。相反,當時奔騰工業電腦恰恰處於速度快、價格貴的階段。這樣以來,創業者的顧客與競爭對手現有顧客之間幾乎風馬牛不相及。這使得繼通的新產品不會大幅度搶走競爭對手的現有顧客,對競爭者的威脅非常小,消除了後者的擔心,因此競爭者的對新機會的反應就很消極。

而繼通推出的14400bps modem新產品,只是競爭者的現有產品9600bps modem的升級版,那些購買9600bps

modem的競爭者的顧客很多都會購買速度更高的升級產品。於是,新產品的顧客與競爭者的舊產品顧客之間重複度非常大。這樣,先行者可能就會搶走競爭者的很多顧客,對既有競爭者會形成很大威脅,於是在上述案例中,致福和亞旭等競爭者開始積極行動起來,推出了效能更卓越的14400bps fax modem,讓繼通的新產品失去了價值。

新產品對競爭者顧客的價值

當競爭者已有一個龐大的顧客群后,它們在開發新產品時,往往會優先考慮到現有顧客的需求。這樣,針對於競爭者的這些顧客,在新機會下創業者開發的新產品價值越小,競爭者就越不積極利用新機會,反之亦然。

在繼通的案例中,當繼通推出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時,它的競爭者認為,新主機板對於自己現有顧客的意義不大,為什麼?因為拿競爭者中的研華科技來說,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業務收入佔營收六成多,該領域的顧客是它的主要客戶群。而在當時,該領域中使用奔騰工業電腦的人不多,因為對於他們,奔騰的高速有些多餘,他們不必要為了多餘的速度而承擔產品的昂貴价格。所以,創業者推出的新產品只對少數電信領域的顧客有價值。由於看不到新產品對現有顧客的價值,研華更傾向於先滿足現有顧客的需要,而將創業者全新的產品放到了一邊。

而當繼通推出14400bps

modem時,它的競爭對手們發現:隨著當時Internet的興起,它們的目標客戶群對於Internet網路所需的、速度更快的14400bps

modem有著很高的需求。於是乎,它們爭先恐後地進入了這個領域。

新細分市場的初期需求情況

當創業者利用新機會創業時,往往會建立一個新的細分市場。此時,這個新細分市場的初期需求情況,影響著競爭者對新機會的利用。換言之,新細分市場的初期需求量越大,競爭者越能積極把握新機會,反之亦然。

在繼通開發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時,競爭者發現,主要的市場還是大眾化市場,使用奔騰高階市場產品的人不多,開發新產品的利潤太小。於是,它們對繼通的新產品態度冷淡。而在繼通推出14400bps

modem產品之時,競爭者看到,當時由於Internet的`興起,對速度更快的14400bps modem的市場需求非常大。它們開始積極湧入這個領域。

競爭者對新產品成長潛力的信心

創業者和競爭者對新產品未來的信心往往是不同的,創業者常常信心高漲,而對手的信心則會有所不同。競爭者的信心越低,他們越不願意捲入新機會中來;而如果競爭者的信心較高,他們就越積極利用新機會。

在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案例中,雖然市場對創業者產品的初期需求量小,但中後期需求量則很大,繼通推出產品半年之後,訂單才開始走量。而在決策時,未來需求的成長難以看清,此時,創業者對未來需求的信心十足。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緊隨Intel的步伐就沒錯,Intel推出了奔騰系列,它們也要抓住這個潮流。但相反,競爭者對產品需求潛力的信心不足,其中的研華科技判斷,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不存在對奔騰主機板的市場需求,他們在一個自動化雜誌上說,做奔騰是錯誤的。而其他競爭對手也依然在做486電腦主機板產品,未看到新奔騰市場的巨大後勁。

相反,當繼通公司推出14400bps modem時,市場對modem產品的需求量很大,14400bps

modem產品未來的高成長態勢非常明顯,顧客對這種更高速的modem產品有著強烈的渴望。此時,競爭對手自然對這個產品的未來充滿信心,紛紛殺入,形成競爭的紅海。

競爭者對機會的權衡

面對創業者攪動起來的新機會,競爭者會將它與自己的其他機會進行權衡,當其他機會對競爭者的誘惑力更大時,由於競爭者的資源有限,競爭者可能會更積極追逐其他機會。換句話說,競爭者的其他機會對自身越有價值,它們越會消極對待新機會,反之亦然。

繼通推出工業電腦主機板之時,工業自動化控制是競爭廠商研華的主要事業,這個領域當時是賣方市場,利潤很好,研華的管理者將重心放在自動化產品的服務與營銷上。而當時競爭者神通電腦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工業電腦外的其他PC事業,工業電腦只是一個很小的部門。這種情況下,它們更積極把握這些機會,而消極地追逐新的工業電腦主機板機遇。

例如,在面對是否要開發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時,研華科技遲疑了很長時間。在神通公司,雖然已在開發奔騰工業電腦主機板,但開發不受重視,速度非常慢。而14400bps

modem的案例顯示,由於競爭廠商致福和亞旭都是專業modem製造廠商,沒有其他更有利的機會可追求,因此,當繼通帶頭推出14400bps

modem產品後,他們也積極響應,力圖從中分得一杯羹。

原有制度的束縛

當創業者開闢新機會時,競爭者有時也希望進入這個領域,開發相應的產品,但它們的原有制度可能會束縛競爭者。於是看起來,競爭者對新機會的追逐速度非常遲緩,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態勢,實際上,它們只是有心無力。所以,原有制度對競爭者追逐新機會的限制越大,競爭者越不容易利用新機會,開發新產品。

在工業電腦主機板案例中,競爭廠商神通是一家有著多個業務的電腦公司,它的主營業務——個人電腦主機板,採用事業部模式,這和它的工業電腦業務模式嚴重衝突。個人電腦主機板每次都走幾十萬的量,其流程冗長。而工業電腦主機板每次只走幾千片的量,需要靈活的流程。在後來對新機會的追逐中,它將個人電腦事業的流程套用在工業電腦上,結果一般工業電腦公司差不多3天就出貨,而神通電腦則大概需要2到3周才出貨。結果,造成在把握新機會時,行動遲緩,產品上市的速度就像蝸牛一樣。

創業者在利用新機會創業時,可以依據上述因素,來判斷出競爭對手的動態,從而預先看到和規避未來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