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如何避開融資那些坑

才智咖 人氣:1.78W

但是,關於創業的一個殘酷事實是,很多創業專案失敗不在於人、產品或運營,而是融資節奏、股權結構、與投資人的關係。產品與運營可以招攬團隊來分憂,但融資與股權層面的設定,卻只能由創始人或合夥人的你來考量。當你急於獲得融資,卻反而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陷入無盡的坑裡。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創業公司如何避開融資那些坑,一起來看看吧。

創業公司如何避開融資那些坑

 1.如何找到真正的投資機構?

在投融界有各種各樣的機構,像銀行中國代表處(UN、US、BVI、HK等)、國際有限公司(私募)、基金會、協會、融資網站、投資諮詢顧問擔保有限公司,等等,這些機構只要不是真正自有資金,往往都是虛假的(錢從海外進來的時候,按國家政策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誰都會說錢在國外),惡跡斑斑。銀行代表處,基本是不做業務(除少數批准外,國家也不讓做),唯一就是提供上市服務。很多名字起得很響亮的“中國”、“國際”、“華人”之類在海外註冊的公司,經查是沒有金融許可證的機構,和所謂的投資諮詢、顧問公司沒什麼不同,往往都是花幾千元註冊的空殼公司,依靠一些社會關係來套專案、圈錢。一些所謂擔保公司,它們在銀行根本沒有擔保額度。所謂國外的基金會,其實他們的實力和耐心根本沒可能去投資一個具體的實業專案,尤其是不瞭解的,它們的資金是直接去金融圈裡(外匯、股票、證券、上市公司的債券等)去滾動,一旦失敗就直接解體了。

要記著,在中國投資是有潛在壁壘的。中國國內的一些協會,那些以非正規手段掛靠的機構,其實和牙防組並沒有什麼不同,這麼做只是為了有個號召力圈有錢人的錢罷了,對一般的專案並沒有興趣,唯一感興趣要做的就是造勢。融資網站是最能忽悠人的了,他們以為自己擁有的資訊就能左右投資人,其實有錢的人都不是傻瓜,而瀏覽或者釋出投融資資訊的往往都是一些中間人或者非常小額的個人(要這些人出錢投資更困難)。

另外,市場上總有那麼一些資管公司打著幫助創業者融資尋找資金的'旗號,騙取高額評估費,更有惡劣到與評估公司聯手欺騙融資者的現象,上當的創業者比比皆是。我曾經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所謂資管公司,初來乍到沒有經驗,白白交了2萬的評估費用,接著就沒了下文。這些資管公司往往給人一種可為企業提供投融資業務的假象,但實際上是通過不斷變更企業名稱、辦公地點來打“游擊戰”。即使找銀行貸款,也會面臨收取第三方費用的問題,銀行的融資成本主要有三塊:銀行貸款利息、政府行政部門收取的費用、中介機構收取的費用。對於我們這種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創客陳陸寒(化名)開發了一款順風車軟體,他感覺融資只是“想象中的美”,“15年5、6月份的時候,我經常去北京參加專案路演,參加專案路演之後,各種投資機構給你打電話,說我們是給你對接投資人,投資機構,很多很多,我每天可以接到5、6個電話。”

簡單的幾次專案路演,這麼多機構就要主動投資,這讓小陳有些喜出望外。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與投資人見面,得先交錢。陳陸寒說,“他們的說你要參加我們的會,我們在哪找的有酒店,投資人跟專案方有交流會,但是你得交酒店的費用就是800塊錢,進場費。800塊交完後,他們給你講一系列怎樣融資、完善你的商業計劃書。”

還沒有見到投資人,就花了800塊錢的入場費。小陳心裡盤算,與幾百萬融資相比,區區幾百無所謂。誰知想要拿到融資,還得過導師這一關,不過還得再交錢, “讓你參加三天的培訓會,參加完之後會介紹給你導師,你跟了這個導師,他負責給你專案進行輔導,但是你要跟這個導師的話得再交錢,再交1萬多塊錢的輔導費。真正投資者沒接觸到。”

入會費、培訓費、評估費,不少創業者為了見到投資人,浪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那麼,見到了投資人就能順利融資嗎?前方還有哪些陷阱等著創客呢?

 2.可怕的對賭協議

如果真的見到投資人,融資陷阱也很常見,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對賭協議。百度百科顯示,對賭協議就是收購方與出讓方在達成融資協議時,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情況進行一種約定。

對賭協議就是收購方(包括投資方)與出讓方(包括融資方)在達成併購(或者融資)協議時,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情況進行一種約定。如果約定的條件出現,投資方可以行使一種權利;如果約定的條件不出現,融資方則行使一種權利。所以,對賭協議實際上就是期權的一種形式。

簽署對賭協議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許多創業者並不真正懂得這種期權的含義,急於簽署條件嚴苛的對賭協議,導致最後失去了主動權。

成為一家能夠獲得風投公司支援的初創公司當然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能夠獲得更多關注的目光,也正因為這一點,無數的創業者們都在盡其所能,都想著能快一點拉到融資就快一點。但是,這樣做並不見得對創業者有利。 你越是有能力 Hold 住自己,才能獲得越合理的結果。

 3.過高估值是一個自己挖的坑

創投界老將王功權認為:一定不要掉進  融資作價過高的陷阱:和資本博弈 機構死得起,你死不起。

企業稍有規模的時候,都想自己融資,特別是銀行、政府那邊的融資不好拿。大家都覺得現在資本市場蠻狂的,風險資本挺傻的,有點“錢多人傻快來”的味道。

但是,世界上的商務不管多麼複雜都有一個基本常識:買賣。投資人都在資本市場上混了很久,不可能白給創業公司融資,創業者以為自己談了一大堆,聳聳肩膀,稱專案在國外有某種模式作為一種參照,就可以作價很高,實際上這非常危險。企業值多少錢大家在資本市場上都是有一定概念的,當資本市場上非常狂熱、價格叫得非常高的時候,作為創業者要知道假如有泡沫,是要把自己放在泡沫最上面等著摔下來呢,還是堅持走在自己的路上。這裡有涉及到資金管理的內部機制問題,大家可能不知道。

風險投資,管理基金的絕大部分是職業管理人而不是老闆,這些職業管理人在考慮投資的過程中大部分會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說白了就是自己的飯碗,和很多國有企業幹部是一樣的,你做的每件事情考慮的是責任問題,假如企業在某個熱門的方向上進行融資,我作為企業管理人,我遇到了我沒有投進去,這對自己職業能力是一個非常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基金很想投進去,但是,不管職業經理人在創業者這裡是什麼說法,回去公司開會都搖著頭說太貴了。但怎麼辦呢,不投就失去這個機會,投又價格很高,壞人都是逼出來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先投進去再說。

不是要那麼高的價格嗎,先投,一腳踏進去再說,比較專業一點的機構會跟你簽署各種對賭協議,要求實現這個實現那個,你達不到的時候回過頭就把你的股權對衝了。而創業者覺得這些協議等未來達不到再說,把錢先融進來。這裡涉及非常大的危險:職業管理人投進去之後會跟他的合夥人說這是一個好專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決策者支援,現在投進去了,價格這麼高職業管理人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在企業往前走的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狀態,那麼竭盡推出你的這個專案的負責人會面臨極其大的壓力,他會面臨合夥人們共同的一個問題:當初你不是說這個專案很好嗎?怎麼會沒有這麼好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作為一個基金負責人想要自己下一個專案通過決策者支援是很難的。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呢,他會來折騰你,比如要在下輪融資中想辦法拼命提高價格證明他是對的,或者會通過各種其他方式追求利益,總之,要把高價買的東西最後通過低損失補償回來,減輕自己的風險,於是,創業者會發現股東里出現這種力量:天天琢磨著怎麼把他的利益加大。很快就會形成團隊和投資者衝突,演變為矛盾。

如果公司的下一輪是縮水融資,投資人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你縮水融資意味著他上一輪融資是錯誤的,此時,公司想漲價融資融不進來,因為你沒有像原來預期想得那麼好。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公司融資需要經過原有投資者同意,原有投資者就寧可不同意,給你放在這裡,用我們的話就是“把你當作一幅畫貼牆上”,這筆投資在基金管理上會永遠被充當一個投資的權益掛在那裡,哪怕最後失敗了仍然可以提取資金百分之多少的管理費。

就像國企一樣,哪怕那個東西爛掉也一定是屬於我的資產,這樣我就可以免責,最後你的創業團隊只能獲得這一輪投資,很難拿到下輪了,高價拿不到,低價投資人不同意。過一段時間一直把企業陷入很大的困境:企業缺錢,假如這時你的投資人說給你300萬,你要不要?不要的話,找別的錢投資人不同意,要的話投資人會說多長時間用什麼樣的價格再轉成股份,就會用很便宜的價格轉出股份,來衝抵原來做高價帶來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在投資界屢見不鮮,幾乎一個基金在投資投高的時候都會採取n多對策和做法來衝抵原來高價投資。這是一個基金後面一切運作習慣與思維方式,包括責任、利益機制問題,創業團隊是不知道這個事情的。把作價做高了,你帶來的風險非常大。

所以買賣要公平,任何不公平的買賣都會留下嚴重的後患。創業者在融資階段和資本博弈的時候,創業公司死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機構會分散投資多家企業以分散自己的風險,所以真正出現博弈的時候,你死不起,機構死得起。舉個例子,中國有個企業曾經要上市,但在路演的時候投資者決定不上市,因為作價太高,正好當時網際網路嚴重下滑,如果上市的話,上市之日就是這些投資者投資錯誤的證明之時,所以這個企業死掉了,它叫:8848.中國電子商務最早的先行者,非常遺憾,最後投資人做決定不上市。大家會很奇怪,為什麼不上市呢?比如它的價格是10億美元,一旦上市價格就跌了,即便以後再起來,做這個專案的投資人就要承擔損失責任。

TAGS:融資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