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老總王石的創業故事

才智咖 人氣:1.1W

歷史的PK臺總是把話語權交給笑到最後的人。二十年前,在深圳火車站和一群年輕的民工一起,扛上150斤的玉米包搬來摔去的那個33歲的“不像民工模樣”的人,今天把他開心的笑容印在一本大32開本的傳記封面上。

萬科老總王石的創業故事

他就是王石。就連當年被在住地樓下電器修理店順口叫上跟他去搬運玉米的那個18歲的農村少年,也早已經跟王石混得有頭有臉的了。

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

1983年,王石32歲了。

他還在彷徨。懷揣一顆“法國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翁於連一樣的個人拼搏的野心”,窩在廣東省外經委,每天工作,讀書,學英語,日子平淡無奇。但是,他“不甘平庸”,“好表現”。不過,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以後他“表現的舞臺”有如此之大。

1983年春天,王石的岳父在深圳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住過的東家夫婦,來廣州探望岳父,這一對從前多少有點土氣的農民夫婦帶來的不只是他們家的土產,而是他們身上的“洋氣”:丈夫穿著臺灣產的淺灰色夾克,老婆燙了個大卷發。沒有這樣的樣板更說明問題的了:轉瞬之間,深圳到底發生了什麼?王石要去看看。

1983年5月7日,在王石的生命中是一個重要的標記。這一天,他乘廣深鐵路抵達深圳。當他看到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般的深圳,“興奮,狂喜,恐懼的感覺一股腦湧了上來,手心汗津津的”,強烈地意識到這塊塵土飛揚的土地孕育著巨大的機會。

一切就這樣順理成章地開始了

第一個站點,深圳特區發展公司(簡稱特發)。

但是,做什麼呢,不知道。

一天,王石去蛇口的路上,看見高高聳立著幾個白鐵皮金屬罐,那裡面儲藏著玉米。美國大陸穀物公司與深圳養雞公司合資的飼料生產企業——正大康地,需要大量的玉米。廣東不產玉米啊,經打聽,玉米來自美國、泰國和中國東北。其中來自東北的玉米卻不是直接從東北運來的,因為解決不了運輸。

神祕的命運開始造化王石了。

他找到正大康地,說他能解決運輸,他可以組織來玉米,“你們要不要?”

“要!馬上就可以籤合同!”

第一單,一個大單。

不過,王石還並不知道東北和深圳之間的運輸情況,是巨大的誘惑使他硬著頭皮往前闖。

經過兩三通打問,確定了廣州海運局的海運。

於是,玉米生意開始了。

特發公司立即設立了一個“飼料貿易組”,組長王石,獨立核算。

玉米到了,“飼料組”需要一個組員。樓下的無線電裝配車間,拉出來一個又瘦又小,像個童工的小夥子,他叫鄧奕權,他成了王石的第一個員工。

第一次30噸的玉米生意成交。

王石在自行車後座上夾了兩個條紋塑料口袋,去到養雞公司。

“我來收錢。”他向養雞公司的袁經理揚了揚手中的編織袋。

“發票呢?”袁經理問。

發票是何物,王石不好意思問,但他立刻想到,無非就是收款證明一類的東西。

王石回到特發公司,對財務部的小張說,“給我開個收款證明!”

暨南大學財會大專班的畢業生不懂“收款證明”。

“你就寫收到誰多少錢,特此證明。就行了。”

小張一邊嘟嚕著“從來沒有開過這樣的證明”,一邊照辦。還加蓋了財務章。

再騎上自行車,後座還是放著編織袋,特發公司飼料組王石組長又到了養雞公司。對袁經理說,“給,發票。”

袁經理笑得嗆了喉嚨,一邊咳嗽一邊帶王石“參觀了發票的真面目”。

“他們要發票。”王石又是回到特發的財務室了。

“早開好了,我還納悶不開發票怎麼能收到錢。”小張說。

再次來到養雞公司財務室,王石“徹底糊塗”了:塑料袋仍然沒有用處,卻拿到兩張一模一樣的薄紙——銀行轉賬單。

特發公司財務室的小張告訴王石,這個轉賬單就是錢,如果對方賬上有錢的話。

用王石的話說,在這兩來兩往的經歷中,他“深刻感受到業務知識的貧乏,尤其財務方面,更是個門外漢。” “從那以後,我每天下班無論多晚,都要看兩個小時財務書。還學著記賬,下月初跟財務的對照。三個月後,我閱讀財務報表沒有障礙了。”

今天,“房地產教父”面對巨大的成功和名望,如此講述他跌跌撞撞的第一步。而在那個時代,很多“第一桶金”的傳奇劇都有這樣一個相似的指令碼。

暴利時代的不正當競爭

進口貿易的好時光是短暫的。

1985年,國務院對計劃外調匯和機電產品進口進行全面清理,銀行收縮銀根,進口電子器材、影視器材市場出現萎縮端倪。但市場仍然顯示著一定的利潤空間,很多經營商還沉浸在供不應求的假象中。

但王石已經感覺到了危機。展銷中心新籤的2萬臺放像機合同,45天后到貨。這時,王石通過渠道瞭解到同行的進貨情況:同一時期,其它公司共有5萬臺到貨。

7萬臺同時到貨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前景?王石判斷一定會立刻滯銷,價格會直線下降。退貨是不可能的。怎麼辦?

這時,王石所做的對策,成為他後來在各處演講一再提到的,創業初期的“不正當競爭”的案例。

他叫來廣告投放部經理,口授了一則宣告,內容如下:由於颱風原因,本展銷中心的放像機無法按預訂時間送達客戶,為保證履行合同,急購放像機2萬臺。

這一則“求購資訊”刊登在當時的廣州兩家主要報紙上。同時,當天的報紙正好也刊登著放像機的“售賣廣告”。

廣告後,放像機便向展銷中心湧來。王石叫他的技術部組織了4個小組驗收。而這些前來出售的放像機,除了個別小數量的,大多是期貨。期貨當然不要!一定要看到放像機才籤合同。這樣一來,展銷中心並沒有購進放像機,其零售價卻上升了200元:市場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