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創業專案要如何開展

才智咖 人氣:2.35W

當前,海歸優勢逐漸減弱,就業、創業問題成為海歸群體持續關注的焦點。海歸如何在就業競爭中勝出?海歸創業又該從哪出發、往何處去?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海歸創業專案要如何開展,更多熱點創業專案參考歡迎訪問()。

海歸創業專案要如何開展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出國留學總人數的不斷攀升,海歸回國熱持續升溫。與老海歸不同,新海歸早已不是用人單位的“香餑餑”。一方面,出國留學不再是新鮮事,新海歸群體不斷壯大且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新海歸對國內市場走勢和人情社會的瞭解不充分,使得他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融入國內就業環境。加之,國內高等院校崛起,高素質人才不斷湧現,眾多用人單位更傾向於招聘本土人才,對於應聘海歸併沒有表示出過多的熱情。

近日,“海歸創業”版邀請海歸中的成功人士艾曙光、劉興燕和王金寶來本報做客,分享他們對海歸就業、創業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感悟。

艾曙光:轉變創業思維 鼓勵就業多元化

艾曙光:2004年畢業於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現任歐美同學會理事、歐美同學會朝韓分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海歸創業學院導師。同時是韓中匯利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亞太影視公司副總裁。著有《40天穿越東南亞》。

“剛開完會,我們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聊一下海歸創業的事吧。”說話的人是歐美同學會朝韓分會副會長艾曙光。他戴著一副咖色眼鏡、手裡提著一個黑色揹包,身材健碩、神采奕奕。艾曙光作為一個老海歸擁有自己的創業成果,除了歐美同學會朝韓分會副會長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韓中匯利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CEO。

先就業再創業

艾曙光2004年從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畢業,從事中韓經貿交流活動多年。談到海歸創業問題,他認為,海歸回國後不能輕易創業,否則可能碰一鼻子灰。畢業後,沒有國內工作經驗的海歸最好先找一個工作單位,外企也好,民營也罷,總之都是為了鍛鍊工作能力,積累社會經驗,先解決如何落地、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

艾曙光認為,海歸先就業、再創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懂得在組織內部如何溝通和辦事對於海歸創業至關重要,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海歸在國內單位積累相對豐富的社會經驗。”他解釋道。二是下海創業一定要找準方向、培養團隊意識。“在就業過程中,剛回國的海歸可以感受國內企業的團隊精神,找尋自己創業的定位和方向。弄清楚自己適合並且熟悉的領域究竟是什麼。性格、資源互補的合作伙伴及團隊對於創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他補充道。

剛歸國的海歸大多不熟悉國內情況,產生迷茫在所難免。通過就業,可以讓自己逐漸融入國內市場和社會,為創業多積累一點經驗、少一點絆腳石。海歸在創業之前先就業,好比打著燈籠前行,總比一上來就懵懵懂懂地走進創業圈要好。

就業應多元化

外企和國企雖仍然是海歸就業的首選,但毋庸置疑,海歸人才的就業方向已逐漸趨於多元化。近年來,海歸從事的行業不再侷限於金融、計算機以及服務行業等熱門領域,而是開始逐步向教育、科研、生物工程、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行業延伸。

“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是市場所求所需,只要是自己選擇的路就都可以實現自身價值。”艾曙光坦言,他非常支援和鼓勵海歸就業的多元化。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有夢想就去追求。

“重要的是,海歸就業要量力而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到既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艾曙光還提到,近年來海歸就業選擇本土民營企業的比例增大。“民營企業逐漸發展,能夠為海歸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同時,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面臨產業升級、技術更新等問題,開始重視人才運營,這無疑給了海歸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他表示,海歸擁有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運營管理知識將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添光添彩。 近年來,海歸群體的不斷壯大使得海歸就業多元化成為趨勢。認清自身的優勢劣勢,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就業,這樣的海歸越來越多。

注重創新 發揮優勢

低成本、低價格曾經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所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這一優勢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下去。近幾年,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到戰略高度,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中國的各行各業都正在經歷著一次重要的轉型,實現技術和品牌的提升,以完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在這種背景下,海歸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中國目前已經不能僅僅依靠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經濟了。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專利才能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艾曙光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需要海歸從國外帶回的技術和創新意識。

韓國在1997年遭遇金融危機之後,將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時至今日,韓劇、韓國綜藝等風靡各國,掀起一陣陣韓潮韓流。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留韓海歸,特別是學習與娛樂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留韓海歸,在為國家引進韓國綜藝技術的同時,應擺脫拿來主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創造”的目標。

只要利用自身優勢,腳踏實地工作,那麼,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潮中,海歸將發揮獨到的作用。

劉興燕:面對就業競爭 海歸如何應對?

劉興燕:2007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肯特法學院。2015年至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工商管理碩士在讀。現任歐美同學會理事、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副會長、北京市律師協會外事委副祕書長、北京市團委創業辦公室創業導師。

“北京市尚公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北京市律師協會外事委副祕長”……雖然劉興燕的頭銜遠不止這些,但僅這兩個就足以讓我們瞭解到她的實力。

與劉律師見面前,每次電話聯絡,她都十分熱情,讓人覺得彷彿是要去約會許久未見的老友。見面後,她也總是帶著微笑。對於所有提問,她不僅有問必答,而且都能思路清晰地擺出觀點。這應該源於她的職業訓練。

2007年,劉興燕畢業於美國芝加哥肯特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海歸,再加上她在行業內工作多年的經歷,她對於目前國內的就業形勢有著自己的看法。

規劃是就業的前提

劉興燕分析說,法學海歸大致分三類,一是有中國法律的基礎,又系統地掌握了留學國家法律;二是對中國法律不夠了解,“第二類海歸大多出國較早,因而對國內的法律並不熟悉。這部分人在就業中往往會受到限制,比如只能選擇跨國公司就職等”;三是出國前自身的競爭實力本不突出,“只是將出國留學當作一種出路,回國後仍無法迴避激烈的競爭。”

劉興燕是在國內有五六年法律相關從業經驗後才出國留學的,“去留學時,我瞭解國內律師行業的情況,知道自己欠缺什麼、應該去學什麼。這種有針對性的學習,使我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她建議海歸要有職業規劃,比如及時考取國內相關從業證件,密切關注國內的政策形勢變化等。“要關注國家的發展趨勢,例如‘一帶一路’政策等。站在時代平臺上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發揮語言文化優勢

法學專業本就是熱門專業,海歸在就業競爭中,只有認清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脫穎而出。“法學海歸要發揮自己的多語言和多文化背景的優勢,當然也要結合國內外的行業現狀。”劉興燕說道。

除此之外,她建議:“法學海歸最好有一兩年的國外法律相關從業經驗。這樣,回國時帶回來的就不只是知識,還能帶回國外法律行業的執行方式、流程等相關經驗。”與自然科學的特點不同,法律是一門社會學科,中外法律有著較大差異。海歸要儘可能多地瞭解中國法律體系,瞭解中國社會現狀,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堅持夢想很重要

“海歸的任何就業、創業形式都無可厚非。恰恰因為是海歸,他們才更容易跳出世俗的眼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劉興燕說。

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職業夢想,不應該過早地向現實妥協。劉興燕補充道:“要正確對待自己,按自己的真實想法生活。因理想和興趣而選擇的工作會走得更長遠。人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不依賴於家庭,能獨立地在社會中生存。”待業中的海歸要沉心靜氣,找到並補齊自身的短板。 “我反對海歸為了所謂的面子而待業。”她加重語氣說道。

劉興燕表示,“無論從事哪一行業,在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的表現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當處於困境時,只有真正熱愛所從事的事業的人才會堅持下去,從而走向成功。” 這也正是為什麼要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工作的原因。

王金寶:文化領域創業 帶進來也走出去

王金寶:2003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和商學院。現任歐美同學會東南亞和南亞分會理事副會長、海歸創業學院創業導師。

近年來,海歸創業領域五花八門,而文化領域的創業成為熱點。王金寶2003年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和商學院畢業,現任歐美同學會東南亞和南亞分會理事副會長、海歸創業學院創業導師。在他看來,海歸在文化領域應當如何創業呢?

文化創業正當時

“文化創業正當時。”王金寶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源於他的切身感受。理工專業出身的他,之前一直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研究。智慧城市是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執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長期從事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規劃過程中,王金寶發現,智慧城市非常需要把城市的文化、歷史加以推廣。

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在文化創意領域投資比重較大,因為文化創意領域可以帶來巨大的商業效益。比如,中國民俗文化在國外市場的空間就越來越大。王金寶一直在思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領域的創新創業該如何把中國文化包裝好、打造好,從而推向世界。

創新創業是雙向的,一方面需要引進來,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創業不僅要有對國外先進科技的引進,還要有對中華文化的輸出。“把中華文化推向國外就需要與海外聯絡,而海歸在這方面擁有優勢。”王金寶坦言。海歸有海外學習和生活背景,也或多或少地積累了一定的海外資源,可以做為橋樑,擔負起連線中外、輸出國家軟實力的重任。

尋找文化“賣點”

文化創業要注重什麼?王金寶表示,文化創業應注重把握文化核心,找到文化的“賣點”。

文化領域創業需要找到盈利的路徑。如何把文化亮點、盈利模式、發展潛力、展現方式有效地結合,是創新創業需要去挖掘的。王金寶強調,找到文化的“賣點”非常重要。

王金寶剛剛去了河南省安陽市。在安陽,他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殷商文化、青銅器文化,從而深受啟發。安陽正面臨城市轉型,文化領域的創業創新可以有效地增加遊客數量、優化當地經濟發展模式。他帶領的創業團隊正著手策劃,準備將安陽文化推向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的科技手段,把商朝的歷史人物典故以現代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讓世人感受到殷商文化的精髓,也能推廣相配備的科技產品。”王金寶認為,除了現代科技手段,傳統文化和當代流行文化元素的結合也能增加“賣點”。“文化是一種資源,而資源的包裝不必千篇一律,也可以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元素。”王金寶支招說。

靈感和實幹缺一不可

在向創業者提供建議時,王金寶提到了兩個詞——好高騖遠和腳踏實地。

“創業需要好高騖遠和腳踏實地。如果沒有好高騖遠,可能很難找到創新的方向;如果不腳踏實地,又很難實現創業的夢想。從好高騖遠逐漸沉澱,變成腳踏實地去做事,那就離創業成功不遠了。”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允許失敗。”王金寶坦言。資金、市場、政策支援都很重要。在文化領域創業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便是簡單的網站備案都需要複雜的手續,因此要有耐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心。

王金寶在分析目前海歸創業的現狀時,歸納出兩類,一是海歸想真正做點事;二是跟風創業。“很多人對於跟風創業不以為然,但我卻認為這兩種型別都是允許的,都值得尊重和支援。有的專案可以很快地找到創業的路徑,有的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可以不斷地修正、完善、摸索。”王金寶強調,任何形式的創新創業都值得尊重和支援。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是大趨勢,而創新是其中的原動力。“我們是較早回國的一批人,在創業中比較有經驗,可以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向年輕海歸提供具體的創業指導,增強他們的創業信心,儘可能地使他們避免懷揣創業激情而四處碰壁的局面。”王金寶做為歐美同學會海歸創業學院的導師,希望能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海歸實現創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