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從民工潮到創業潮

才智咖 人氣:1.94W

舒城從“民工潮”到“創業潮”
 
  “家鄉的創業環境真是一流!”夏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義法感慨。夏星公司一期投資3000多萬元,從事漢堡包系列產品加工。2007年預計產值2600萬元,全部生產線將於2008年執行,屆時產值將達一個億。從去年5月份破土動工到現在,夏義法回鄉創業之路上一路綠燈。夏義法是舒城縣回鄉創業者的突出代表。舒城縣常年在外務工25萬人左右,不少外出務工人員掙了票子、活了腦子、有了路子,他們積極響應舒城縣委、縣政府“雙向創業”號召,帶著資金、技術、市場行銷和管理經驗,陸續回到家鄉投資創業,單向輸出的“民工潮”正逐漸轉向雙向互動的“創業潮”。

舒城:從民工潮到創業潮

回鄉創業熱潮湧。舒城縣外出務工者中已有近6000人回鄉創業,回鄉人員創辦各類企業近200家。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帶動了全民創業,更新了思想觀念,提升了產業層次,擴大了對外交流。回鄉創業已成為該縣招商引資的重點,全民創業的熱點主要表現在:增強了工業經濟實力。截止2006年,回鄉人員共完成總投資3.34億元,實現營業收入6.78億元,利稅6500萬元。其中:創辦工業企業97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在食品、服裝、建材等主要工業行業,回鄉人員創辦的企業都已發展成為行業骨幹,如:服裝生產行業,在北京創業人士朱運生回鄉創辦的浩緣朋製衣有限公司,年產值1.1億元。食品加工行業,在天津創業人士王孝政回鄉創辦的大海淀粉有限公司,屬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生產薯類澱粉能力達6萬噸,產值2.4億元,帶動農戶3萬戶。建工行業,在浙江創業人士沈虎回鄉創辦的跨宇鋼結構網架工程有限公司,擁有國內一流的.鋼結構專業生產線,年加工及安裝生產量超過5萬噸。

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回鄉人員大多發展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用的勞動力大部分來自鄉村,目前,回鄉人員創辦的企業吸納縣內就業人員6600多名。僅浩緣朋一家企業用工就達1100人,產生了“回鄉一人,致富一方”的倍增效應。

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農副產品加工行業,圍繞主導產品的生產加工,已形成了以回鄉人員創辦的企業為龍頭,以一家一戶原料種植為基地的產業化生產模式,延伸拉長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降低了一家一戶生產的市場風險。如大海淀粉有限公司根據薯類澱粉加工的需求,與周邊地區簽訂合同種植基地24000畝,免費提供優質良種,通過縣農科所統一育苗後發放給群眾,再按照保護價統一收購產品。 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回鄉創業者不僅帶回了資金、專案、技術、資訊和市場,而且將發達地區的新思想、新觀念帶回了家鄉,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

引導創業做法多。舒城縣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優化環境、打造平臺,引導鼓勵在外創業者回鄉創業,實現雙向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著重在“引”字上下功夫。

一是通過組建機構 “引”。該縣從2004年起,先後在上海、蘇州、杭州、崑山等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城市,組建了4個“舒城在外創業者協會”,民主選舉產生了會長、副會長、理事和祕書長,成立了協會黨總支,發展在外創業先進分子入黨,發揮戰鬥堡壘和模範帶頭作用,“舒城在外創業者協會”的成功組建,為舒城籍在外務工經商的創業者搭建了服務平臺,也為家鄉在外創業人士的聯絡和溝通架起了“橋樑”。協會把為創業者的發展、為會員維權服務和為家鄉招商引資作為主要工作開展,取得了實效。

從2005年起,為擴大招商引資,實行親情招商,舒城縣依託在外創業者協會,在深圳、蘇州、北京、合肥等地區建立13個專門招商聯絡處。

二是通過優惠政策“引”。樹立“縣外資金都是外資、回舒城投資都是外商”的理念,回鄉創業享受舒城縣裡招商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

三是通過打造平臺“引”。為了給回鄉創業人員提供一個優良的發展平臺和環境,舒城縣加大對縣經濟開發區、杭埠工業區、城東羽絨加工區的投入,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舒城縣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省級創業基地,入園企業49家,杭埠工業園入園企業30家,城東羽絨加工區入園企業20多家。
  四是通過融資服務“引”。為架起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間的橋樑,為中小企業及回鄉創業者提供融資擔保,解決其融資困難,2001年舒城縣由縣科技局牽頭組建了縣金信科技擔保公司。公司年融資擔保能力近5億元。公司已累計為回鄉創業人員和初創型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9135萬元。為緩解中小企業短期融資難的矛盾,舒城縣政府和金信擔保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金橋”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週轉服務。基金總額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