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的困難

才智咖 人氣:2.75W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1

困難一:資金不足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

大學生自主勵志創業,資金是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青海師範大學的一名學生說,現在,大學生勵志創業,除非家庭條件特別優厚的同學,其他人則需要貸款,如果勵志創業成功,可以把成本收回來,假如勵志創業失敗的話,這個資金漏洞就要自己來承擔了,勵志創業的風險太大。

困難二:切入口難找

目前,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都有自主勵志創業的想法,但苦於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專案,很多畢業生不知如何將自己的所學和經濟效益聯絡在一起,如何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塊新的“自留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並創造出經濟價值。

困難三:社會經驗少

大學生對社會缺乏瞭解。他們在與生意合作伙伴應酬方面往往會遇到困難,更不用說商業上所需經歷的一系列繁瑣手續。大學生有理想與抱負,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具體的市場開拓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因此,在勵志創業過程中,很可能只會“紙上談兵”而敗北。

對於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經驗的積累和資金的積累,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雖然漫長,但到了有足夠的經驗和實力後再勵志創業,相信一定會取得成功。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2

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境

1.大學生就業結構不合理。從就業地區來看,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去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就業,這些地區相對來講待遇較高,工作環境較好,成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的首選之地。向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就業的比較少,就造成地區就業結構嚴重失調。從就業專業來看,經濟類、應用理工類就業較好,文科就業較困難。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後。從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看,就業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畢業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區或單位,方能彰顯自身的價值。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學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環。因此,觀念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思想中的人們和時代的發展形成鮮明的落差。

3.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很高,總是不願到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業。沒有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放棄,工資低的也不就業,仍願待業。據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願意參加低層次的工作。擇業與期望值要求過高造成很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

4.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很多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專業教學,而對實踐教學並未引起重視,或者實踐教學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或者實踐活動和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無法得到實際鍛鍊。另外,實踐基地建設機制不健全,學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有限,學生實踐困難、造成大學生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動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崗位適應性不強。

二、就業困難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1.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針對社會對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創業者為學生作講座,傳授創業經驗與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侷限性;還可以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現在很多高校都啟動了校長基金,鼓勵學生們參加創業大賽,學生們幾個人自行組織團隊,申請校長基金專案,經過學校組織的專家稽核,通過者就可以用校長基金創業,這個活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將來畢業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現代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上科學思維方式、注重創新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要想將這些科學技術變成財富,必須要經過科技創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成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創業和動手實踐的催化劑。

3.有利於提升大學的科研競爭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的激烈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學生創業鼓勵以科技創新為主。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主要已開發國家競相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智慧財產權制度維護其競爭優勢。以美國為例,1980年通過的《貝赫—多爾法案》允許大學擁有自己通過政府資助的研究所獲得的智慧財產權,大學可向商業公司頒發專利許可證而獲得經濟回報。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後,但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大學的改革也會朝著這方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科研競爭力的水平。

4.提高社會生存和應變能力。面對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的大環境,談到如何解決自身就業困難,“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大多數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首選。大學期間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業設計和實踐不僅能鍛鍊大學生的能力,而且也讓他們拋棄大學就是象牙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的觀念。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實力最能說明一切。也有的學生把“多方面拓寬就業渠道”作為優選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多一種選擇,就多一分希望。“調整就業期望值”可以使“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更加廣闊。可見,大學生調整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能變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寬大學生創業的渠道

1.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較薄弱,不僅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的目的和預期不明確上。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所有的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明確說明自己有創業想法和行為的學生都有大學期間從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職經歷,如發廣告傳單、產品推銷與發放調研問卷等,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強,對物質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費用,為了滿足自己消費慾望和購買力,增加自我經濟收入成為首要目標,而創業行為作為學生群體認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學生的主要選擇,同樣也說明,最大的創業動機是基於對物質生活的相往,而且創業成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收益,同樣也能增加學生社會實踐與人溝通能力,給學生帶來學生身份附加的光環,這種創業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學生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可謂是實現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間有創業經歷者,在畢業後尋求工作時,創業經歷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我國的教育傳統有直接的關係。雖然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思想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和西方已開發國家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西方國家的大學生主要培養獨立創新的意識,並且學校所學知識和市場需求直接掛鉤,這樣學生主動創業的意識較強。前面提到,我國大學生大學期間主要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這從根本上來講算不上創業。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創業意識和觀念,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潮流形成。

2.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創業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檢驗,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幾條過硬的心理素質:

(1)獨立性與合作性。獨立性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質。中國大學生普遍比較缺乏獨立性,這裡指的是各方面的獨立,不僅僅是思想的獨立。作為大學教師,經常看到的是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在父母親戚的左右擁護下而來,父母為其辦好一切入學事宜,然後父母一百個不放心地離開。這些學生雖然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在我國的環境下沒有讓他們長大的機會。大學是他們離開家庭的第一步,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好的場所。合作性是創業者必須具有的品質。出色的創業者不僅要擁有獨立的人格,還要樂於合作、善於交往,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德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幾個學生組織團隊,共同提出研究的課題,共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培養合作精神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很重要的一點。

(2)敢為性與剋制性。創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因為前途是不為人知的。沒有勇氣是無法走上創業道路的。剋制性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心理品質,是成熟的標誌。它可以使人善於排除各種干擾,高度剋制盲目衝動,積極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消極負面情緒,堅決採取理智行動。

(3)堅韌性與適應性。堅韌性是一種對困難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極為可貴的心理品質。創業要經歷在不斷地犯錯誤和失敗中跌打滾爬的過程。創業者還必須具備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主動把握商機的素質。它不僅表現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而且表現為主動把握機遇,積極創造機會的能動性。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重在實踐鍛鍊。創業實踐既能進一步增長創業知識,增強創業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鍛鍊,磨練出堅強的創業心理品質。

3.學校要搭建好大學生創業的平臺。前面提到,很多大學都設立了校長基金,為想要創業而且有好專案的同學們提供資金支援,並接受學校的監督和檢查。資助的這些專案都是學生團隊提出方案,經過論證並且通過考核組的評估之後才能立項,經過一兩年的實踐,專家組對創業團隊進行驗收。這個平臺有效地鼓勵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為創業團隊提供了有效的指導,是從學校角度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有效途徑。但是,這個平臺也不全面,因為基金有限,能資助的範圍較窄,並不能大範圍地為學生提供創業的機會。因此,大學生創業還需多方位、多渠道的發展。大學生可以自己進行科技創新,成果可以申請專利,校方幫助找企業轉化成利潤。另外,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同學可以向父母申請一些創業基金進行創業嘗試。大學生創業在我國還需進一步發展,不僅為解決當前就業困難的問題,而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的創新能力和大學生培養的整體質量。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3

國家主席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堅定了我們大學生創業的夢想,同時希望廣大青年能夠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

是的,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大學生創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TA們新奇的想法、出位的噱頭以及與不走尋常路的特點備受大眾恩寵。但是他們在享受著社會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

機遇1:形勢創造機會

我們國家鼓勵創新創業,提倡青年人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各大高校紛紛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爭相成立創新創業基地,開發創業課程與扶持專案。社會及各大高校對創業的熱捧,為大學生選擇創業開闢了一片沃土,校園創業以及畢業後創業,都成為大學生就業出路的重要選擇之一。

從心理因素上而言,創業熱潮讓選擇創業的大學生少一些孤獨與茫然,創業的人多了,可分享的經驗自然就多。競爭必然會更激烈,但良性的競爭能讓參與者進步得更快,哪怕是失敗,也是彌足珍貴的經歷,對日後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國家經濟發展、技術等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際網路經濟的繁榮,為創業者提供了大好的創業平臺,各種營銷推廣,甚至研發手段可以免費用,創業課程理念免費學,創業資源多種多樣。

機遇2:觀念帶來可能

傳統的大學生“畢業包分配”已經取消,誠然,這給畢業生帶來了很大的就業壓力。不少的大學生可能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選擇了創業。但這一轉變,卻在極大程度上模糊了“有單位”和“沒單位”人群之間的差別,創業不再是“沒單位接收而混口飯吃的行當”,相反,卻成為年輕人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

這種觀念上的轉變,為青年人創業提供了種種可能,使年輕人能夠更加輕鬆地選擇創業,做自己想做的事,無需面對過多傳統觀念的審判。同時,觀念的開放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有了存在的空間,被社會接受與容納。

機遇3:技術引領革新

“網際網路+”是創新2.0下的網際網路發展的新業態,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帶動了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路平臺。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給大學生創業創造了條件,也帶來了機會。各種高新技術長驅直入,全面發展,使以往艱難的營銷推廣變得更易實現。各種創業平臺,淘寶、微店等的出現,成為創業專案快速成長的良好平臺。各種創業扶持專案給創業帶來了資金、產品與技術等資源。

創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同時有反過來進一步推動技術的進步,更加地豐富創業資源,更加地完善創業平臺。

當然,機遇與困難並存!困難沒有了,機會也就沒有了,任何商機都是在於你努力在解決的困難。

困難1:學業事業兩難全

學生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在校期間的創業活動,雖然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但課堂知識的學習,是無法被替代的。校園創業很容易分散學生學習的精力,更有甚者,可能抵不住誘惑,為追求所謂的功成名就,耽誤學業。

學習也是一種投資,短期內可能看不出成效,容易導致很多畢業生花費大量時間在創業上,耽誤了學習專業知識,到畢業後,卻要面臨著缺乏學習、屢走彎路的風險。

因此,大學生不要只為了賺得了眼前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發展。

困難2:創業實戰困難重重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他們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但想要創業不能停留在好的想法上。很多的大學生創業失敗就是缺少實戰經驗。想要把好的想法過渡到好的產品,會受到資金、技術、推廣等眾多因素影響,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經驗的長期積累。

有人說,創業是一門失敗學。一門想方設法避免失敗,應對失敗,絕地反擊,剩者為王的學問。

面對創業的困難,我們要既要看到挑戰,也要看到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化壓力為動力,奮勇向前。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4

快到年底了,對大學畢業生來說,走出校門、踏入社會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然而,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的幾所高校,卻奇怪地發現,很少聽說有自己出去創業的。一所文科大學的老師說:"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先就業,我們也支援他們先就業。環境和他們自身的條件更適合先就業。"那麼,究竟是什麼阻止了當代大學生創業呢?

專家分析認為,大學生創業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知識限制。創業計劃大賽中,評委發現許多創業者無法把自己的創意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缺少個性化的資訊傳遞。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情況缺乏瞭解,分析時採用的資料經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等等,這些無一不反映出大學生創業知識的缺乏;二是缺乏經驗。大學生有理想與抱負,但"眼高手低",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能"紙上談兵"之外,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三是心態問題。學生創業首先要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還要有責任感,要對公司、員工、投資者負責。務實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須踏實做事;四是創新能力薄弱。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五是資金問題。表現在急於得到資金,給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另外對風險投資不負責任地使用,燒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

除了自身的一些條件限制了大學生放開手腳去創業外,社會的大環境也讓大學生創業感到有些艱難。相對於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創業者肩上的負荷更重。整個社會處於轉型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完善,律師事務所在轉型改造,會計師事務所在進行制度性的建設,融資和金融環境處在調整階段,讓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考慮40多歲的企業家所面臨的問題,很不現實。商場殘酷無情,不會因為你年輕就原諒你所犯的錯誤。多年從事大學生創業孵化工作的丁紅兵這樣認為。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創業教育急需加強。據悉,上海、山東、遼寧等地也在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國家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鋪路。政策有了,其他的也要跟上。國內第一本大學生創業專著《大學生創業》的主編汪歙萍認為,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不夠。雖然在畢業時自主創業的學生終究只是少數,但是對所有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訓練卻是必要的,應努力培養他們創業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創業意識,為他們自主創業、崗位立業做好準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老師認為,創業教育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教育過程是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並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對在校學生來講,還應注重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很多在校大學生都認為,就業是自己需要找工作單位,因此造成大學生就業的被動局面。創業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並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

儘管大學生創業困難重重,但業內人士指出,學生創業是潮流,不可阻擋。創業對於當今教育制度下的學生而言,可以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5

創業方向選擇難

劉小斌,20xx年畢業,現與朋友合夥做棗類食品經銷。

大四時下半學期是劉小斌最迷茫的半年。他的同學告訴記者:畢業半年之前,我問他怎麼打算的,他說想自己創業。過了兩個月再問,他說要不考研吧。後來再問,他說考研沒用,先找工作吧。再過兩個月,他又說給別人打工沒什麼意思,我想出國,後來我乾脆不問了。

聽了同學的話,劉小斌嘿嘿地笑了,一直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對社會完全不瞭解,對怎麼創業也是一概不知道,挺迷茫的。看到周圍的同學忙著找工作、考研、出國,我也動過念頭,但最後還是想自己幹。

在下定創業的決心後,劉小斌形容自己:那段時間就是瘋狂地看電視、上網,找各種專案,看創業方面的節目,看人家怎麼賺錢。幾個月過去了,劉小斌還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

對於在學校裡有沒有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問題,劉小斌和同學表示,根本沒聽說過!就是搞些就業講座什麼的。聽完那些成功人士的發財之道,自己該怎麼辦還是不知道。個人情況不同,有些根本就不適用。

後來經同學介紹,他認識了現在的合夥人,家裡是做大棗生意的。於是兩個人開始做棗類食品的經銷。由於有合夥人家人的幫助,兩個人的創業還算順利。前幾天,他們的棗類食品又成功進入一家大型連鎖超市。

劉小斌說:我覺得學校應該開創業方面的選修課,比如政策法規什麼的。另外,多舉辦一些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活動,因為書本上的理論跟現實中的實踐完全是兩碼事兒。否則,出了校門才想創業的事,肯定找不到北。

啟動資金籌集難

現在幹什麼不要錢,不向父母要,我能怎麼辦?李鑫這樣問記者。

李鑫,畢業兩年,創業兩次,現在正在做鋁合金門配套產品的生產。

提起第一次創業計劃的夭折,李鑫仍很感慨。學新聞專業的李鑫,兩年前畢業時發現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決定自己創業。同樣,他也為找不到合適的專案煩惱了幾個月。直到去年12月份,一個做塑料貿易的朋友建議他也做這行,經過一番考察後,李鑫下了決心。

當時大概需要80萬元的資金,但家裡只能湊上40多萬元,後來實在沒辦法,就放棄了。李鑫告訴記者。

沒想過貸款麼,大學生創業不是有優惠政策嘛?記者問。

你說的那是國家有政策,一層層地到了地方,就落實不到位了。而且最多給貸5萬元,一般也就二三萬元。手續還特麻煩,社保局、工商、稅務一大圈跑下來,沒個仨月倆月弄不完。你就跑吧,累死還不見得行呢!

第二次創業,李鑫從自己家的鋁材生意中看到了商機,決定進行鋁合金門配套產品的生產。吸取上一次失敗的經驗,他決定先解決資金問題。

需要僱15個人,一年工資就得20萬元。租廠房一年大概4萬元左右,裝置的錢大概要20萬元,生意真正運轉起來後還需要流動資金籌集資金仍是個大問題。

這次解決資金缺口的辦法是,父母的積蓄20萬元,再拿家裡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貸了30萬元。有了這些錢,李鑫的這次創業才得以進行下去。

資金解決了,接下來就是選廠房、上裝置。然後去南方學技術,回來再生產一批產品看合不合格。不出意外的話,明年的旺季我就能夠看到自己的產品在銷售了。李鑫顯得很自信。

在採訪中,李鑫反覆說:我這算好的,還有家裡能幫著湊點錢,那麼多沒錢的人怎麼辦?

壓力太大承受難

當初剛成立公司的時候,周圍反對聲一片,都說剛畢業什麼經驗沒有,不好好工作就想自己當老闆。後來公司破產了,壓力就更大了,整天都不想出門,感覺自己沒臉見人了。韓鋒這樣形容自己創業時遭受到的壓力。

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韓鋒,在一家網路公司工作一年多以後,和另外兩個同事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從事企業的小型區域網絡組建,同時做企業網站和域名服務。公司規模不大,註冊資金只有50萬元,由於享受到當地政府優惠政策,三個人實際投資只需要20萬元。

由於在以前的公司有一些客戶積累,加上創業初期很多問題還沒顯現出來,公司成立後的前四五個月,還是贏利的。後來,因為競爭太激烈,當地大大小小的網路公司有200多家,業務開拓不好,加上三個合夥人之前都是做技術的,管理意識淡薄,很快就虧損了。虧損3個月後,公司申請破產,工商部門來清算了債務,最後算下來,韓鋒虧了2萬多元。

雖然公司剛成立時,周圍人都很反對,但看到我們前期效益還不錯,又都誇我有本事;等到公司破產了,說什麼的都有了。當時,公司破產不是讓我最難受的,周圍人的不理解、瞧不起才是最讓我心裡難受的。

如今,韓鋒在一家外貿集團做人力資源管理,上次創業失敗的經歷使他認識到管理在現代企業經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上次創業失敗了,但收穫還是挺大的。我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學習,目標更明確了。35歲之前我不會再考慮創業了,但並不代表選擇放棄,以後我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給予寬容和鼓勵

大學生創業路上的三難,或許該讓人們反思一下:大學生創業難,在很多時候,不能夠只抱怨他們不努力、沒熱情、沒能力。將創業難、創業率低全歸於大學生身上,恐怕無法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

北京研究勞動問題的專家郭興昌認為,目前,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還很缺乏,很多大學生可能有創業想法,但由於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和經驗,不知從何做起。因此,高校急需在創業教育方面轉變觀念,加深認識,不能簡單地把專業知識跟創業能力劃等號。

郭興昌還指出:當前的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創業如果沒有來自家庭的支援,很難獲得創業資金。目前,雖然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不同的優惠政策,但在政策的落實上、程式的簡化上做得還不夠到位。因此,對很多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即使有了創業的方向,找到了合適的專案,缺少資金來源也將成為他們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所伴隨著的來自社會各方的議論,也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困擾。

郭興昌說,當前,在對待大學生創業方面,人們傳統的觀念還沒有改變,不允許失敗,缺乏足夠的寬容。在這種不理解聲中,更多本可以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其潛能被扼殺。因此,多給予創業的大學生寬容和鼓勵,幫助他們堅持再向前走一小步,或許他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