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村創業專案

才智咖 人氣:9.02K

重慶省的農村是如何創業致富的?有哪些好的創業專案?下面是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重慶農村創業專案

重慶創業專案李永均:把野生蘇麻變身金牌紫蘇

一次車禍,導致李永均左腳開放性骨折,從此他走路蹣跚,再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能挑能抬。

但他善於動腦筋,在一家生物研究所做銷售期間,他意外發現了商機,老家漫山遍野生長的野生蘇麻(紫蘇)成了他創業的目標。通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把彭水蘇麻產業,打造成為一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

患難之中遇好人

41歲的李永均是彭水蓮湖鎮人,1995年畢業於涪陵農校,分配到縣林產品公司當收購員。1998年到重慶一家貿易公司當銷售員。

1999年3月的一天,李永均下鄉跑銷售時,遭遇交通事故,導致左腳摔成開放性骨折。

屋漏又遭連夜雨,李永均還沒出院,單位面臨改制,女朋友要和他分手,家裡房屋被火燒,父親在救火時受傷……家境跌入困難之谷,其弟當年考上大學,卻無錢就讀。

為了能讓弟弟去上學,李永均的傷還沒有痊癒,就跛著腳出來找工作。

2002年,李永均在一家建材門市打工,老闆劉興祥見李永均是個銷售人才,做事也很踏實,就把自己的店“轉”給李永均經營。

“老闆沒收我1分錢的轉讓費,還留給我價值1萬多元的瓷磚。當初要不是劉老闆幫我,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李永均至今都很感激。

打工發現新商機

在經營建材期間,李永均為了多掙錢,還應聘到重慶一家生物工程公司做銷售。期間,他發現公司生產的“三高合清”膠囊裡所含的亞麻酸,就是從蘇麻裡提取出來的。

這種蘇麻,就是老家房前屋後長出的紫蘇,是一種藥材。

“當時公司的蘇麻籽從外面收購來的價是3.5元1斤,紫蘇葉也能賣錢,是個發家致富的好門路。”李永均發現這一商機後,心中萌發了回家種蘇麻的念頭。

2009年春,李永均把左鄰右舍荒蕪的幾十畝田地租過來,連同自家的10餘畝田地種上蘇麻,併成立重慶市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彭水縣紫蘇專業技術協會。

“最開始,把籽粒賣到重慶盤溪市場、葉子賣到太極集團、江西金海製藥、天津製藥廠;積累下資金後,我在2012年投資100萬元建起加工坊,開始自己加工蘇麻油。”李永均說。

種紫蘇種出品牌

通過幾年的發展,從一人種到多人種,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種蘇麻的'隊伍中,李永均的協會會員已達到137人,蘇麻種植面積達到3萬餘畝,覆蓋梅子、鹿鳴、平安、大埡、三義、諸佛、走馬等10餘個鄉鎮,種植農戶達2300餘戶。

2009年,中歐GTZ合作專案中國南部山區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彭水紫蘇籽中的“α-亞麻酸”含量高達74%以上。

2013年5月舉行的“渝洽會”上,彭水的紫蘇油“一炮走紅”,獲得西南大學、阿爾康集團、市農產品集團等多方關注。同年11月,彭水紫蘇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

2014年11月9日第十五屆中國綠色食品上海博覽會上,彭水紫蘇因其特有的食藥價值,以其在預防醫學和生物科技上的廣泛應用,榮膺第十五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在上海綠博會參展期間,優食匯、滿橙、綠色食品網、農匯網等一些電商紛紛發來訂單,上海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會也提出合作。

目前,李永均加工的蘇麻油已銷售到西安、武漢、成都、上海、北京、江西、江蘇、貴陽、廈門、重慶等多個省市和地區,韓國方面也前來洽談合作。

重慶創業專案潼南:建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

昔日撂荒地裡長起一人多高的茅草,如今種上中藥材成了一道風景。近日,記者在潼南縣山裡來黃柏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該合作社種植的黃柏樹已長至兩三米高,滿坡滿地都是茁壯成長的黃柏樹。“這是2012年栽種的,再過4年就可以收穫藥材了。到時,我們栽種的1000餘畝黃柏樹,就變成了‘黃金樹’、‘致富樹’了。”該合作社理事長李國慶對筆者說,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今年36歲的李國慶出生於中醫世家,對中藥材情有獨鍾。多年來,她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中藥材種植經驗,而且還是四川有名的中藥材經銷商。2009年,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將李國慶請到潼南縣發展中藥材種植。

當年,李國慶到潼南考察調研時,在該縣雙江鎮龍門村意外發現一株10多米高,樹幹碗口般粗壯的野生黃柏樹。經過土壤化驗,無論是土壤成分還是氣候條件,潼南都很適合種植中藥材——黃柏。於是,李國慶下定決心,在龍門村流轉撂荒地、坡地,發展中藥材種植。

2010年,李國慶先期流轉撂荒地40畝,分別種植黃柏、黃精、牛膝、瓜蔞、夏枯草等中藥材,進行對比試驗。除牛膝未成功外,其餘均獲得成功。黃柏發芽率達85%以上,幼苗長勢良好,黃精年平均畝效益達8000元以上,瓜蔞年平均畝效益達5000元以上……

試驗獲得成功,這讓李國慶更加堅定了在潼南發展中藥材的決心和信心。去年,她註冊成立了潼南縣山裡來黃柏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300多農戶加入合作社,流轉撂荒地、坡地1000餘畝。到2014年底,已在龍門村、木井村栽種黃柏1063畝。

“黃柏是經濟價值極高的常用中藥材,樹皮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溼、療瘡之功效,不僅用於中藥飲片、中成藥投料,還是提煉黃連素粉的主要原料。”李國慶說,除此之外,黃柏木還具有抗菌、抗毒功能,永不蟲蛀,加之該樹種底色金黃,質地堅細,不走形,正逐步走俏國內外木材市暢,前景十分廣闊。

李國慶說,黃柏定植後,一般6-8年即可收穫,畝產值在13萬元以上。前幾年,種黃柏沒有收入,她就採用立體套種的辦法,間種瓜蔞、黃精等中藥材,優勢互補,實現了土地收益最大化。

為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該合作社採取“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技術,統一服務,統一管理,保護價收購農戶種植的中藥材。

“3年前,我家間種了2.2畝黃精,去年賣了近6萬元,比種植傳統作物高出好多倍。”入社社員劉華興欣喜地說,以前,我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有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技術,保護價收購中藥材,致富奔小康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近年來,李國慶為發展中藥材已投入了600多萬元,其中400萬元用於了種苗培育。“今年,我們將在潼南雙江、小渡等鎮新發展中藥材種植3萬畝,把潼南打造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李國慶說,目前合作社已培育了1000萬株黃柏、15000萬株瓜蔞、300萬株黃精種苗,這些種苗將免費發給入社農戶種植,把中藥材這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屆時,該合作社將帶領3萬農戶增收致富,實現小康夢想。

重慶創業專案奉節縣竹園鎮龔建軍養殖黃鱔走上致富路

具備一雙敏銳的能夠發現市場的眼睛,增收致富並不難。

一簇簇綠悠悠的水葫蘆下,一群群扭動著身軀分外妖嬈的“精靈”——黃鱔,便是竹園鎮亭子村四社村民龔建軍的“寶貝疙瘩”。

一直以來,龔建軍都想著能有自己的事業,看到消費者對黃鱔的需求不斷提高,市場前景廣闊,他便有了養殖黃鱔念頭。

2014年5月,龔建軍的黃鱔養殖基地在竹園鎮亭子村4社建成,基地佔地14畝有餘。隨後,便從四川內江引進種苗開始養殖黃鱔,並以人工飼養的蚯蚓、鱔魚育肥料等做為飼料。據龔建軍介紹,該基地是按照專業化黃鱔飼養規模打造,以2*3米的標準定做網箱500個。

“每箱放置黃鱔苗6-10斤,按照1:6的收成,每箱最高收益60公斤,按照去年的市場價,一年賺個四、五十萬不成問題”當記者問到黃鱔養殖收益如何時,龔建軍興奮的向記者說到。

筆者瞭解到,黃鱔養殖必須水資源豐富,為保障水源供應充足,該基地還在水源處建立200萬方水池一個、安裝水管直通養殖基地。接下來,龔建平計劃將會同在家婦女養殖石蛙,目前已完成考察、選址、養殖技術的學習。

重慶創業專案南川生豬代養規模突破10萬頭

“這兩年生豬行情跌宕起伏,幸好我加入‘生豬代養’行列,現在基本上是零風險,不然我的豬場肯定虧得慘。”說起新興的“生豬代養”模式,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鄉奮鬥養豬場場長張豪很慶幸。和張豪一樣,南川區不少生豬養殖戶加入了代養行列,今年該區生豬代養規模已超過10萬頭,還不斷有人千方百計想加入。

“生豬代養”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養殖戶想參與?筆者對此進行深入採訪。

代養模式入南川

“生豬代養”是南川區近兩年流行的新興養殖模式,養殖戶與重慶大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代養合同,由該公司提供仔豬、飼料和防疫、保健、治療藥品,並隨時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等,代養戶只出人工和養殖場地,而且每代養一頭生豬,需繳納保證金100元,合同期間若無違約責任,則合同終止後公司全額返還保證金。

按照合同約定,代養的生豬隻要50%以上達到110公斤,公司就按100元/頭付代養費;若達不到以上標準,重量在80公斤~100公斤代養費為70元/頭,80公斤以下代養費為50元/頭;若高於110公斤,多1公斤就多1元代養費。

“如果養殖戶為了加快生豬生長,不計成本喂飼料,公司豈不是要虧?”

“這個不用擔心,公司對飼料、藥耗、死亡率都有要求,其中料肉比為3.5∶1,節約了飼料,按5%進行獎勵;藥耗25元/頭,節約部分按5%進行獎勵;一個養殖週期內允許的死亡率是5%,少死1頭獎200元,超指標扣200元/頭。”張豪說,這個標準一般養殖戶都能達到。

“旱澇保收”零風險

“公司提供仔豬、飼料、藥品等物資,我只負責圈舍和人工。我今年幫公司代養3000多頭豬,4個月左右一批,一年下來純收入18萬元沒問題。”張豪說,幫人代養最大的好處就是“旱澇保收,沒風險”,今年他代養的生豬已出欄1300多頭。

張豪是一位80後大學生,他的父母養了10多年豬,前兩年因受市場行情影響,虧了不少錢,豬場倒閉。眼看著父母辛苦建起來的80多間圈舍空著,張豪心裡很不是滋味。2012年,原本在成都一家監理公司上班的張豪回到家鄉養豬創業。

“考慮到這兩年生豬行情變幻莫測,自己資金少、技術不過關,我毫不猶豫加入‘生豬代養’。”張豪說,他去年代養1500多頭,穩賺了10餘萬元。今年,他家的代養規模擴大到3000多頭。

張豪給筆者算了一筆賬:自己喂,市場行情好,一頭豬的利潤也不會超過200元,而代養一頭可收入100元左右,除去人工、水電、場地投入等成本,純利潤在60元~70元每頭,3000頭可實現純收入18萬元。“代養雖然利潤略低,但是零風險。像我們這種小養豬戶,如果自己養,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傷不起’。”張豪說。

代養規模在擴大

“對於養殖戶來說,代養模式有三大好處:一是規避了市場風險,無論行情好壞,收入穩定,除去成本,一頭豬可以淨賺70元左右;二是投入成本小,無資金壓力;三是有專人技術指導,減少防疫風險,還實現了就地打工。”南川區畜牧局副局長吳平說,代養戶如果對行情判斷準確,有銷售渠道,還可以回購生豬,也就是按當時生豬的市場行情進行回購。大觀鎮生豬代養戶唐珂去年就回購了一批,淨賺了3萬多元。

正是由於南川區推行生豬代養模式,代養戶沒有資金壓力,不承擔市場風險,還能賺錢,今年有很多養殖戶主動要求加入代養行列。目前,大正公司已在黎香湖、大觀等鄉鎮發展生豬代養場6個,年出欄生豬10多萬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