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下投資人與創業者如何達成契合?

才智咖 人氣:1.14W

回想起這幾年中國創投圈的發展,“快”這個字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描述。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大眾創業下投資人與創業者如何達成契合?更多熱點創業專案歡迎您繼續訪問()。

大眾創業下投資人與創業者如何達成契合?

我們甚至不用追溯到十五年前馬雲和馬化騰的海外融資,即使在七年前,經濟危機後中國的風險投資也才零星崛起。

長期以來,風險投資在中國都處在一個低頻交易的環境中,投資機構和創業專案數量並不多。但隨著中國網際網路商業環境的快速發展,創投行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專案都經歷了爆發。

毫無疑問,這種爆發必然會讓投融資對接成為關鍵“樞紐”,但這一對接卻沒有想象的順利。

對投資人而言,專案多了,但好專案卻沒有成比例地增加,投資人為了儘可能多地找到優秀專案,必須在短期內看大量的專案。

以太資本創始人周子敬曾經表示,“現在每個創業細分領域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專案,投資人要面對極大的‘噪音’”。這些噪音由海量的專案與細分領域資訊構成,儘管這些專案與細分領域可能象徵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投資人的篩選方式卻依然是傳統而低效的。很多投資人可能沒有統一的專案入口,基本靠熟人牽線和參加一些零星的媒體路演作為專案來源,見專案之前可能基本不存在預先篩選。

很顯然,急劇增加的創業者與大量的“噪音”讓“找好專案”這件事變得更慢,也可能更難了。

對創業者而言,雖然投資機構在近幾年經歷了爆發,但其數量增加的速度遠低於創業者數量增加的速度。“大眾創業”的時代,創業者融資的競爭更激烈了。

在當前很多領域都已經有大量開發,除非是像Magic Leap那樣掌握核心技術的專案會鮮有競爭對手,否則大多數創業團隊只能選擇在成熟行業的細分領域做更多探索,而這也就意味著很多賽道其實都擠滿了人。在技術不那麼重要時,時機變得很重要,更早的融資或許就意味著更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商機。

但想要融資卻不容易,當技術或創意不具備明顯優勢時,很多都是無法期待結果的碰運氣。

此外,激烈的競爭還推高了融資對創業者人脈的要求。當大多數人的創業專案水平都相差不大或高低難以呈現時,擁有更多渠道的創業專案自然也更有可能獲得與投資人溝通的機會,因此,也更有可能獲得最終的投資。

針對上述情況,投資市場也湧現出了很多新嘗試,最近推出的一個平臺是“金牌顧問”。

與市場其他平臺類似,“金牌顧問”的定位是投資入口,持續接收創業BP,意在代替了投資人的初篩環節,據悉他們現已與國內眾多的風投機構達成合作,既支援人民幣基金也支援美元基金,而且投資範圍基本全面,包括TMT、網際網路金融、消費服務、醫療健康、生物醫藥、硬體投資等領域。他們的做法是,根據投資專案的'領域、特點與期待的不同為專案作出多個合適的投資機構匹配。

此外,“金牌顧問”也聲稱他們與其他平臺不同的一點在於他們注重與創業者的溝通,也堅持對每一份BP作出迴應,意在最大限度地幫助到創業者,更好地做到創投的對接。

由此可見,隨著創投行業兩端的碎片化,以及當下尋找專案與投遞專案的方式依然比較低效,市場也興起了更多的機構促進雙方的連結,尤其是提高創業者的效率,因為歸根結底,創業者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才是創投行業最終期待見到的結果。因此,類似“金牌顧問”這種方式的幫助多大,最後還是由創業者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