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通用12篇)

才智咖 人氣:1.4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通用12篇)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1

中國歷史上每個有責任感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全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風次想血賤牆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展示了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的畫卷,兩千多年來,讚歎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黑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圖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於這樣一部巨集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每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怎麼樣的重要啟示呢?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豐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力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才?

讀史記使人明智,以史記為鏡,可以知興蓑。為了自己民、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2

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

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

品讀史記,其韻無窮。輕輕的翻開,被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讓我們的思想隨著歷史的齒輪一起轉動、成長……

疫情期間閒暇時光便閱讀些書籍,為自己充電、提升內涵!翻開《史記》細細地品讀才發現,它遠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將相枯燥的羅列,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歷史大戲的人偶。每次靜下心來閱讀時,我都會忍不住為義士的大義激然而激動不已,為勇者的視死如歸而熱血沸騰,為將者的身先士卒而蕩氣迴腸;通過這次閱讀,我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開始真正地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就如同在瞭解我們的過去。中國人何以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真如某些外國人說的那樣沒有信仰沒有民族個性嗎?我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樣又如何?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先賢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真切地感受著3500多年曆史中的壯志豪情、悲壯與辛酸!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使我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雖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卻仍不忘向後人傳遞著那古者們“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而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

今年,我們面臨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多少國人為了戰勝疫情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甚至是用犧牲生命來詮釋他們對國家、對國人的那份大愛。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才讓我們戰勝這一關。古往今來,在困難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一定就會成為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

讀著《史記》,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讓我不由得會引發對現在社會的思考,並汲取古人的人生經驗和教訓,這使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讀書真好,願讀書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3

記得蔡姬故事:“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望伐。”也背誦過“齊侯以諸候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至此,不由大笑桓公也有此狼狽滑稽。其實,無邪,才是女子本色,只會讓人覺得是美的,而無邪的綽約處子,更是女子中的極致。我愛的就是蔡姬輕狂如處子,天然情性。蔡姬故事,《史記》未詳寫,也正因這簡略,則驚鴻一瞥,隨意懷想之間盡是明媚與悽豔。

驪姬二字極佳,驪可為好馬,也可為猛龍,驪姬之驪為驪戎之驪,也並不妨礙我將她與好馬與猛龍連起來想。先秦女子之名,可同鳥獸蟲草,有時候是這些名字在刻畫它們各自的主人,以獸為名的女子,只觀其名,似乎就是有了獸類的野性以及這種野性天賦的屬於自然之子的驕傲與高貴。而且驪姬為人險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若以旁觀者的眼睛來看,不失為另一種美;自然,這樣的女子,於當下流行文學的小說作者倒是好材料。

討厭衛子夫,大概是先聽了“金屋藏嬌”,如此,衛子夫成了憑藉美貌趁機而入的第三者。到底我在為阿嬌不平。衛子夫是個大花瓶!或者是寧靜演的那個衛子夫實在讓我失望。可衛子夫的下場也不好,有些狼狽,《史記》女子們也大抵如此,得善終者少。而她們也不過親自充當了是古代中國女子的讖言罷了。

女子降生本是福氣,女子的敏銳,樸拙,凌厲,溫和,才藝,美貌,諸般種種,是女子的福氣,也應是人間的福氣,但為何這諸般種種卻是一具埋葬在靈魂深土下的腐屍,無論曾經有多麼絢爛光華,卻已朽爛著並長存著,常常在她們沉睡時遊離成惡夢,妝扮成她們醒來時猛然發現的躺在身邊的骷髏。最是誰餵養了她們少女時代的情慾?其實那些本是一種極致之美,少女的情慾美好而慘烈,慘烈是因禁慾。那些情慾,讓她們無法回首,回首之時,人世已深。這無端秀色,當真好沒來由!

魯元公主若不曾被爸爸劉邦幾次踹下車,我也不會覺得她是可憐可愛的;而我所喜歡的那個衛子夫,卻一定是個夏夜裡將螢火蟲關進骷髏殼裡的少年女子;劉陵聰慧,有辯才,最終死陷囹圄,父親劉安也留下了雞犬升天的傳說,卻不知長生一夢醒,淮南草木又深了幾許。

女子好像是突然就失去了最初的神性,不會再有女媧與伏羲。從此神靈便是神靈,女子,則徹底淪落,青樓不是真風月,而世間於女子,卻處處是艱辛風塵。而《遊俠列傳》裡全是男子,女子無遊俠,女子成為遊俠是在以後的俠義小說裡開始的。《史記》女子,也全無遊俠氣,到底她們是無此心,遊俠本也是一種心境而已,聶榮為弟而死,那江湖終究也與她無關。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4

正如唐太宗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認識歷代偉人,並得以體會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還曾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分為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作者司馬遷以卓越的手法,獨具匠心的技巧,鍛造出了這本文學史上的名著。

《史記》中我最尊敬孔子,他知識淵博,一生都在學習,他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學,有著謙虛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思想是永恆的指路牌,引導後人走向正確的道路。

《史記》所呈現的是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歷史的改變,時間的消逝,這精神凝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的。如孔子那樣,我們要熱愛學習,熱愛讀書,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為新世紀的中國小生,更要有學習意識,保持進步。

讀《史記》我看到那一代代的王朝更迭,為何有的國富兵強,有的卻土崩瓦解呢?那是因為國富兵強的國君,有著更好的治國方法與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當然有了目標,就要有去實現目標的方法,一個合理的方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而實現目標還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你不要以為這些小事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把這些小事的經驗積攢起來,不知不覺中你再回頭看看,就會發現這些經驗,已積攢成你強大的後盾,它可以幫你攻破人生的重重難關。

讀《史記》我認識了臨危不懼的項羽,他很自信,還有遠大的志向,但是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啊,有鋒利的矛卻沒有抵禦的盾,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而現如今不就有很多人帶著這樣的自滿嗎?最後一事無成,碌碌無為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還很有主見,這才使得他可以抵萬人,回首現在卻有很多人只知盲目跟風,這會使自己逐漸的迷失自我,對未來一片迷茫。

《史記》是多麼好的一本書啊!作者司馬遷,卻是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本著作,他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遭受宮刑的他,看似被人踩在腳下,實則他是高人一等的巨人,因為他一生都在為社會做出貢獻,正如我們現在的白衣天使,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不怕困難與痛苦,與病毒鬥爭著,與死神抗爭著。

讀《史記》讓我深受啟發,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我們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5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司馬遷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對於推動歷史的促進作用。《史記》中為工商業者、醫生、俠客、儒生、辯士都立了傳,承認他們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司馬遷對觸犯封建階級法律的遊俠是肯定的,因為象朱家、郭解那樣的遊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當時成為抑制豪強拯民危難的一種社會力量。記敘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司馬遷也以他們對民眾的態度去衡量,李廣將軍獲得了司馬遷的讚頌,讚頌的基點就是放在他的愛兵如子上。

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曾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6

人皆知,《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貫穿古今,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逾五十萬字,寫滿了百味人生。

堅忍不拔,舍小家為大家,是司馬遷的言傳身教。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耗費了司馬遷一生的心血精力,執著的意志,在嚮往中堅持,身處獄中也不忘使命,以血淚譜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扁鵲治病,家喻戶曉,然而良醫醫人醫病難以醫愚。名醫扁鵲連續四次拜見蔡恆公,勸他早點請醫生治病,但因為蔡恆公不聽他的勸告,認為他是在騙人,最終蔡恆公病死了.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史記?扁鵲列傳》中說,有如下六種患病的情況不能醫治:

一,傲慢不講道理

二,看重錢財而不重視身體健康

三,衣食不能調解適度

四,陰陽錯亂,五臟功能不健全。

五,身體羸弱不能服藥者

六,迷信巫術而不相信醫術者

以上六種情形,具備一種就很難治療了。有病要趕快醫治,如果掉以輕心,違疾忌醫,小病就會拖成大病,再治就來不及了.扁鵲何過?唯有醫高!所謂的“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

田忌賽馬,巧用計謀,合理利用資源。齊國將軍田忌按照孫臏的方法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用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比了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請他當作軍師.從田忌賽馬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馬是不會比變的,但出賽的順序是可以調換的。方法順序變了比賽的結果也就發生了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做事一樣,在看似不變中,包含著“可變”條件,設法改變條件,就會改變條件,就會改變做事和結果,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和做事效率。

勾踐臥薪嚐膽,吃得苦中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清代的顏邁送給蒲松齡的一副對聯,借項羽勾踐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俯首稱臣豈心甘,臥薪嚐膽二十年.亡吳興越終圓夢,名列春秋霸主間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據說越王在勵精圖治臥薪嚐膽的時候,求賢若渴,特意建了一座“招賢樓”。努力付出終會有收穫。

數不勝數,不勝列舉。史書中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形象鮮明,我們要善於從史書中總結經驗,為現實服務。品讀《史記》,為之當下。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7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最近,我們學習了第11課《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講述司馬遷從小就受母親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勵,有收父親影響,喜歡上了歷史,後來當他專心寫作時,因為他為一位將軍辯護,而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在監獄裡寧願把個人恥辱拋之腦後,也要把《史記》寫完,就這樣,他奮筆疾書,忍辱負重了13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史記》,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死得便有價值,死得重於泰山。

像司馬遷這樣的人數不勝數。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帶兵打下了楚國,並活捉了楚王勾踐。吳王讓楚王當馬伕,楚王為了不讓國家滅亡,受盡了恥辱,忍辱負重了幾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國後,他每天睡在柴房裡,每到飯前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兒,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並讓自己牢記"落後就要捱打"他每天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國後來發奇兵滅掉了吳國。

漢朝開國大將韓信,在漢朝未統一之前,有一次,一個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攔住了他,說:"你有本事就拿劍刺我,要麼就從我的褲子底下鑽過去。"韓信知道:如果殺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殺他,就要忍受極大的侮辱。最後,韓信為了能為國家效力,從小混混褲子下面鑽了過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會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開了,,甚至去死,這樣的死毫無意義,一點價值也沒有,可以說是輕於鴻毛。

讀完這篇課文,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人在面對別人的侮辱或是嘲笑時,不能消沉洩氣,要忍辱負重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為國家做出貢獻,你才死得有價值,才是死得重於泰山!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8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裡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9

於中國而言,忠良死節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閃亮奪目。”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荊軻或許內心中惟念家國,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聶政在完成刺殺後為使姐姐不受牽連便將尖刀指向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多次刺殺但最終失敗的豫讓,被重兵包圍之時請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劍三躍而擊之,遂伏劍自殺。臨死之前還喊出”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的感人之言;面對齊國國君,曹沫毅然上前挾持桓公,毫無懼色,迫齊歸還魯多次戰敗失去的土地。雖不及荊,聶二人那樣失去性命,但亦不失為一位視死如歸之士……

《刺客列傳》中一共描寫了五個刺客,“人氣”最高,但業績最低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慘重,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喪失了燕國督亢地區圖,樊於期的性命也白白搭了進去。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可能是他劍術不精,可能是失去了幫手,也可能是想要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挾持秦王。荊軻可以要挾秦王,做出對燕國有利的事,如若不成,再刺殺也來得及,可是事情連第一步都沒有進展成功,他就被秦侍衛所殺。荊軻為人慷慨,臨行前,燕太子,高漸離等人為他送行的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體現了荊軻刺殺秦王的決心。可能荊軻的腦子裡想法太多,到底是刺殺還是挾持,讓他猶豫不決,最終成了遺憾。或許他“感情用事”不適合當刺客,如果他果斷一點,就會成功。司馬遷這樣評價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使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我們聽過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也曾見過辛棄疾筆下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呼喚英雄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今,時代變遷,有人說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或許只是因為時代沒有給當代人一個人去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機會,但我想這絕不意味著是英雄的缺失,而是當代的英雄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著。指揮交通的交警,城市美化的環衛工,奔波大家小巷的外賣員,建築城市的工人……不正是他們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們的這座城嗎?或許並沒有那樣的光彩奪目,但著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有無英雄的質疑,是否又像食馬者與千里馬那樣呢?正如太史公言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10

李廣其人,功有之,過亦有之,在漢代的幾百年歷史上,他以一種極其微妙的經歷存在,與匈奴作戰七十餘場,愛士卒,輕權貴,驍勇善戰精騎射,然,萬般才華亦被棄。

人的一生太長,故事卻太短,經歷太傳奇,描述卻太平淡。司馬子長用幾頁的字句匯聚他的一生,將英雄輾轉指尖,我們僅來得及瞭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裡行間感受他鮮血濺沙場,卻在朝堂上處處掣肘的無奈,同是保家衛國,部下青雲直上,他卻因種種緣由官途滯留不前。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一個戰爭頻發的時代,人的命運是自己的奮鬥,在一個君主制下,人的命運是上位者的愛才之心,在一個複雜的官僚機構下,人的命運是關係的錯綜複雜,李廣得以以足夠高的身份馳騁沙場,在生命的最後卻依舊只能以一個這樣的身份自刎謝罪,不過可嘆一句:時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擺不脫皇室的親近或疏遠,無論是漢室或是任何一個朝代,縱是千古一帝亦有個人喜好,站在人類頂尖的他們,滿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與仁愛,他們為人間百姓而忙碌或擔憂,卻不會至始至終總為某一個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適的時候,總會有另一個合適的人物在這段故事中粉墨登場,然後讓後世反覆揣摩。我們慢慢咀嚼歷史,品嚐歷史上的一切帶給我們的心酸或感懷,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權臣和英雄們的意氣風發,看著他們一個一個微笑或苦澀地謝幕,讓歷史這本書翻過一頁又一頁,然後終於到了留下他們的名字的時候,李廣不過是這其中一個,帶著他的家族慢慢沒落,而歲月後的我們慢慢重溫他們的故事和光年,得到點點不知道算不算教訓和道理的教訓和道理,然後期待這些或許能舉一反三在我們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實,我們只是多了點故事可說而已。

歷史上的功與過,我們僅見九牛一毛,我們從千年後的今天對他們大肆批評或代他們遺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許曾照耀過他們某個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誰又知道今晚的月亮還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輪圓月。時間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來人往中換了一代又一代,也許"江湖"流傳的故事很美,但我們只是想讓歷史上的人物與故事來為我們的沒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罷了。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要告訴李廣,只是望和他共飲一壺酒,一祝沙場騁馳,壯志難掩,二敬心繫山河,暮年輾轉,三四似見,月下獨酌,愁緒難挽,五念含恨終了,一生望斷,六感後世難忘,書中重演,七八唯願,世間再見,無忌從前。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11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著。司馬遷為我們展現瞭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範、灑脫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為反秦盟軍中高階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為他後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說:“彼可取而代也。”心裡怎樣想,嘴裡怎樣說,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可在政治鬥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裡,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說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說出曹無傷,使之成為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說完後,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脫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鬥爭的嚴重性,並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於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史記的讀後感1000字12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共130篇,52萬餘字,記述了黃帝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與鞏固,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曆史,它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凝成的文獻,我讀後,覺得受益匪淺。

品味全書,我認為最光彩奪目的是那些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他們的悲劇命運使他們的事蹟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

《史記》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我最喜愛《臥薪嚐膽》和《屈原的故事》這兩個典故。

《臥薪嚐膽》主要寫的是: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展開大戰,不料越王的軍隊大敗,勾踐成為了夫差的階下囚,後來吳王把勾踐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沒有絲毫的大難之後的喜悅,他睡臥薪柴,舔食苦膽,與百姓一起勞作,積蓄國力多年,靜靜等待著爆發的日子。終於他的機會來了,吳王夫差被他打敗。臥薪嚐膽的二十年造就了勾踐,他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最終一雪前恥。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失敗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學習上也是如此。

《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從小刻苦學習,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這使他後來學識淵博,見聞深廣。他對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了解透徹,對外交辭令非常熟悉。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內政管理,他都處理的井然有序,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就是因為屈原的才華,上官大夫靳尚見屈原深受懷王信任,非常嫉妒。為了博得懷王的寵愛,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為人正直,光明磊落,對懷王一片忠心;他才華蓋世,盡心竭力,為國為民,卻遭小人陷害,為了抒發鬱悶悲憤之情,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屈原報效祖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據說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夏曆五月五日。現在我們的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愛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看《史記》就彷彿在進行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彷彿回顧了那個時代的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彷彿在繪聲繪色的想你描繪當時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彷彿把你領進了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談話,我彷彿被他生動形象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也豐富了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