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與就業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1.55W

高校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錯位是導致結構性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調整專業規模、使就業市場供需平衡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有效途徑。高校專業調整的盲目性、滯後性和市場“失靈”導致就業形勢越來越來越嚴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專業與就業調查報告,歡迎來參考!

專業與就業調查報告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基本實現從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與其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大學生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沒有跟上社會的需求,導致出現結構性失業。

一、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及原因

(一)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分析

據教育部統計,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招生逐年遞增,其增長速度遠遠大於就業市場需求的增速,加劇就業形勢的嚴峻。

通過資料可以看出,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有增無減,雖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總量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由於高校教育與市場經濟發展存在種種錯位,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加重,失業人數越來越多,從2007年開始超過當年畢業生人數,致2010年,累計未就業總人數已將近是當年畢業生人數的兩倍,就業前景不容樂觀。預計2015年湧入就業市場的畢業生有相當大一部分會加入失業大軍,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擱置和浪費,就業形勢嚴峻不容小覷。

(二)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

1.高校專業設定的缺陷。高校的專業設定要結合市場需求來安排,這就要求高校對市場的需求及其變化具有靈敏的反應和及時的'調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確把握和預測市場需求規模及其變化,導致形成思想觀念型、知識技能型、區域差別型等結構性失業[1]。

a.專業設定的盲目性、滯後性。在各方利益的驅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睞就業率高、工作條件好的專業,但我國很多高校對市場機制不夠了解,盲目調整專業結構,擴大招生。而培育出當時市場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時間,四年後有的熱門專業人才出現飽和或者不再熱門,企業也對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當大一部分學生找工作非常費勁,也不能再達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規模、結構、比例的不合理。由於高校很難在巨集觀上了解各專業就業形勢及趨勢,盲目的擴招和不合理的專業設定會導致小範圍內比例失衡、大範圍內結構錯位。如果只強調規模,就無從真正考察到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導致專業結構脫離市場需求,就會出現人才的短缺與過剩並存。

c.專業設定的雷同性與高校之間的競爭性。各個高校只根據社會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時集中開設某一個專業,造成專業設定高度雷同,人才培養的過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養教育趨同與社會需求多樣化之間存在距離,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2]。同時高校間的無序競爭也是專業雷同設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各個高校為了提高自身教學質量、提高就業率,增強自身競爭力,著重培養社會需求旺盛的熱門專業人才,造成某熱門專業供給過盛,導致畢業大學生就業率降低。

d.高校專業具體課程設定的問題。課程內容重疊與老舊,如本年度設定的學科內容與下年度學科設定內容有很多方面的重複;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需要的新興學科發展滯後,課程內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時反映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設定較為單一和巨集觀,不能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不具體,微觀研究方法較少,方法比較單一和巨集觀,缺乏可操作性[3]。

2.市場失靈。我國的就業市場尚未發育成熟,法律和社會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場失靈的現象。在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存在兩點缺陷。首先,市場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場只能夠反應當期的就業狀況,卻不能充分地指明將來的就業需求。冷門熱門專業之間不斷的交替變化,加大了高校對市場機制把握的難度。其次,我國就業市場發育過程中的缺陷,就業資訊的不對稱性使得就業的市場需求曲線尚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會需求,必然會誤導人們對於人才需求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解決的途徑和建議

(一)政府和社會的巨集觀導向

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要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相結合,政府的巨集觀調控在調整高校專業結構、提高就業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部應當對歷年大學生就業率和失業率進行詳細統計,分析影響因素,才能對就業市場進行科學準確的分析和預測,為高校招生和專業調整提供更加可靠的資訊,避免盲目擴招。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失業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險制度,為大學生尋找工作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的網路就業資訊平臺,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可靠資訊。

(二)學校和學生微觀調節

1.學校教育改革和就業指導。學校應當深化教育改革,在專業設定方面,根據政府的巨集觀指導和就業形勢,準確預測專業形勢的變化,調整專業規模、結構和比例。專業課程的設定應當更加註重能力培養,合理搭配各個課程之間的比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也要加強對畢業生的擇業技能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注重畢業生實踐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聯合企業舉辦大型招聘會,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2.市場需求與社會需求。市場的需求絕對不能成為高校專業設定的惟一尺度。如果完全以就業市場為導線,那就意味著一些學科將面臨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運,更意味著我們的學科建設將殘缺不全。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沒有基礎研究學科的發展,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教育也勢必成為跛足的教育。

3.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的就業觀念。高校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高校或者教育工作者應當率先以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武裝自己;第二,要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開拓創業教育,為畢業生創業提供指導和政策支援;著重應該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包括:瞭解自己的能力、職業生涯設計的能力、主動獲取就業資訊的能力、就業應聘的能力、自主創業的能力;第三,社會是最好的大學,時間是最好的課堂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這對於大學生了解社會現實狀況,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轉變就業觀念更直接、更有效。

三、結論

通過對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的現狀、原因、影響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政府,社會和高校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社會是基礎,政府巨集觀調控是關鍵,高校改革是根本。正如同志強調的,“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是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奔向小康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