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盡職調查報告模板

才智咖 人氣:5.15K

在需要針對銀行盡職程度進行調查時需要寫好調查報告,那麼應該如何寫調查報告呢?下面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銀行盡職調查報告模板

銀行盡職調查報告模板【一】

有的員工說櫃員是銀行最重要的崗位,每天接待客戶的現金和資金的來去;但也有人認為信貸員是為銀行創造利潤的群體,沒有信貸員日晒雨淋的調查和催收貸款,哪裡來的銀行利潤。其實,存貸款工作一併重要。

存款是銀行生存之基礎,貸款是銀行發展之本。銀行內每一個崗位都有其固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或許存在接觸存款業務的客戶很多,但是對於貸款業務的認識的還是比較陌生,現在就信貸業務做個簡單瞭解。

儘管在信貸業務品種不同、物件各異上,但都有其內在的、本質的、共同的管理流程。科學合理的信貸業務管理實質上是規避風險、獲取收益,以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過程。

每一筆信貸業務都會面臨諸多風險,基本操作流程就是要通過既定的操作程式,通過每一個環節的層層控制達到防範風險、實現收益的目的。一般來說,一筆貸款的管理流程分為九個環節,分別是:貸款申請、受理與調查、風險評價、貸款審批、合同簽訂、貸款發放、貸款支付、貸後管理、回收與處置。

衡量一個從事信貸業務的專業人員工作效能,關鍵在於看他對每一筆貸款申請的盡職調查程度。因為盡職調查作為貸款全流程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全面深入、細緻嚴謹、高質量的盡職調查工作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信貸業務、管理信貸風險的基本保障,其工作質量直接決定了貸款質量和風險承擔水平。其次,盡職調查是降低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資訊不對稱,減少貸款風險隱患的重要手段。最後,通過揭示可能影響貸款安全的風險資訊,有助於銀行也金融機構作出正確的決策。

勤勉盡責地履行調查義務,儘可能掌握借款人及業務的各方面情況,揭示分析潛在的風險因素,是信貸員盡職調查工作的基本要求。信貸員必須遵循真實、準確、完整、有效的原則,通過各種途徑開展調查工作,全面掌握客戶及專案資訊。

信貸員可以通過現場調查和非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調查。現場調查包括現場會談和實地考察,非現場調查包括搜尋調差和委託調查等方式。

盡職調查最終體現在調查報告中,個人貸款盡職、調查報告側重於對借款人的資信水平、償債能力,貸款具體用途及還款來源等請款的分析,確保借款人交易、借款用途、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真實,防範虛假按揭等現象的發生。

信貸員的盡職調查,是對貸款人和借款人雙方負責任的重要體現,借款人能清晰瞭解到自己的貸款能力,貸款人能有效防範風險,雙贏的模式下將有助於銀行也健康有序的發展。

銀行盡職調查報告模板【二】

一、紡織工業的主要特點

紡織工業按行業分為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和紡織專用裝置製造業。紡織業包括棉紡織(印染)、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針織;服裝業包括服裝、制帽、製鞋;化學纖維製造業包括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按紡織產品應用領域分為衣著用、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三大類。

2000年全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超過12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6.6公斤,紡織工業利稅約600億元,主要產品紗的'產量657萬噸,化學纖維產量694萬噸,服裝產量165億件。我國紗、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等產品的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200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達520.8億美元,佔全國出口商品總額的20.9%,佔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13%左右。“九五”期間,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215億美元,淨創匯1700億美元,是我國淨創匯的主要行業。

從我國紡織工業的基本現狀可以看出其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完全置身於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生存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2、紡織作為國內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產業,出口形式如何對行業執行至關重要;

3、產能總體過剩,常規產品競爭異常激烈,我國基本不具備開發高新產品技術能力,企業間的技術、生產成本、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

4、紡織行業整體效益不佳,波動頻率快、幅度大,抗風險能力較脆弱,優質信貸客戶群體較小,再融資能力較弱;

5、由於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問題出現在日本、韓國等非設限國家,因此我國加入wto後,實際效果比入世前原來預計的差距很大。

二、紡織工業產業政策

1、國家“十五”重點發展調整政策

“十五”期間,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對紡織業繼續實施淘汰落後、改組改造的政策,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棉紡織:在鞏固壓錠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是更新改造1000萬錠的生產能力,以及配套進行織機的改造,提高清梳聯、精梳機、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裝置達到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無梭布的比重達到40%。

毛紡織:繼續壓縮淘汰落後毛紡錠,並加快對工藝、裝置的全程改造,實現工藝、裝置的電子化、系列化、連續化,達到高速、高效生產。積極採用賽羅紡、雙組份、包纏紡等新型紡紗工藝,實現毛紡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種。重點是提高毛紡面料的整體水平,開發高支紗、輕薄型產品,使高檔面料比重達到70%,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出口。

麻紡織:優化現有麻紡織加工能力,加快麻紡織工藝技術和裝置的改造,重點開發苧麻生物脫膠、梳紡和牽切紡工藝技術裝置以及麻紡織品印染後整理技術,解決細紗條幹均勻度、色牢度、鮮豔度,改善穿著舒適性,擴大了麻製品在服裝和家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

絲綢業:在淘汰落後繅絲、絹紡、絲織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快現有裝置的技術改造,重點是發展以真絲為主體的新型含絲複合纖維,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開發高檔真絲產品,提高防縮、防皺等後整理水平,開發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交織、交併產品,開發化纖模擬產品。充分體現絲綢產品柔軟、飄逸、舒適、華麗的特徵,全面提高絲綢面料檔次。

針織業:繼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特別是新型針織大圓機的擁有率,提高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重點開發新型原料和環保型纖維在針織品上的應用,開發保健型針織品、針織外穿服裝、高檔針織內衣、高檔經編面料等,擴大針織品出口。

對化學纖維製造業、紡織機械製造業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繼續實施調整和發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產品的開發能力和集約化程度,使之成為紡織工業主要的增長點。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針對目前化纖企業的結構、分佈、規模以及工藝技術等問題,主要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擴建,形成技術創新機制,開發品種,提高質量。2005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0%,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的生產能力佔化纖行業總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個大型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形成從原料到抽絲到紡織後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體系,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

化纖原料要重點發展精對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內醯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對現有裝置的改造和擴建。聚酯的發展要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業,採用國內成熟的技術和日產400噸以上的裝置進行改造和擴建,以降低現有企業的投資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合成纖維要積極開發品種,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重點開發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複合型纖維。重點抓好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新一代多功能、高模擬、細旦、混纖特色長絲的開發生產與應用,推進具有“新合纖”特性的模擬絲、仿羊毛等高檔面料的一條龍開發,突出抓好抗靜電、高吸溼、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纖維、織物的新產品開發,同時進一步抓好化纖在裝飾、產業領域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開發pan碳纖維及其原絲、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複合纖維、熔融法聚氨酯彈性纖維、聚乳酸纖維、水溶性pva纖維、海島型纖維、皮芯型纖維等。

粘膠纖維要控制汙染、不布新點,重點是開發品種,提高質量。積極研究開發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紡絲技術,加快推進粘膠纖維環保技術的應用,落實“粘膠三廢處理”和“漿粕黑液治理”等環保措施。

產業用紡織品:根據我國相關產業對紡織品的需求,要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蓬蓋類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織物、醫療衛生保健材料、工業用材料、建築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骨架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紡織機械:要根據紡織工業產業升級和裝置更新換代的需求,結合36項關鍵製造技術的攻關,做好化纖、紡紗、織造、針織和染整五個方面40項重點紡機產品的開發研製。開發研製大容量、短流程、連續化的聚酯裝置和滌綸、腈綸、氨綸、粘膠成套裝置;研製新一代清梳聯合機、精梳機組、細絡聯合機和新型紡紗裝置;提高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發展系列產品,並做好相應的配套裝置;開發研製新一代電子提花圓緯機、經編機和電腦橫機;開發新一代印染前處理、染色、印花和織物的後處理裝置。廣泛應用電子技術,提高機電一體化水平和智慧化水平。

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為出發點,以面料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豐富繁榮市場,擴大出口。

印染後整理:印染後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體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藝技術,使工藝、技術、裝置和染化料、助劑配套發展,形成紡、織、染、服裝一條龍開發。重點提高天然纖維後整理技術、化纖模擬染整技術、多種纖維混紡和複合纖維染整技術、生物酶整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鐳射制網、無製版染整印花技術,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和生態、環保產品,使高檔面料的比重達到60%,滿足服裝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中國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製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外商投資政策

鼓勵外商投資的紡織產業目錄:

1)紡織化纖木獎(年產10萬噸及以上,並建設相應的原料基礎)

2)工業用特種紡織品

3)高模擬化纖及高檔織物面料的印染及後整理加工

4)紡織用助劑、油劑、染化料生產

限制外商投資紡織產業目錄:

(甲類)

1)常規切片紡的化纖抽絲

2)單線能力在2萬噸、年以下粘膠短纖維生產

(乙類)

1)毛紡織、棉紡織

2)生絲、坯綢

3)高模擬化學纖維及芳綸、碳綸維等特種化纖(不允許外商獨資)

4)纖維級及非纖用聚酯、腈綸、氨綸(不允許外商獨資)

三、我行紡織工業貸款及質量情況和原因分析

據有關方面統計,1997年至2001年各年末,我行對紡織業的貸款餘額分別為215億元、224億元、158億元、 153億元、147億元,分別佔當年全行信貸餘額的2 .09%、1.91%、1.4%、 1.1% 、1.058%,佔比在逐年減少,並且總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紡織業貸款不良率( 按“一逾兩呆”口徑)分別為48.1%、47 .7% 、39.7%;2001年末按五級分類口徑統計,紡織業不良率為38. 15% ,不良額60.27 億元,其中次級類20.11 億元、可疑類29.01億元、 損失類11.15 億元,不良貸款率多年始終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貸款行業中排在較差位次,貸款處於高風險狀態。

造成我行紡織工業貸款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紡織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在弱化,國際競爭能力在減弱;紡織工業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技術裝備比較落後,產品結構尚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創新設計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紡織的開發滯後;國有企業機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參與市場能力不強。

1、行業整體國際比較優勢正在弱化或喪失

1)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的弱化:與不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相比,我們的勞動力資源的成本已經接近或高於部分國家的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若考慮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優勢也不明顯。以1998年的資料為例,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但考慮到生產率因素,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價值,美國的勞動成本只是中國的1.3倍。日本這兩個資料是29.9和1.2;韓國分別是12.9和0.8,反而比中國還低20%。

2)天然紡織原料價格低廉優勢的弱化:我國棉花產量佔世界棉花產量的四分之一,過去我國一直以棉花生產大國和棉花價格低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近年我國棉花市場價格已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甚至有時超過了國際市場。

3)城市土地價格原來許多是國撥土地,現在城市土地價格幾乎與已開發國家相近。

4)過去受政府減免稅政策保護已不存在。

2、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份纖維、複合纖維、改性纖維、高模擬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目前,我國紡織新型裝置引進的較多,紡機制造行業對這些裝置消化吸收並進行二次開發的工作明顯不足。

3、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低。

目前,屬於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紡裝置仍有2/3。已開發國家的清梳聯合機佔有率為50%,我國僅佔14%;已開發國家的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佔有率均在90%以上,我國僅佔32%、9.7%。我國毛紡和印染行業僅有10%的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紗、織布、印染、製衣各環節,電腦過程控制系統和電腦輔助設計系統擁有率較低。現代紡織技術向裝置高速化、自動化、工序連續化方向發展,傳統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例如:全自動氣流紡生產效率比環錠高4_5倍,無梭織機比有梭織機效率高4_8倍。由於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落後,加上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勞動生產率與工業已開發國家差距拉大,如棉紡織,已開發國家紡部萬錠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業已達到萬錠用工30人的水平,我國萬錠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產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4、企業生產規模小、組織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生產規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化纖行業為例,1999年化纖企業平均規模為1.3萬噸,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7家,生產能力佔全國的22.6%,與國外先進化纖企業比較,平均規模相差很大。紡織行業經過重組和改造,已組建了一批大企業集團,但在化纖、紡機領域缺乏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服裝行業中缺乏國際知名品牌。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還沒有建立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快速反應機制,企業缺乏具備國際營銷經驗、適應國際競爭的複合型人才。部分企業管理粗放,用人多,產品開發週期長,成本、財務管理不到位,營銷力量薄弱,市場適應性差,開發創新和用人機制不健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充分發揮。

5、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

目前西部地區紡織加工能力佔全國紡織生產能力的12%左右,產值僅佔4.5%,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於全國紡織12個百分點,經濟執行質量明顯低於東部。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纖維資源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但服裝、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不足,西部服裝產量僅佔全國服裝產量的2.3%。近年來,雖然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結構調整力度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後生產能力和初加工能力,產業升級步伐緩慢,產品存在趨同化,東中西部的產業分工不明顯,沒有形成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互補性格局。

6、綜合經濟效益多年擺脫不了落後的局面。

1992年前,紡織工業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輝煌過,但自1993年來,因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行業整體競爭水平下降,行業經濟效益一蹶不振,連續多年虧損,到1996年全行業虧損17億元,國有紡織虧損106億元,紡織成了國有工業中困難最大、虧損最嚴重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