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水利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2.26W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切實加強領導,村級集體資產“生財有道、聚財有度、理財有方”。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組織有關人員,採取座談、聽、議、看、訪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各鎮(街道),15個村,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現作如下分析與闡述:

農林水利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範文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1、村級集體經濟總體平穩發展,集體資產大幅度增長

據統計:2001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當年收入1.59億元,是1992年4039萬元的3.9倍;村級集體經濟當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村,由十年前的92個增加到118個,其中:超100萬元的村由7個增加到36個。全區村級集體資產總額達9.5億元。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有所加強,制度漸趨完善

目前,全區已全面推行了村務公開制度,大多數村確定做到“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最近幾年,我區還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登記,清產核資工作,基本摸清家底。同時,根據農業部、財政部的要求,開展鄉村兩級不良資產的清理工作。全區基本實行了“統一記帳”制度,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推行“村帳鎮代理”制度,有效地改進和提高了村級財務的管理水平。

3、村級集體經濟運營水平和能力在不斷提高,初步探索出若干各具特色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

(1)開發、利用集體土地資產,做到以地生財,保證村集體經濟的經常性收入,新一輪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其集約利用水平。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趨勢,合理開發、利用集體土地資產,使土地這一基本生產要素得到最優配置,對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永中街道辦事處鎮南村,充分利用其作為原永中鎮鎮政府所在地的區位優勢,村兩委審計度勢,明確發展思路:“政府建設搞到哪裡,村裡的實業就建到哪裡”,積極向三產發展,在沿街兩邊建店面200多間用於出租,每年可穩定獲得租金400多萬元,2000年又投資1000萬元建造了鎮南村實業大樓,每年可獲得租金100萬元。由於租金收入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把它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經常性收入,有利於村集體經濟的長期發展。

(2)充分利用村集體經濟的資金優勢,開展初始的資金優勢,開展初始的資本經營,實現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近幾年來,隨著我區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郊型的村土地徵用較多,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徵用補償金;有的村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村集體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產。如何管好、用好這些貨幣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蒲州街道辦事處湯家橋村利用土地徵用款投資2000萬元與開發區合股開發房地產,預計盈利400萬元。

(3)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特色,強化管理服務,促進集體經濟與個體私營經濟的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發揚“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的精神,成功地進行了市場取向的改革,並形成了以個私經濟為主體的“一村一品、一鄉品”的區域經濟特色。目前,我區已形成了蒲州的制筆、海城的水暖產品、天河的民用電器、藍田的製革等幾個區域特色產品。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個私企業要求通過行業內企業的積聚,來獲得範圍效應和區域品牌優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面對這種要求,我區一些工業發達村及時抓住這個機遇,興建了與村區域經濟特色相適應的工業小區、專業市場、標準廠房等,通過物業的租賃經營和各類管理費徵收,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嶼田村,該村利用本地制筆且較發達的優勢,及時推出村辦工業小區,並以優惠的土地價格吸引個私企業進來辦廠,現在每年可收取各類管理費40多萬元。

二、集體經濟長足發展,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進步

1、基層組織建設得到鞏固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鞏固了農村基層政權。江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做到“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有人管事”,就是要把黨支部和村委會班子建設好;“有錢辦事”,就是村級集體經濟要有一定的實力;“有章理事”,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這三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有錢辦事是關鍵。村裡沒錢,即使有人管事也難以持久。實踐證明,村級經濟發展了,黨支部的戰鬥保壘作用也就容易發揮。目前,村級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村,都已達到了“五星”黨支部的標準。

2、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推進了村民素質的提高,我區圍繞人的現代化,堅持以人為本,開展從農民到市民到文明市民的教育活動,提出了“政府主體教育,市民自我教育,社群輔助教育,家庭配合教育”的教育模式,創辦市民學校,並以此為陣地,定專題、定時間、定物件,採用多種有效辦法,對不同物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二是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經濟實力強的村,以集體資金作為啟動資金,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投入村政建設、建路造橋、引水通電、建設會福利設施。三是為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打好基礎。建立文明辦、文明小區、文明單位等活動有序進行,全區現有市級文明村2個,區級文明村32個,2001年參加區級文明村、文明單位建立共60家,村居佔了22家。

3、投資環境得到改善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開展富裕起來,逐漸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日子,形成了一種經商辦廠的良好氛圍。上江村和上莊村投資98萬元建緊韌體市場,下埠村投資226萬元建農貿市場,湯農橋村建成面積80畝的村工業區引進11家企業,各類市場和工業區的建設及村容村貌的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村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