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聞事業狀況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1.14W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xxx”時期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也一直引導各級政府把“三農”問題作為首要工作來抓,改善農民工進城務工環境、減免農業稅、種糧補貼、醫療保險試點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在農村蓬勃發展,城鄉差距也開始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然而作為一名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學生,親身感受著農村這些變化發展的同時,又目睹了農村在與城市之間新聞事業上的差距,新聞在農村的腳步卻沒有前進多少,“新聞”這個字眼一直以來,似乎還只屬於城市的懷抱。

農村新聞事業狀況調研報告

本文主要以一位新聞專業學生的眼光為視角,以身邊的農村為平臺,分析自己在農村的所見所聞,總結農村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失,進而探討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路徑,使得新聞事業能夠在農村中得到健康合理的發展,逐步縮小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並反過來為新農村的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村新聞事業現狀

1.農村新聞報道匱乏

翻開報紙,看到的總是某某電影即將上映,或者上映首日便取得了多高的票房,或者是某某明星又鬧出了什麼緋聞,某領導又做出了什麼指示;抑或是多得近乎佔據整版的廣告、股票分析……開啟電視,看不完的是選秀節目、名人採訪,而涉及農村的新聞報道卻少之又少。即使有那麼一篇兩篇關於農村的新聞,也只是對國家出臺的一些農村政策的簡單解讀,甚至是機械性地刊登。誠然,一些黨報、機關報對於農村的相關報道是不少,但大都侷限於一些宣傳性的政策報道或者是樹立典型的引導性報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單純地履行了報紙的反映功能和宣傳功能,而真正起到建設性作用的報道則很少。農村裡發生的一些事,要能夠算得上是新聞而引起媒體前去關注的往往都是一些十分重大的事故或者案件,即使媒體不去採訪,也早已經過悠悠眾口,一傳十,十傳百,婦孺皆知了。

2.政府、新聞界對於農村新聞事業發展所需的投入不足

即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家媒體在縣級以下的基層設立過記者站或者專門的新聞聯絡處,也沒有哪一個政府專項撥款用於扶助新聞事業在農村的發展。中國的農村,地廣村深,一些村子與縣城的距離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上百公里,加上交通不便,資訊不暢,往往一些新聞發生之後,記者都要匆匆忙忙地從縣城的媒體或者記者站出發,而等他們趕到時,早已是事過境遷,成為舊聞了。更有一些媒體或者記者,即使在獲得一些農村的新聞資訊源後,往往因為採訪不方便,耗費精力大,而不願前去採訪。本來農村的新聞資訊源的流通就相對不暢,加上媒體的“惰性”,使得新聞往往就成為了城市的專利。

3.農村居民對新聞節目的態度冷淡

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應該知道,農村居民是少有看新聞的。有時新聞節目甚至成了農村百姓眼裡的一個障礙,我在農村的時候,聽到比較多的一個句子便是:“這新聞真討厭,總是攔在電視劇的前面。”從播放的時間順序上來講,總是排在晚間黃金時段的新聞類節目與電視劇相比,應該與百姓的生活、利益關聯更大一些,更是久居村中的百姓們瞭解外面世界的一個視窗。但緣何不能引起他們的絲毫興趣呢?農村百姓的文化水平較低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當下農村,除了老一輩之外,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還是能夠看得懂新聞類電視節目的。真正的原因,還是新聞過於脫離農村,脫離農民。試想,農村居民如果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新聞都不知道,又怎麼會願意關注遠離自己的城市和外部世界呢?

問題形成的原因

1.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制約著新聞事業在農村的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常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新聞事業作為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同樣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樣,新聞事業在農村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近年來,由於政府、社會對“三農”問題的關注,以及國家一系列惠農、利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的整體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之間的差距,這些仍然都是不爭的事實。正是由於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整個農村的經濟活動規模較小,社會分工不細,農村居民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資訊需求面相對較窄。此外,由於受到經濟的制約,使得農村的社會受教育面相對狹小,農民的文化水平過低,這必然限制了讀者群和觀眾群。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媒體除了政府的部分撥款投資外,廣告收入越來越成為媒體的主要經濟支柱。而農村的廣告需求少,廣告市場狹小,這些都影響著媒體在農村的投資慾望。同時,農村交通的不方便,資訊傳播技術的不發達,新聞傳播物質手段的單一等等這些無不制約著農村新聞事業的發展。

2.媒體對經濟利益的考慮

農村新聞事業被許多媒體視為“公益事業”,特別是面向農村受眾的農村新聞報道,與其他的新聞報道相比,由於並不能吸引“眼球”,沒有什麼“賣點”、“亮點”,在市場運營中很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或者乾脆沒有經濟效益。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眾傳媒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全額撥款的單純的事業性機構,它同時具有企業經營性質,它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到兼顧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往往就面臨著社會責任與市場環境博弈的兩難境況,為了提高媒體的發行量和收視率,贏得較高的廣告收入,為了媒體的執行和生存,媒介往往很難顧及農村新聞事業的發展。

3. 媒體農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

一直以來,傳媒總在有意無意地走著一條完全的城市化路線,由於城市集中了資金、資源、人才等各種要素,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新聞在報紙版面、電視節目上的地位。讀者和受眾的主體群相對集中在城市,新聞的接近性原則決定了他們會關注發生在身邊的城市新聞;確實,城市路線也確實給媒體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如此,便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農村意識淡薄的媒體不願意花費精力去關注農村,缺少關注的農村也不會給媒體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媒體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就更不願意去注意“無利可圖”的農村,久而久之,媒體僅有的一點農村意識就這樣慢慢地消逝殆盡。媒體鄉村意識的缺失,使得媒體不可能認真地審視農村,更不能發現農村新聞所蘊涵的社會效益和潛在的商機。

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

1.媒體應當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農村新聞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