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居委會民情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1.52W

根據縣委關於科級幹部回出生地幫扶指導工作的要求,3月15日至16日,我回出生地西興鎮居委會開展調查研究,聽取社情民意,幫扶指導生產。調研中共走訪農戶11戶,座談居民及“兩委”幹部21人,提出工作建議4條,幫助解決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問題2件。現報告於後。

鄉鎮居委會民情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西興鎮居委會成立於XX年,系原八一村分割重組而成,轄6個居民小組,共525戶,總人口509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00人。通過多年的建設,居委會取得了長足發展。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西興居地處原西興區委、區公所駐地,轄區機關、事業單位多,人口較為密集,商賈較為繁榮,經濟較為活躍。2011年,場鎮居民人均收入5100元,較2011年增加390元。農村居民利用沿公路、離街近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畜禽養殖和勞務輸出,去年共出欄生豬1500頭,畜牧產值達90萬元,270名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實現勞務收入近7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較2011增加280元。

基礎建設逐步夯實。境內現有村社公路5.7公里,其中西(興)回(龍)公路2公里,西(興)高(峰)公路0.7公里,場鎮至火盆寨公路1.5公里,至潘家灣1.5公里,基本實現了社社通公路。場鎮框架也逐漸拉大,與十年前相比,場鎮容量增加了近1/3,XX年開工建設的西華街現已初具規模,街道長830米、寬24米,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近50戶居民以及西興派出所等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已順利入住。

組織建設堅強有力。居委會“兩委”班子齊備,村民小組組長由居委會幹部兼任,結構較為合理,現設黨小組6個,有黨員73名。群眾對“兩委”幹部評價較高,認為該居幹部有事業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能夠公開、公平、公正處事,落實惠農政策不優親厚友,對日常事務堅持分項定期全面公開,群眾相信支部、居委一班人,組織的感召力、凝聚力較強。

社會穩定民風淳樸。該居委會雖人員結構複雜,但多年無群訪、纏訪和越級上訪事件發生,轄區比較穩定。居委十分重視矛盾排查調處工作,對穩定隱患排查調處實行掛社聯戶和責任追究,特別注重防範和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對突發性矛盾,支書、主任總是身先士率親自到場進行調處,有效避免了矛盾的惡化和擴大。

二、存在的問題

西興居委會雖然在發展經濟、基礎建設、維護穩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一些具體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場鎮環境不優。多年來,西興居由於沒有一個規範固定的菜市,逢場天菜農和遊商佔道經營現象明顯。由於沒有修建車站,客運車輛亂停亂放現象也時有出現。新開發的后街由於處於建設中,建築垃圾堆碼及群眾的生活垃圾亂扔現象存在。二是產業結構不優。農業、工商業佔比不科學,場鎮經營收入總量較低,水稻、小麥等傳統種植業主導地位明顯,水面養殖和蔬菜種植處於小打小鬧階段,農業規模效益不突出。三是群眾觀念保守。面對強勁的土地優勢,群眾深感種田不合算,想調整農業結構,但苦於無資訊、無技術、無專案,不知從何入手,還怕擔當風險。同時,業主難以引進,規模農業難以形成,增產不增收的矛盾突出。

三、對策建議

西興發展正逢天時、地利。根據平昌縣交通建設規劃,平營公路將過境西興場鎮,公路改造完成後,交通對沿線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會明顯增強,作為場鎮居委會,將贏得新一輪發展黃金機遇期。

發展集體經濟。一是充分做好土地文章,積極盤活現有土地存量,整合閒置土地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地產田改造,出讓土地增收益。二是吸收場鎮失地農民和失業居民,開辦蜂窩煤廠,組建建築隊務工隊和流動助工隊等村辦企業和經紀企業,有序引導場鎮勞動力就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轄區經濟總量。

培育支柱產業。緊緊抓住轄區人口密集,居民消費需求大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場鎮工商業,增加居民經營收入。同時,居內土地平整,連塊成片,應加強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嘗試進行土地股權化,引進業主整體連片開發張家壩,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培育種植大戶,為場鎮蔬菜供應建設“後花園”。其次是充分運用潘家灣星羅棋佈的小池塘發展水面養殖,利用火盆寨山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小家禽養殖,走種、養配套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完善基礎建設。村內雖有村社公路4條,但這些道路都是近幾年開工建設的,全是毛坯路、泥土路,路狀很差,逢雨就“癱瘓”。場鎮基礎建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要求,從整治場環境入手,採取專案配套和群眾自籌相結合的辦法,大力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和環境整治工程,儘快硬化西華街,修築場鎮攔山排汙渠,改造西回(至達州)出境公路、西高出鄉公路和場鎮至火盆寨、場鎮至潘家灣村道公路,徹底解決“行路難”問題和場鎮環境髒亂差問題,樹立良好的場鎮形象。

注重人文關懷。轄區集中了西興職業學、西興國小兩所中國小校,近年來,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入駐場鎮“陪讀”現象增多,居委會應倡導人文關懷,充分關心這部分弱勢群眾的生產生活,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促進轄區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