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2.13W

在當下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產品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產品調研報告

農產品調研報告1

一、背景概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尤其是果蔬的安全和質量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冷鏈是確保食品安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國冷鏈這一塊發展比較緩慢,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裝置,果蔬損失相當嚴重,是美國的15倍,尤其在運輸中的環節損耗,由於需要二次裝卸還有運輸中沒有很好的製冷,使得果蔬質量下降,很多發生質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合理的優化運輸方法和運輸裝置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對解決運輸問題,和我國農產品遠銷,以及降低農產品損耗和保持農產品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消費層次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從溫飽型向營養調劑型轉變,國內消費的肉、蛋、奶、魚、果蔬等主要農副產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國內生鮮產品市場已基本建立,供給量正逐年上漲。此外,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快速增長,包括水產品、畜產品、果蔬在內的生鮮產品在出口農產品總量中佔相當比重。2005年,我國出口畜產品達36億美元,家禽產品達9.1億美元,水產品達78.9億美元,同比增長值分別為13.0%、40.8%和13.0%;出口蔬菜680萬噸,同比增長13.0%;出口水果364.6萬噸,同比增長16.6%。國內外市場對生鮮產品需求的擴張,引發了對於專業化、一體化的生鮮品冷鏈物流需求的釋放。

生鮮產品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因此物流過程中必須使用專門的冷藏設施和冷藏運輸工具,而且還要對產品進行必要的保鮮處理。由於在整個物流過程中對於溫度的控制要求極高,運輸、倉儲、裝卸、包裝等環節的管理難度和操作難度都比較大。在我國,目前冷鏈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和國外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由於長期以來我國的流通領域發展滯後,冷庫資源和冷藏運輸資源相對短缺,生鮮產品供應鏈和物流管理技術落後,國內80%以上的生鮮商品還是採用常溫流通手段。常溫鏈容易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生命週期短,不僅使生產者利益受損對消費者飲食安全構成隱患還造成鉅額浪費。以農產品為例,我國是果蔬生產大國,年蔬菜產量超過5.6億噸,水果產量超過1.6億噸,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據統計,由於保鮮流通環節的落後,我國每年大約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佔果蔬總產量的20%-40%,浪費總資金達800億人民幣高居世界榜首。顯然,傳統的生鮮產品的流通方式已很難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效率低下的生鮮物流系統也已成為我國生鮮產品流通的瓶頸。另外,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衛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將刺激著高效率、專業化、一體化的冷鏈物流迅速發展。

二:調研的目的及內容

(一)調研的目的:

(1)瞭解周谷堆農產品市場的現狀。

(2)瞭解農產品的組成,和與其相關的資訊,比如產地、價格、運輸方式等。

(3)瞭解農產品損失的主要原因和損失造成的影響。

(4)瞭解周谷堆農產品倉儲方式,以及其存在的問題。

(5)分析周谷堆的現狀找出存在問題,並提出優化方案和措施。

(二)調研的內容:

(1)瞭解周谷堆農產品市場的現狀,對市場現狀進行實地的考察。瞭解市場的組成,以及存在的問題。

(2)對市場的農產品種類進行調查,以及各自的產地、銷售地。

(3)對周谷堆的農產品進行取樣調查,對其生產地、銷售地、運輸工具、運輸方式、批發價、零售價等的調查。

(4)對農產品的損失進行調查。瞭解其損失的主要原因和損失造成的影響。

(5)對農產品的倉儲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其主要有哪些倉儲方式,及其倉儲效果。

(6)對周谷堆的資訊化現狀進行調查。

三、調研的基本情況

1.市場現狀

合肥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本省特色農產品品種加外省調入的品種形成多品種、價格平穩、交通便捷、服務周到、收費低廉等優勢,使市場輻射範圍不斷擴大,場內農產品平均日成交量近600萬公斤、成交額2500多萬元,並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流通局面,成為區域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資訊釋出中心,作為踞皖之中的“大菜籃子”。

水果交易市場:水果交易市場是周谷堆市場建立最早的市場,經過市場十多年來的滾動發展建設,目前已由初期的佔地6000平方米發展成為佔地28000平方米,經營品種從單一到多樣化,場內彙集了南北中名特優水果,國內品種應有

盡有,並且有部分國外精品水果在市場上市,日平均交易量100萬公斤以上,為周邊區域最大的水果批發交易市場。

蔬菜交易市場:蔬菜交易市場是合肥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三大專業特色市場(蔬菜、水果、水產品)之一,也是市場發展的龍頭部分,現佔地40000平方米,建有電子地磅、電子結算系統等現代化管理設施及手段。日成交量200-250萬公斤以上,交易品種達一百多個,貨源來自省內周邊地區及全國各大蔬菜生產基地,除滿足合肥市及周邊地區居民的生活消費需求外,還輻射到省內各地及省外的湖北黃梅、江西九江、河南商城等地,交易輻射半徑達400公里範圍,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的流通局面,成為遠近聞名的“大菜籃子”。

水產品交易市場:水產交易業務自1996年開拓引進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經營品種從單一的淡水魚類,發展為集淡水、特水、海水產品及冷凍水產品等多種交易為體的綜合型水產交易市場。目前水產市場佔地18000平方米,繁榮興旺,品種齊全,價格平穩,日平均交易量100萬公斤,現已發展成為安徽省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

畜禽肉類交易市場:畜禽肉類交易市場佔地10000平方米,建設有目前省內較為先進的軌道吊掛式交易設施,配備了專用預冷庫和冷藏庫,交易設施齊全,經營環境優越。肉類市場採用現代化的電子結算交易模式,整個交易流程實行無貨幣化,保證了買賣的公平、公開,也確保了雙方的資金安全。

綜合零配交易區:2008年新建成開業的綜合零配區是以零售及加工配送為主的交易區域,該區域整合了牛羊肉、醃臘製品、冷凍品交易業務,新引進了海產品、貝類及高檔精品魚類新業務,成為市場業務發展的一個亮點。

糧油乾貨交易市場:糧油乾貨市場總佔地55000平方米,經營全國各地主、雜糧、油料、東西調料、南北風味,以及禽蛋等,品種繁多,價格平穩。

2.資訊化現狀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檢測中心:周谷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佔地200多平方米,下設:化學實驗室、定量定性分析室以及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室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公室,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和農產品質量監督員。裝備有原子熒光光度儀、氣相色譜儀(進口)、液相色譜儀(進口)、64通道大容量農殘速測儀等檢測儀器。目前可對農產品農藥和獸藥殘毒進行精確的定性定量分析。可檢測出有機磷、有機氯、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毒;砷、汞、鉛、鎘等有害重金屬殘留;孔雀石綠、結晶紫、氯黴素、瘦肉精等獸藥殘留物質。

全場電子監控系統

全場電子監控系統,擔負不間斷監控、錄製各種事故狀況的任務,對保障市場的交易秩序,打擊欺行霸市、偷盜、打架鬥毆等行為起到了良好的監管作用。

肉食電子結算系統

肉食市場建成了國內較為先進的軌道吊掛式交易設施,採取現代化的電子結算交易模式,方便了客戶交易,也提升了市場管理水平和檔次。

蔬菜電子結算系統

20xx年6月1日,周谷堆蔬菜電子結算系統建成併成功執行,實現了IC卡結算模式,成為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模式的一次革命,徹底改變了沿用多年的對手交易方式。

一次性結算系統

一次性結算系統是蔬菜市場及水果市場農產品入門登記採用的收費系統,該系統針對賣方一次性結清所需的交易費用。系統與60噸地磅相連,系統自動調出已存取的車輛資訊,進場時按重量收取交易費,操作簡單,方便。

這些是周谷堆市場現有的資訊化裝置,但是並沒有被普遍的利用。周谷堆的資訊化還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1)沒有完善的網站,資訊共享度太低。

(2)很多的在周谷堆的業主沒有自己的電腦,資訊的傳遞多數是通過電話。獲得資訊的途徑太單一。

(3)沒有很好的監控裝置,對於溫度的控制和調節無法實時完成。

3.主要的運輸工具

運輸工具很凌亂,有比較大的貨運車,也有很小的三輪車。冷藏車很少。

4.倉儲裝置

設有一個集中倉庫,但沒有自動化裝置,而且製冷裝置很簡單空調,還有很多個小型的倉庫,其製冷也是主要以空調為主。

四、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兩天的調研及對各個批發商的採訪的結果進行分析得出損失的原因如下:

運輸過程中的損失較大,原因是運輸裝置極不完善,沒有很好的製冷控溫裝置,運輸裝置比較落後;

基本無冷藏處理,預冷、製冷更是很少採用;

運至目的地後的倉儲裝置落後,完全的人工搬運,機械化低,倉庫內製冷裝置簡單,無法滿足不同果蔬的需求;

資訊化程度低,可能會出現過遠運輸,很多時候會由於果蔬週轉太慢導致損失嚴重;

對運輸過程監控也只有電話聯絡,沒有GPRS系統無法對車輛進行實時監控,車輛內部沒有溫控裝置,導致出現問題無法及時發現並處理。

五、調研意義

1.在對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調研活動中,瞭解了我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本運作程式及其現狀,進一步分析該市場運作的缺陷所在。針對其中運輸損失這一塊提出可行的優化方案及為改善資訊閉塞問題而加強市場的資訊化建設。

2.在對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調研活動中,針對周谷堆市場來自不同產地的同種產品的價格進行調查,得出其價格不同的各種原因中有由於運輸距離的長短而導致中間損失的不同,從而支援了我們的理論:運輸過程會產生不小的損失,達到了調研的預期目的。

3.在對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調研活動中,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論聯絡實際的平臺,使大學生獲得了一個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在校大學生走出校門,進一步瞭解社會、接觸社會、深入社會,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認清自己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更加朝氣蓬勃的姿態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學習中去,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促進中部崛起、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農產品調研報告2

一、基本狀況

多年來,全鄉緊緊圍繞本地的資源優勢、圍繞農業產業化一批以加工為主的小型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為全鄉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了農村工業化程序,成為全鄉經濟發展新的亮點。現在,全鄉從事加工的各種型別經濟組織1個,從業人員74人,其中水泥製品加工4家、榨油廠2家、豆腐房11家、磨米房4家按經濟型別分:民營經濟100%。按加工品種分為三大類:農產品加工、水泥製品加工和磚產品加工。這些小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其主要特點:

一是推進了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可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惠及農戶,調動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程序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領頭雁”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可帶動農戶實施訂單農業,轉化本鄉農產品資源回報農民。

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我鄉加工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鄉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一是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水泥製品和磚製品也大多是在本鄉銷售,更沒有形成品牌。

二是產品結構優化不明顯。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三是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二是融資難度大。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加工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

三、下步措施

1、堅守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量的資料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

2、加快加工產業戰略調整。一是優化產業佈局,挖掘產業潛能。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依據現有企業建設若干個加工基地,通過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形成佈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二是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導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有遠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傳統式的農產品簡單加工上,企業要滾動發展,必須在產品升級上檔上下功夫。三是實施質量戰略,積極扶持企業依靠質量闖市場,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關部門要下功夫積極協調、扶持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研發。

3、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等要向加工業給予傾斜。

4、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專案,以爭取資金支援。信用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加工業要給予貸款扶持。

5、加強領導。研究相關問題,點面結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加工產業的大發展。

農產品調研報告3

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有利於農民就業和增收,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又快又好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產業支撐,是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007年11月初到2008年元月中旬,我們組成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調研課題組,深入全市17個縣市區,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和多家企業調查研究,多次邀請專家教授召開研討會,反覆徵詢意見,最終形成這個報告,希望對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所幫助。

一、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

產業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依靠我市面臨的發展條件,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內容非常多,只能從中選擇重點扶持發展。可以肯定地講,未來農產品加工產品市場競爭會日趨激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強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要準確的把握特色,就必須清楚資源狀況和發展條件,這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區域內地形複雜,動植物種類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水果、核桃、棗、牛、羊等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明顯優勢。2007年,全市農村牧漁業總產值累計68。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累計45。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糧食總產量累計1720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19%。2007年末,豬出欄1235412頭,比上年同期增長3。2%;羊出欄667403只,比上年同期減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乾鮮果產品,永和棗子、隰縣貢梨、古縣核桃質地優良,久負盛名,快速發展的吉縣蘋果近年來譽滿全國,我市已經成為國內棗子、貢梨、核桃、蘋果等優質乾鮮果基地。最後看中藥材生產,由於山地多,氣候適宜,我市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有一百多種而且大部分生長在山區,質地好,無汙染,是發展中藥材加工的優質原料。近年來安澤、襄汾、曲沃等縣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有些品種已經成為國內市場的主要產區,例如安澤連翹年產量佔全國年產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有著明顯優勢。

二、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依據豐富資源和有利條件,近年來市政府大力支援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得到長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到2007年底,全市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6家(資產總值或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6家,年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流通貿易型、基地型企業(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額超過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4。38億元,加工型企業年銷售總額32億元。各類產業化組織從業人員17萬人,帶動農戶64。9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增收237826萬元,戶均增收3664元,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0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142萬畝,其中無公害認證面積120萬畝,認證產品41個;綠色認證面積42萬畝,認證產品114個;有機認證企業4家;gap認證企業5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在近三個月的調研中,我們總的體會是:我市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是較快的,正在成長為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

(一)受煤、焦、鐵產業高利潤影響,民間投資嚴重不足。農產品加工業要快速發展,需要民間增加投資。然而,多年來受煤、焦、鐵等產業高利潤吸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資本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2007年,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454850萬元;而同期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66954萬元,只有第二產業的4。6%。隨著煤、焦、鐵資源供應日趨緊缺,今後若干年內煤、焦、鐵產業繼續保持高利潤,民間投資仍加速向這些產業流動,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仍將不足。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民間投資不足的問題。

(二)涉及領域寬闊,優勢產業不突出。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加工涉及糧食、畜牧、乾鮮果、蔬菜和中藥材五個領域,但沒有一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今後必須解決好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

(三)企業規模偏小,發展後勁和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決定著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儘管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但整體上看企業規模還是偏小,在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競爭中處於弱勢。如上述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多,其中進入省“1311”規劃重點企業的只有一家。由於企業規模偏小,企業的資源實力、技術能力都很弱,沒有一家企業設有產品研發機構,嚴重製約著企業競爭能力。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當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見到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擴大企業規模。

(四)管理水平落後,產業素質不高。我市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特色明顯、質量上乘,市場銷路也不錯,但企業發展卻困難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發展軌道。深入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質量,認為只要質量好,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殊不知,現代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消費者購買產品首先認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沒有一個全國知名品牌,區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還缺乏營銷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生產,千方百計更新裝置、擴大規模、上新產品,對市場行銷投入很少,沒有完整的市場行銷規劃,沒有完整的市場行銷隊伍。形象地講,就是“正規軍”式的生產,“游擊隊”式的營銷。再如缺乏標準意識,許多企業產品規格不標準、包裝沒檔次,甚至沒有條形碼,更趕不上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標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五)沒有發展規劃,重複建設嚴重。雖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但某些領域加工能力已經超過我市現有的農產品產量。以玉米加工業為例,到2007年底全市正投資、在建和籌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嚴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產能力,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沒規劃,政府巨集觀調控職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編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市政府編制的《臨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農產品加工業確定為今後五年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市委二屆三次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突破口,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發展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啟動農業產業化工程建設,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農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加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與世界經濟連為一體,農產品加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構想落到實處,確實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使之成長為優勢產業,就必經編制並實施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個階段的目標和重點。

(二)找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立足點。

目前,全國有許多地方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而且不少地方的農產品加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在國內外市場已佔據明顯優勢。例如內蒙古的奶製品業和羊毛加工業。這種形勢下,我市要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就必須找準立足點,應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針。特即特色,我市盛產多種特色產品,如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首先要在這些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變成市場優勢;精即精細,不因為特色農產品為我市特有而粗製造,要精工細作,把質量提高;高即高標準,為滿足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高標準要求,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政策的限制和引導來推廣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可研究制訂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

(三)找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領域非常廣,但都沒有做強做大。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和我市實際情況,我們不可能一把抓,都變成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只能根據我市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選擇特色和重點進行深加工,並全力做強做大。經過調研,我們認為,目前及今後若干年我市應重點扶持三大產業:一是核桃加工業。以古縣、安澤一帶特有的核桃產品為原料,制訂扶持政策,擴大招商引資,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加強產品開發,使核桃加工業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特色優勢產業。二是棗子加工業。永和棗子個大肉厚不生蟲,別具特色,多年來暢銷不衰,已經成為國內市場上的特色產品,最近又被國際組織認定為綠色環保產品,但多年來一直賣的是原產品,沒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產品品種少,市場佔有率也上不去。應充分發揮永和棗子這個歷史名牌產品的優勢,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場佔有率,使我市的紅棗產業成長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現代新型產業。三是中藥加工業。近年來襄汾生地和安澤連翹產銷量已佔全國市場的1/3和1/4,在市場上已經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紅棗一樣,賣的是原產品,產銷量雖然大,但經濟效益和對市場的影響卻不大。應藉助已佔有的市場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漸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中藥產品生產基地。另外吉縣蘋果、隰縣梨、浮山小米和蒲縣莜麥也很有特色,可鼓勵相關縣和相關部門發展深加工。

(四)確定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

綜觀國內市場,目前在市場上佔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不外兩種形式:一是大企業或企業集團,例如河南以雙匯為主體的肉製品加工業和內蒙以伊利、蒙牛為主體的奶製品加工業;二是企業叢集,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產業和我省太原一帶的陳醋產業。分析我市情況,我們認為這兩種形式都符合我市實際。也就是說,今後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可採取兩種戰略,即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和企業叢集戰略。對那些產量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類深加工等,採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對那些產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開發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藝品等等,應採取企業叢集發展戰略,即鼓勵眾類中小企業或同時生產相同產品或相互協作生產相同產品,通過大量中小企業同一叢集形成的規模優勢,形成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產業優勢。

(五)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料。近年來我市為了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先後規劃建設了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地看還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是規模不大,不具備規模優勢,對企業投資尤其是外部大企業投資缺乏吸引力;二是質量不高,絕大多數農產品還是幾百年上千年傳下來的老品種,很難適合現代化的流水線加工;三是有汙染,目前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外市場的主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要做強做大,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其產品就必須達到國際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的檢測標準,而我市絕大多數農產品處於煤焦鐵鑄電等產業包圍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根本達不到生產有機綠色產品的要求。我市必須高起點高標準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認真搞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設與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產業、企業、要素的集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帶和塊狀經濟的形成,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六)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資金支援體系。

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起步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還沒有完成,要加快發展,政府還必須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經過調研,我們認為應著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訂優惠政策,吸引煤焦鐵鑄電等產業資金向農產品加工業流動。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市煤焦鐵鑄電等行業已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企業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資金。尤其是煤礦企業,近年來面對市場短缺,積累了鉅額貨幣財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市政府應研究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這些行業的企業家向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二是採取有效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支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建立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成立由政府牽頭,企業、金融機構參加的聯席會議或協調委員會,在銀企之間建立起雙方溝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銀企之間交流增強、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徑,促進雙方之間的信用合作。三是擴大政府投資渠道和投資規模,形成長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機制,政府投入向農產品加工業傾斜,確保每年投入資金總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市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加強與上級財政部門和涉農部門的聯絡,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爭取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信用資金;重新審視資金投入辦法,在統籌兼顧的前提下集中財力支援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之間的資金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併、控股、兼併、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促進企業之間的優化組合,以此提高現有企業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組織領導。

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領導是否重視,特別是各地黨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視,對農產品加工業能否快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強宣傳工作,使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重新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今後我市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夠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放到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組織力量加強調查研究,編制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使農產品加工業走上穩定發展的軌道。深入審批制度改革,在嚴格落實產業政策的同時,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深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克服政府巨集觀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