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3.28W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調研報告

農業調研報告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結構

為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二、建設重點

根據我鎮農業資源優勢,重點構建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平臺,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工程,彰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四條主線,根據我鎮農業產業佈局,依託貫穿我鎮的主要幹道為主導骨架,接受興泰線的輻射,以特色農業為重點,形成四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

一是以興沙公路沿線的優質糧經作物生產的產業帶。重點謀劃在興沙路沿線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棉花、油料生產以及擴大鄭朱優質葡萄品系的種植及品質的提高,努力打造興沙線優質糧經產業帶。

二是興西線高效產業帶。重點在興西路兩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高效農業專案,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逐步實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產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脫水、生產加工基地,逐步擴大圩岸“金花菜”種植規模,努力形成興西線高效特經產業帶。

三是蕩橫線重點實施**鎮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以姜戴、夏許、丁沙、馬港等村形成xx年春,園區建設工作初建成效,指導、示範全鎮的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依據馬呂線現有的林地資源,策應徐馬荒景區開發,充分發揮馬呂路馬志巨集林下養殖生態雞的典型示範作用,重點建設xx萬隻畜禽生產基地,以馬港生態養殖為基地,採取“三統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養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響原生態林下畜禽這篇文章和品牌,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努力形成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

林業綠化:xx年在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22.4%的基礎上,再增0.5個百分點,重點實施村莊綠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栽植景觀樹,美化環境,每個村建立圍村林,農戶家前屋後栽植林果經濟林,美化環境、增加效益。

實施三個規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環節,針對洪澇災害頻發的趨勢,水利建設在我鎮顯得十分重要,計劃實施三個規劃。一是對全鎮84.6公里的聯圩每年加修聯圩30公里,按照4.54式標準,能擋3.5米的水位進行加修;二是對三個大聯圩新建三個4個流量的排澇站,加大內排能力,關閉破舊、損耗大的老、病排澇站;三是新建3座高標準的圩口閘,確保高水位擋得住。

1、建立三個畜禽特色基地。水產業是我鎮農業的半壁江山,傳統的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場風險加大,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依據我鎮豐富的水產資源,xx年建立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馬荒原生態區域為主的3000畝生態龍蝦養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為示範點xx年三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之一,並根據農時季節序時進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檢查,對各村進展情況予以點評,督促年終進行考評、獎勵。

2、強化工作責任。鎮幹部、村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單位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責任主體,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勇於實踐,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規劃,明確時間部署,明確現代高效農業專案,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採取農戶自建、租貸、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給群眾自己選擇;同時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職責。

3、激勵扶持政策。根據市委22號檔案精神,除市裡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獎勵政策外,鎮將出臺《關於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調動全鎮上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農業調研報告2

為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加快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程序,根據縣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農工委在常委會副主任王三毛的帶領下,近期先後深入縣農辦、岡上、向塘、三江等部門和鄉鎮,就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和成效

近年來,我縣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把龍頭企業作為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強農產品基地和農業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向“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經營組織發展,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x、龍頭企業不斷擴大。xxxx年全縣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xx家,xxxx年達xx家,xxxx年達xx家,佔全市的xx.x%,其中國家級x家,省級xx家,市級xx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xxx億元,出口創匯xxxx多萬美元,實現稅收x.x億元,帶動xx.x萬農戶,實現戶均增收xxxx元。

x、農產品基地得到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龍頭企業聯絡廣大農民的主要紐帶。近幾年,政府每年投入資金xxxx萬元左右,扶持龍頭企業在“兩帶”建設農產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糧食、生豬兩個主導產業和家禽、特種水產、蔬菜、花卉苗木四個特色產業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畝以上的規模種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規模養殖基地xx家,全縣生豬飼養達xxx.x萬頭,家禽飼養達xxxx.x萬羽,水產品起水量萬噸,蔬菜種植xx.x萬畝,產量xx萬噸,苗木x萬畝。

x、農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每年投入資金xx萬元,引導扶持農業服務組織成長,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產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級示範社x家,市級示範社x家,組建了生豬、蔬菜、水產、糧油等協會x家,各類中介組織xx多個,培育各類農產品經紀人xxxx多人。

x、品牌建立初見成效。培育和發展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xx個,國家綠色(有機)食品品牌xx個,產品xxx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xx個,註冊商標xxx件,擁有“匯仁”、“皇禽”x個馳名商標和“國鴻”、“昌碧”、“稻香園”、“九木堂”等x個著名商標,綠色品牌和商標數量均為全省縣(區)之首。

x、“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基本形成。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挖掘各鄉(鎮)、村的資源潛力,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如岡上萬舍的蔬菜和東潭的蛋鴨、三江村的蔬菜、蔣巷的糧食、黃馬的茶葉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產、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x、部分企業質量不高,行業分佈不均勻。我縣龍頭企業總體水平還不高,生產規模偏小,大多為初級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和帶動能力較弱。如蔬菜傳統方式種植偏多,像採用塔城青嵐無土栽培、武陽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殺蟲等新技術種植的較少。而且,企業所屬行業分佈不平衡,多數集中在糧食加工、生豬養殖和禽蛋加工領域,不利於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全面發展。

x、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瓶頸制約發展。我縣龍頭企業大多正處在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缺口較大。但多數企業用地為租賃土地或農業用地,不具備擔保和抵押功能,企業融資較為困難,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x、企業土地流轉不易,規模擴張空間狹窄。傳統自給自足的種養模式導致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不高,而且現在受國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業不能長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投入熱情,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難以發揮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

x、市場行銷路子不廣,銷售渠道不穩定。農業生產容易受天氣、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農業市場經濟的風險又較大,而中小企業市場行銷能力還不強,規避風險能力較弱,亟需增強防範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x、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影響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受資金投入影響,全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還較為滯後,主要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較為薄弱,道路交通不夠發達,電力線路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要,防災抗災能力不夠強。

x、面源汙染不容樂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形勢較為嚴峻。大規模的畜禽養殖產生大量糞便和廢水,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極易造成空氣和地下水汙染,附近人居環境也受到直接影響。如八一鄉塗埠村生豬養殖導致環境惡化,甚至出現“豬趕人走”現象;岡上鎮孵化廠孵完蛋後的蛋殼直接丟棄和放養蛋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會造成一定的汙染。

三、意見和建議

x、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力度,擇優選擇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重點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農產品深度加工開發和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逐步實現農產品向精、深加工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全面增強企業自身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x、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轉變思路,創新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資道路,著力發掘民間資本,同時加大對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和技術改造等中長期貸款的支援力度,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援和保障。

x、進一步鼓勵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除了企業應該支付給農戶的土地流轉費,建議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財政資金補貼給農戶,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大力鼓勵規模成片地流轉土地。

x、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經紀人。加大知識技能專業培訓,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素質高的農產品營銷隊伍。積極為農產品搭建流通平臺,開闢市場銷售渠道,為經紀人提供優質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促進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x、進一步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可隨財力的增長而逐年增加,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加快改善基地農田、水利、電力線路等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在農業企業招商引資方面,要認真考察,避免出現鑽國家政策漏洞的現象,儘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業。

x、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要做到總體規劃,合理佈局,注重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促進生態養殖的良性迴圈。對一些地方規模化生豬養殖造成周圍環境和地下水汙染的問題,要加強治理,大力推廣偉瑞菜養殖有限公司的沼氣發電、汙水迴圈沉澱後排放及八一鄉塗埠村養豬專業合作社的生物發酵廠(零排放)的養殖新技術,防止面源汙染,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農業調研報告3

摘 要:中國農業銀行是四大國有獨資銀行之一,它因網點遍佈城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功能齊全深受廣大客戶信賴。而xx年1月15日,中國農業銀行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農行A股、H股分別於20xx年7月15日、16日上市,行使超額配售權後,農行以募集221億美元成全球最大IPO。那麼究竟農行在經營管理和商業模式上有著什麼樣的優勢,它內部又存在著哪些弱點,它的上市對於它本身以及整個金融市場有著怎樣的影響,又受到社會各界如何的反響,這些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鍵詞:中國農業銀行;股改;發展

一、引言

中國農業銀行最初成立於xx年,xx年2月再次恢復成立後,成為在農村經濟領域占主導地位的國有專業銀行。作為一家城鄉並舉、聯通國際、功能齊備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一貫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堅持審慎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立足縣域和城市兩大市場,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著力打造“伴你成長”服務品牌,依託覆蓋全國的分支機構、龐大的電子化網路和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致力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成為中國銀行發展的骨幹力量。農行常年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孕育了它獨到的“面向三農、服務城鄉、回報股東、成就員工,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全能型國

際金融企業,誠信立業、穩健行遠”的企業文化。農行的核心價值觀由以下的相關理念構建而成: 經營理念:以市場為導向 以客戶為中心 以效益為目標

管理理念:細節決定成敗 合規創造價值 責任成就事業

服務理念:客戶至上 始終如一

風險理念:違規就是風險 安全就是效益

人才理念:德才兼備 以德為本 尚賢用能 績效為先

目前,中國農業銀行擁有一級分行32個,直屬分行5個,總行營業部1個,培訓學院3個,並在新加坡、香港設立了分行,在倫敦、東京、紐約等地設立了 代表處。從塞北到江南,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從繁華都市到旖旎鄉村,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到處都能感受到農業銀行的存在。完備的網點構架,為各項業務, 特別是行業性、系統性業務的開展提供了獨有的便利條件。它的上市更是廣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僅是農業銀行邁向世界一流商業銀行的里程碑,同時也是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之作。而隨著農行上市的完成,一項新世紀融資規模也被重新整理。 那麼對於這一收官之作到底是完美還是遺憾,社會各界有著不同的想法。

部分投資者認為農行作為IPO有著五大賣點:

1.農行是最後一家上市的國有大銀行,是一個不可錯失的機會;

2.農行擁有龐大的營業網點,高於工行、建行和中行縣域機構網點數量之和;

3.低廉的資金籌整合本,農行儲蓄存款佔比高 ;

4.受國家支援的三農業務,農行未來業務成長空間大;

5.股改紅利的釋放。

然而另一些投資者卻認為農行的上市存在著諸多遺憾:

1.時機選折的遺憾;

2.上市地點的遺憾;

3.上市模式選擇的遺憾。

對此我們小組通過深入中國農業銀行進行實習,搜尋閱讀相關新聞,調查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狀況、上市影響,通過具體分析預測該銀行未來前景。

二、調查的建立和調查方法

(一)調查方法說明

本次調查我們主要採用深入中國農業銀行實習,蒐羅該銀行多方面資訊加以整理歸納,抓出重點,通過分析對該企業的總體情況做出評價。

(二)調查目的

瞭解農行的具體經營狀況以及它上市後的改變、優缺點及影響,預測它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調查物件

中國農業銀行杭州分行,主要針對其上市之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及上市所帶來的機遇和危機。

(四)調查內容

主要包括農業銀行的主營業務、中間業務、財務報表、商業模式、經營管理、新聞時事、股價走向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瞭解

三、調查結果分析

經過我們深入農行內部實習瞭解到,與其他三大行一樣,農行系國務院直屬單位。它的主營業務也大致和其他三大銀行相似,主要包括人名幣業務和外匯業務:

人民幣業務:各種存貸款業務、國內外結算、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外匯、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等。

外匯業務:外匯存款、外匯貸款、結匯、售匯、進出口押匯、進出口信用證、跟單託收、光票託收、諮詢見證、居民因私購匯、出口退稅賬戶託管貸款和外匯匯款等業務。

中國農業銀行大力實施人才強行戰略,努力探索建立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人力資源激勵與約束機制。在這一戰略的引導下,中國農業銀行成為了中國服務領域最廣,服務物件最多,業務功能最齊全的銀行。服務業務範圍覆蓋了全國的城市、鄉村,並通達全世界。服務物件囊括了所有行業和各類使用者。服務的手段不僅包括櫃檯服務、上門服務等傳統方式,還推廣了“95599”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高科技手段。除了常規國內國際金融產品以外,還為客戶在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架設了溝通橋樑,並延伸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各個角落。除此之外,農行還可以利用營業網點到縣的優勢為行業性、系統性客戶提供"一攬子"理財方案。而金穗卡是中國農業銀行向社會發行的具有消費信用、轉帳結

算、存取現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目前,發行的金穗卡品種有金穗貸記卡、金穗準貸記卡、金穗借記卡和金穗國際借記卡。“金穗卡” 以先進的電子化手段為依託,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覆蓋全國的服務網路,走進了百姓的衣食住行,成為不可或缺的支付結算手段和理財工具。20xx年以來銀行卡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市場份額顯著增加,產品功能日趨完善,各項業務指標增勢良好,經營效益成倍增長,銀行卡髮卡量、存款餘額、跨行交易量均居同業第一。

通過更進一步查取資料,我們發現農行與其他三大行相比在吸存方面優勢較為明顯:負債業務規模同業領先;較高的個人存款佔比提供穩定增長的存款來源; 活期存款佔比較高;存款成本在同業中保持領先優勢。息差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僅次於建行;擁有可比同業中最低的貸存比、非政府信用類債券佔比、債券投資久期和中長期貸款佔比,以及最高的活期存款佔比,長期看,息差改善空間高於可比同業。

我們查閱了農行09年的年報發現:

xx 年,農行的個人存款佔比達到58.2%,是大型商業銀行中最高的。同期,農行的活期存款佔比55.5%,也是大型銀行中最高,另外還有16.7%的存款也將在3個月內到期。從存款結構上來看,農行存款主要以個人存款為主,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從期限上來看,存款主要以活期存款為主,有利於降低資金成本。

xx年,農業銀行全面推進業務經營轉型,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持續提升。農業銀行秉承“誠信立業、穩健行遠”的核心價值觀和“客戶至上、始終如一”的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城鄉聯動優勢。農行總資產88,825.88億元,佔全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1.3%,其中各項存款74,976.18億元,各項貸款41,381.87億元,資本充足率10.07%,不良貸款率2.91%,淨利潤650.02億元,較20xx年增長26.3%,淨利潤增長率居四大行之首。

淨利潤的高速的增長,這當然與農行的經營模式分不開。通過分析我們認為農行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規模、品牌強大。在國內,農業銀行網點遍佈城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功能齊全,為廣大客戶所信賴,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銀行之一。特別是農業銀行與“三農”有著密切的業務聯絡,與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品牌與信譽受

到廣大農民的青睞。在海外,農業銀行同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良好的信譽,並在新加坡、香港設立了分行,在倫敦、東京、紐約等地設立了代表處,近年來多次被《財富》評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第二,網點、網路覆蓋面廣。農業銀行擁有近3萬個機構網點,居全國各大銀行之首。這些網點分佈在廣大的城市和農村,在全國的每一個縣市農業銀行都有支行,這是農業銀行以外的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不具備的。同時,經過多年努力,依託資訊科技,農業銀行所有網點基本實現了網路化,把巨大的網點優勢進一步提升為網路優勢,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銷售網路和最高的經濟發達地區網點滲透率。依靠網點、網路優勢,農業銀行能為所有城鄉客戶提供更加統一、快捷、多樣化的金融服務。農業銀行資訊化建設步伐加快,資訊化建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農行自xx年以來連續5年獲得“中國企業資訊化500強”提名,並連續5年躋身“中國企業 資訊化500強”前列。這標誌著農業銀行的資訊化建設和科技創新能力一直處於業內領先水平,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了較強的科技優勢和商業價值。

第三,橫跨城鄉、客戶資源豐富。從城市到農村,農業銀行有最廣大的人脈資源,特別是具有農業產業化客戶群體資源優勢。且農行是縣域金融領域的領導者,這將是它最為核心的中長期優勢,因為縣域金融業務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存貸差也好於同行水平,還享受若干政策優惠。同時,農業銀行及時、安全、高效的資金匯劃系統可提供更優質、快捷的服務,吸引了大批優質客戶。

然而,農行的`經營模式也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資產質量和撥備水平稍遜色於同業。儘管公司資產質量在過去3年中處於逐步改善階段,但相較同業仍舊稍顯遜色。縣域貸款、中西部及東北部地區貸款質量的變化趨勢、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質量仍需要農行密切關注,是農行的潛在風險。目前公司撥備覆蓋水平尚低於同業,信貸成本短期仍將維持高水平。

第二,歷史包袱沉重。農行與其他三大行不同,由於歷史原因,承擔了相當大部分與歷史有關的政策性業務,與農村金融體系緊密的聯絡。政策性業務嚴重製約著經營結構的調整,使經營管理更為複雜。

農業調研報告4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總任務,多措並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為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戶8967戶,農業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溫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溫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為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戶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為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範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專案、深加工專案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乾、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為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範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範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採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援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範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複合型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

農業調研報告5

政府為了實現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和農民增收等目的,通過法定方法和方式將政府的財政收入轉移支付給特定的農業生產物件進行補貼,簡稱農業補貼。多年來,我國採取了多種農業補貼措施,促進和改善了農業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業補貼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改進完善我國的農業補貼制度並適應WT0《農業協定》規則十分重要,必須正確面對,妥善解決。

一、我國現行農業補貼制度及其特點

(一)我國農業補貼制度的主要內容:農業補貼內容主要包括:

1、直接補貼。一是糧食直補。如20xx年起,國家按照實際種植面積,直接給農戶發放補貼;二是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20xx年起,國家對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給予直接補貼;三是農機具購置補貼。20xx年開始,國家針對有對農業生產者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部分補貼;四是畜牧良種補貼。該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品種改良加快畜牧業發展;五是農業保險補貼。國家為支援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而對相關業務的保費給予一定的補貼。

2、間接補貼。即運用價格政策措施和市場干預等手段,向農民提供間接補貼。一是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xx年開始,當市場上的糧食價格低於國家最低收購價時,政府部門委託符合條件的農糧企業按照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手中賣不出去的糧食,從而實現穩定市場和保護農民利益的目的。二是20xx年開始,執行糧油臨時收儲政策等收儲措施。

(二)我國現行農業補貼的特點

1、農業補貼具有特殊性。我國對農業進行補貼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業生產是不可替代。農業生產對自然氣候的依賴性很強,市場風險非常大,同時農業也是食品供應的唯一來源,也是諸多工業生產領域重要的原料來源。所以國家對農業的補貼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和發展。

2、農業補貼具有政策導向性。農業生產不穩定性決定了農業風險大,利潤低。假如完全靠市場規則,資本和勞動力不願意流入農業產業。資本的短缺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國農業面臨著發展危機。為了促進農業的協調、穩定發展,國家有必要採取補貼政策。

3、農業補貼的規模具有侷限性。過度補貼不僅會增迦納稅人的負擔,對工業和其他產業造成影響,同時也容易違反WT0相關的農業規定,造成國際貿易摩擦。

4、農業補貼的物件具有特定性。因受財政承擔能力和WT0規則的限制,我們應集中財力,有針對性地對一些重點農產品進行補貼,來提高類別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衣食需要。

二、現階段農業補貼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制度對穩定我國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以每年超過5%的速度增加。但就目前農業補貼制度還存在以下問題。

1、農業補貼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項農業補貼法規,《農業法》、《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中有關農業補貼的政策與規定很少提及,且規定不明確,操作難度大,而且內容已落後,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利於實現農業補貼最初的目的;二是不滿足WT0規則的要求。

2、農業補貼實施效果不明顯。一是實施農業補貼之後,農業的產出效益仍然偏低,無法保證農業穩定發展;二是糧食直補等農業補貼只根據承包或種植面積發放,但也存在不合理現象,如直接種植農戶沒有享受到補貼款,而有土地未種地得到補貼款,挫傷了種糧戶的種田積極性。

3、農業補貼結構不合理。我國農業補貼結構主要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以糧食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為主的綜合性補貼;第二類是以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為主要內容的專項生產性補貼;第三類是以糧食最低收購價直接補貼政策體系。而這些補貼大多數屬於WT0《農業協定》中的黃箱補貼,黃箱補貼在短期內對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及增加農民的收入和促進農業發展有明顯效果,但對促進農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效果不明顯。

三、關於完善我國農業補貼制度的建議

目前我國農業補貼制度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方面,通過對十幾年農業補貼制度執行情況分析,對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補貼制度建議如下:

1、加強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從法律上保障農業補貼實施。一是我們應借鑑國外對農業補貼立法好的經驗,完善我國農業補貼制度,最重要的是完善《農業法》,保障加大對農業補貼的投入力度,保持農業投入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同時兼顧工業、第三產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儘快出臺《農業補貼相關法》,明確農業補貼的相關原則、物件、程式、資金來源、法律責任等諸多方面法律規定。三是結合我國農業實際,出臺修訂具體的農業補貼條例,保證農業補貼政策落實到位,有利於農業發展和保障農民利益。四是遵守WTO《農業協定》有關規則,完善我國農業補貼方式。WT0《農業協定》將農業補貼分為三類,即黃箱補貼、綠箱補貼及藍箱補貼。我國目前的農業補貼大多以“黃箱補貼”為主,而“綠箱補貼”功能措施手段缺泛。所以,我國應加強對自然災害救濟補貼、糧食援助補貼、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如秸稈還田,有效解決秸稈禁燒拋問題)等“綠箱補貼”措施。

2、加大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補貼。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還處於粗放型經營階段,科技含量相對比較低,產出效益低。我國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注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能夠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後勁,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3、加快農業人才資源的培養推進。我國農民老齡化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農民進城務工或從事非農人員不斷增加,因為地少人多,加之每年午秋兩季收種時間短,種田產生經濟收入有低,50歲以下農村人員大多數不願意在農村種地,長期下去有可能出現農村土地拋荒現象,所以培養農業後備人才的意義非常重要,任務非常緊迫,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十分關鍵。多年來,有關部門雖然實施了一系列農民技能培訓工程,但因沒有一個穩定的制度提供保障,導致無長期規劃和目標、加之資金投入不足、培訓內容與現實需求脫節等問題,影響了培訓的效果。我國應立足於現代農業長遠發展與近期現狀相結合的需要,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後備人才培養規劃,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真正把“三農”工作落到實處,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調研報告6

近年來,我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速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迅速發展比常規農業具有更大開發潛力和經營價值的休閒觀光農業,在保障生態、文化傳承、豐富生活、教育展示、旅遊觀光、促進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摸清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便分類指導、規範發展,我們採取全面統計,深入縣區、園區實地調研和召開座談會、現場交流會等方式,從今年5月初~6月底,用兩個月的時間,對全市十個縣(市、區)的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我市的休閒農業起步較晚,在21世紀初,農家樂才星星點點出現,但發展迅速,正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幾年,市農委圍繞“十園引領,百園興農”的戰略目標,突出太原都市農業的優勢特色,依託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休閒旅遊市場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農業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為根本出發點,以“綠色、休閒、參與、體驗”為主題,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休閒農業已成為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載體。

截至目前,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園區(景點)已經發展到132家,佔地面積38.1萬畝,總投資額46.65億元。年接待遊客289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億多元。吸納農村勞動力0.6萬人,帶動農民將普通農副產品轉化為旅遊商品,實現增收110元左右,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功能較全、發展較好、具備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園2個:XX縣葡峰山莊、XX縣茂盛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中隱山);省級示範園6個:XX縣通和農場、綠源生態農莊,XX區采薇山莊、XX區宇文山莊、XX區華辰農耕園、XX縣青草坡休閒度假村;市旅遊局的掛牌景點園區40個。XX縣是農業部的休閒農業示XX縣,XX區是山西省的示XX縣。按型別劃分,現代農業型15家、觀光采摘型27家、農家樂型16家、自然生態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發展形式主要有五種:

(一)依託自然資源建成。如XX區狼坡獅子崖原生態景區、萬畝生態園,依託西山原生態林的美麗風光打造旅遊景點,XX縣迎東生態園、中隱山農家樂等,這是我市休閒觀光農業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綠色、自然、生態為主線,為遊客提供田園景觀欣賞、農事體驗、瓜果採摘、休閒垂釣和農家樂餐飲等服務。

(二)依託優勢產業建成。即以當地的優勢產業為依託,建設而成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如清徐依託特有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整體開發以葡萄為特色的農業觀光旅遊。依託葡峰山莊、中隱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點、龍林山風景區和豐富的文物資源,打造以農家樂為主題,集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使XX縣發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鄉”和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縣,帶動了全縣的農業發展。ィㄈ)依託旅遊資源建成。如XX區在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寺底村、洞兒溝村、要子莊村、店頭村,適應旅遊業多層次消費需求,將旅遊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以自然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蹟和人文文化為主線,發展以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為主的文物古蹟遊、生態旅遊和田園風光旅遊,使農業旅遊產業作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並由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依託文化資源建成。即以當地的人文景觀為軸心,挖掘其文化底蘊,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風情、休閒觀光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如XX縣龍池山莊,以當地“龍”文化傳說為主體背景,集田園風光、黃土風情、自然生態為一體,自1997年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80多萬人次,取得直接經濟收入600多萬元。青草坡休閒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為主線,開發旅遊產品。

(五)依託種植基地改建。以當地的特色農業基地為基礎,利用植物的葉、花、果等特色,開闢賞花、採果等休閒旅遊專案。如XX區依託無公害種植基地建起了華辰高科技農業觀光園和孫家寨採摘園等一批農業觀光園,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體會農家風情、放鬆工作壓力的好去處。而XX區的梅芝園藝,80畝的花卉盆景種植基地,以“花與文化”為發展理念,結合自身貿易、展銷、科研教學、示範推廣、建成遊覽觀光的農業觀光園。

二、存在問題

我市的休閒觀光農業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品位檔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園區缺少整體的規劃和科學的論證,沒有正確的定位,盲目發展,重複建設。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閒園區還很少,大多數農家樂規模小、檔次低、設施簡陋、內容單一,和鄉村飯店差不多。這樣,一方面因檔次低而造成社會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氣;另一方面因內容少,容易受農業季節性制約而造成資源閒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園區一年只營業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員工,關門歇業。

(二)文化內涵少,特色不濃。在已形成的農業觀光園裡,大多數只有品種介紹,遊客只是能採摘蔬果,品嚐果實,無法領略到無形的文化資產。農業觀光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觀光園盲目發展,跟風而上,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吸引人氣,難以持續發展。

(三)土地流轉難,資金不足。

休閒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也是綜合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投入。單靠農民投資不起,各級政府的投入又遠遠不夠,需要大量的民營企業家進入,我市就有十幾家煤炭老闆轉型發展休閒農業的,很成功。另一個是土地流轉問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土地越來越少,可以說是“寸土寸金”,近郊農民意識到土地的潛在價值,不願流轉,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三、發展建議

(一)堅持發展原則,明確目標任務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量力而行、適度開發,體現特色、示範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做到農中有旅、以旅促農、農旅結合,興旅強農。

突出經濟、生態、文化三種功能,圍繞現代農業觀光遊、特色鄉村休閒遊、自然生態領略遊、農家度假體驗遊、民俗文化追憶遊五種模式,經過五年的努力,建成集農業產業示範、田園風光展示、農史農具博覽、旅遊休閒觀光、農村生活體驗、特色民俗接待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建成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規模、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網路。

(二)科學合理佈局,突出建設重點

在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產品特性、市場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體現以農為本理念,講求區域特色,強化內部設計,優化分割槽佈局,實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

著力打造西北部(萬柏林、尖草坪、晉源)山水人文休閒帶,南部平原(清徐、小店)田園風光體驗帶,北部(陽曲)黃土風情領略帶,汾河水源(婁煩、古交)度假帶,東山(杏花嶺、迎澤)生態農業觀光帶五條精品休閒觀光線路,打響省會城市休閒觀光農業品牌。

在XX縣著力打造汾河高效農業園區、西邊山生態旅遊區、葡萄採摘節、醋文化節;

在XX區,著力打造無公害蔬菜觀光采摘園區、現代農業與生態觀光旅遊示範區;

在XX區,著力打造柴西路二側高效農業觀光園區、北部丘陵特色農家樂建設園、西部山區農家樂建設區,舉辦眾成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

在XX區,著力打造佔地近2萬畝的東山農業生態園區;

在XX區,著力打造西山萬畝生態園區;

在XX區,依託店頭、洞兒溝等地的農業資源和特色村貌,著力打造以“農家樂”為重點的旅遊觀光農業區,舉辦桃花節、荷花節和梅芝園藝花卉展銷;

在XX縣,以庫區生態林和名人故居為依託,著力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和紅色旅遊度假區;

在XX市,以恢復礦區生態和關頭紅色根據地為依託,建設生態恢復示範園,開發紅色旅遊和綠色觀光采摘;

在XX區,以潤東高科技為樣板,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

(三)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推進我市休閒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標準化、功能多樣化。出臺“XX市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評定管理辦法”,指導休閒農業發展。搞好相關政策的銜接,“農家樂”經營戶應享受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閒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休閒農業園區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收費政策。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支援力度

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閒農業。政府應將休閒農業發展資金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加大對休閒農業發展的支援力度,將現有的基本建設和資金專案向農業園區傾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休閒農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休閒農業專案。金融機構應對信用狀況好、資源優勢顯、發展潛力大的休閒農業專案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並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

(五)規範行業管理,引導有序發展

成立XX市休閒農業協會,加強對休閒觀光農業經營者的行業指導與規範,從市場資訊、技術推廣、服務規範、安全衛生以及專案支援等方面進行引導,促進行業自律,形成有序競爭,從而推動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健康發展。

(六)挖掘優勢特色,打造亮點品牌

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的建設規模較大、休閒檔次較高、活動專案較豐富、文化特色較鮮明、接待服務較規範、經營管理較科學的休閒農業示範景點進行打造和提升,挖掘優勢特色和民俗文化內涵,建立“全省叫得響,全國創一流”的休閒農業旅遊景點,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七)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市民出城

通過召開休閒農業現場促進會、發展座談會和研討會,現場參觀休閒農業示範點,園區負責人經驗交流,研討座談、為示範園區授牌、開展星級評定等形式,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企業收入。

利用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太原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園區,進行宣傳報道。藉助太原農經資訊網、太原休閒農業網等網路平臺,向市民宣傳推介我市的休閒農業景點,吸引市民出城,滿足人們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裡需求。

農業調研報告7

調研報告

調研企業:中國農業銀行網上銀行、XX農業銀行分公司

調研地點:農業網上銀行

指導老師

調研者:經濟貿易系電子商務班XXX

小組成員:

調研時間: 年 月 號— 年 月 號

目錄

一、農行簡介 ......................................................................................3

1、金鑰匙 ......................................................................................3

2、金穗卡 ......................................................................................4

3、金益農 ......................................................................................4

4、金e順 ......................................................................................4

5、金光道 ......................................................................................5

三、走進農行,走近農行....................................................................5

四、總結..............................................................................................6

農業調研報告8

隨著國家“三農”投入的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科技和農業生產風險補貼機制也日益完善,自__年起,我縣陸續出臺了高效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國家補貼保險”成了新農村建設中頗具經濟魅力的字眼,農業保險補貼為農民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保護傘,高效設施農業保險補貼及高效農業種養殖業保險補貼成為各級政府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的一種激勵手段。高效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執行近7年了,究竟給廣大農民帶去了多少實惠,農民如何看待“高效農業保險補貼”,“ 高效農業保險補貼”還存在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就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調研。

一、財政補貼實施基本情況

據筆者調查,__鎮是全縣經濟作物重鎮之一,從__年起實施高效農業保險制度。保險品種從當時的能繁母豬增加到育肥豬,__年參保品種呈多樣化,有油桃、梨、鋼架大棚、河蟹養殖等品種。參保率和保險品種逐年提高,財政對參保農戶的保費補貼標準在逐年提高,其中肉用仔鵝、育肥豬、肉雞、荷藕、內塘河蟹等品種高效農業保險的保費,各級財政補貼達70%;能繁母豬、奶牛品種高效保險各級政府補貼高達80%。到目前為止,全鎮參加高效農業保險的品種已有七種,廣大農戶受益匪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高效農業保險補貼工作在宣傳動員、承保核實、防災減損、查勘理賠、資金配套、財務運作等環節存在一定問題,值得關注。

1、宣傳動員待加強,參保意識待提高。由於農民受傳統小農意識影響,理解和接受保險的觀念較弱,對補貼政策缺乏瞭解,往往要等到“殃及池魚”,才會“怦然心動”。加之現有經營規模較小,預期收益較低,不願再付出保險成本,如葡萄產銷專業合作社。由於賠付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受當年度的颱風、暴雨、持續高溫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農戶自願投保積極性有待提高。

2、服務機構不健全,行政推動難維持。從目前情況看,縣鎮村高效農業保險工作幾乎全部依靠基層組織行政來推動,類似於農業保險公司機構還未將保險產品的經營服務延伸到鄉鎮村組戶,還沒有真正建立讓農民更積極、更踴躍、更放心的基層保險機構與隊伍,農業保險機構應有的紐帶和橋樑作用根本沒有發揮。

3、保險成本費用高,理賠定損難公正。高效農業保險費率偏高。一方面是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品種,農民是急於投保,其出險率和賠付率就高,保險公司就有虧損,如能繁母豬保險業務。另一種是旱澇保收的品種,農民則不願參加保險,造成保險公司無利可獲,經營成本上升,因此費率也高,如旱生蔬菜保險業務。理賠定損難公正。一方面是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是鎮村幹部兼職,未經專門的培訓,機械性多、靈活性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按照理賠條款的條條框框,許多損失不在範圍內,但因其考慮化解農村基層幹群矛盾實際,特殊原因的,也適當賠償。另一方面是承保標的是動植物,流動性大,基本資訊難把握,要制定出一個公平合理的、讓農戶滿意的理賠標準就較困難。

4、資金配套難保障,財務核算待加強。作為惠民之舉,國家出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由各級財政和農戶共同負擔保費。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農業保險的組織發動工作主要依靠縣鎮兩級政府,而農業大縣與重鎮,往往都是財力弱縣鎮,配套補貼資金負擔相對較重。

5、保費指標下達不合理,有虛增保費、虛支賠額的違紀現象。據調查,有些地方主管農業保險部門為片面追求保費指標,不顧當地實情,以糧食種植面積的40%下達高效農業保險面積和保費,造成基層虛增保源和保費,出現集體墊付保費、虛報定損理賠、騙取上級財政補貼行為。在實際工作中,也容易出現個別參保戶多次報災,以輕報重,以少報多等虛報現象。同時,鎮村兩級對農業保險代事代辦財務核算制度不統一。

三、幾點建議

高效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的實行在轉移農業風險、減輕政府負擔、引導農民積極參保投保等方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1、應當建立差別化的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更多的補貼資金,加大對農業大縣重鎮或者欠發達縣鎮的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當地開辦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對相關重點保險品種進行適當補貼,提高財政對保費的補貼額度,以減輕農民個人保費負擔壓力。建議將是否參加高效設施農業保險作為高效農業發展扶持獎勵的前置條件。

2、強化宣傳動員,增強保險意識。將高效農業保險精神宣講到戶,講清政策,講透條款,使得種養大戶能充分認識到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是為了降低他們農業經營風險,增強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引導他們自覺自願參保。

3、完善考核機制,力求務實為民。高效農業保險補貼工作尚處於摸索和嘗試階段,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一是完善基層考核機制。高效農業保險補貼的推廣實施成功與否關鍵在基層幹部。摒棄部分幹部對高效農業保險工作視為“多此一舉、忙中添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錯誤認識。二是糾正以糧食種植面積一定比例下達保費指標做法,切實為基層辦實事,為農戶辦好事。

4、加強隊伍建設,規範核算行為。應加強部門協調,明確各職能部門管理責任。財政、人保、農經、氣象、農技等部門加強溝通聯絡,強化部門協調,形成合力,各守其職。建立農業核災定損工作組織和三農保險專兼職隊伍,定期對核保和定損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並加強對基層財政、農經部門、行政村有關保險代理代辦業務培訓。

農業調研報告9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XX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專案、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XX市農業概況

XX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XX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汙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型別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戶+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戶”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戶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戶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戶20多萬戶。

(六)漁業產業

我市主要有西北XX區、玉龍縣、寧蒗縣湖塘庫冷水魚類增養區,水域面積佔44.49%;永勝、華坪的湖塘庫溫水魚增養區,水域面積佔55.5%。我市水產品總產量6855噸,養殖面積38916畝,水產品產值6855萬元,水產品加工300噸產值600萬元,其中:出口量150噸,出口額300萬元;預計水產品總產量8335噸,養殖面積49579畝,漁業總產值8335萬元,水產品加工1100噸,加工總產值2200萬元,其中:出口550噸,出口額達到1650萬元。

xx年漁業發展計劃水產品總產量14835噸,養殖面積67659畝,水產品總產值14835萬元,水產品加工4500噸,加工總產值9100萬元,其中:出口產品3350噸,出口額6700萬元。

四、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一)農技體制建設滯後,農技人員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充分作用,基層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難以開展,農產業作物品種老化,優良品種所佔比例較少,農戶管理初泛,缺乏標準化栽培管理的技術和手段。

(二)個別縣(區)實行的財政包乾體制政策性太強,沒有充分考慮到專案性和應急性,統管不靈活,弊病日漸突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業開發及農產品的加工程序。

(三)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戶缺乏對市場資訊進行快捷瞭解把握的渠道和平臺,生產存在盲目性,個別產地批發市場仍存在管理滯後和欺行霸市行為,給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四)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勞動輻射能力弱,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對農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的帶動較小,同時,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穩定,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近年來,畜牧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了產業發展,造成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畜產品深加工的發展步伐滯後,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議和打算

(一)建議再進一步搞好全省特優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將XX市的畜牧產業、優質水果(晚熟芒果、蘋果、龍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種)、夏秋冷涼蔬菜、優質小雜糧(豆類、蕎麥)、藥材、野生菌類、魔芋等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建議取消或調整財政包乾政策,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專案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為企業和農戶建立方便了解市場資訊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網路體系。

(四)加快農技體系建設步伐,使農技人員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中大顯才能,為農特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五)出臺政策要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兼顧邊遠貧困地區和立體性強的山區,以特為主,不要過分強調規模經濟,同時,制定政策要細,使幹實事的單位和人員用得上資金,幹得了實事。在特產品種、技術研究、基地建設、企業建立、農業經濟組織發展、品牌創新、產地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六)繼續扶持壯大一批農特產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加強農特產業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勵、吸納民間資本和外資,進一步加大對農特產業的投入。

(七)在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和動物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加快畜牧產業的發展,增加畜牧業對農特產業的貢獻率。

農業調研報告10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必須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牢牢抓住有利時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開發一批名、優、特、綠、新的高效農產品,為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

一、充分認識發展品牌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廣、影響力大的農業名牌產品,是搶佔農村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序,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粗放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必然要求。

第一、發展品牌農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改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形成優勢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發展品牌農業能充分體現農產品生產地區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開啟市場銷路,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發展品牌農業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建立品牌、樹立品牌有利於維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承認,從而進一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縣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是省會南昌市的東大門,面積1971平方公里,人口79萬,轄21個鄉鎮,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區位交通優越、資源生態一流、特色產業蓬勃的鮮明特點。境內有59。84萬畝山,91萬畝水,82。62萬畝耕地,號稱“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湖山壯美秀麗,氣候四季宜人,森林覆蓋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綠水、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尤其是面積達32萬畝的全國最大縣域內湖——軍山湖,更是××得天獨厚的資源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被譽為××的北部明珠和綠色聚寶盆。

我縣現有綠色食品a標誌一個:雨飛牌純天然飲用礦泉水;有機產品aa標誌十四個:永湖牌黑芝麻、軍山湖牌翹嘴、鯿魚、鯉魚、鯽魚、中華絨螯蟹、鱅魚、草魚、鱖魚、黃顙魚、銀魚、河蚌、清蝦、甲魚;十二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蒸穀米生產基地、江西省鄱湖實業有限公司藜蒿基地、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皖贛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軍山湖東港湖汊魚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青嵐湖水產養殖基地、××縣衙前菌菇基地、××縣南臺蔬菜基地、××縣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馬蘭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生豬基地、××縣新輝煌養殖場生豬基地、江西省國恩賓館生豬基地、××縣茅崗春風良種場基地;三個無公害產品認證:清水大閘蟹、黃顙魚、鱅魚:五個典型的“一品”村:溫圳鎮湖南朱家村養雞專業村、衙前鄉貫坑村菌菇種植專業村、泉嶺鄉倉頭村甲魚養殖專業村、前坊鎮茅崗焦家養豬專業村、三裡鄉愛國村網箱養鱔專業村;九個農副產品基地:生態畜牧小區、河蟹養殖基地、珍珠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黑芝麻生產基地、果業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藥材生產基地;三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中糧江西米業、糧食加工—××縣糧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縣食用菌開發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能力居亞洲之首,公司已獲得“省級龍頭企業”、“優秀農業龍頭企業”證書,並被iso9001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的“金地牌”蒸穀米遠銷國內外;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證書和“著名商標”、“江西名牌產品”等稱號;“香廬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證書;“賢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聞名遐邇、響譽中外的綠色食品。××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國家河蟹生產出口基地”、“特色農業國家綠色食品(黑芝麻)標準化生產基地”、“江西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南昌市都市型農業綠色環保生物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通過包裝和品牌宣傳,我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傳統特色的傳統農業品牌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效益逐步顯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創牌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農產品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

二是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級加工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傳統食品守舊有餘,創新不足,影響了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後,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即使是獲得註冊的品牌農產品,其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仍是常規生產、傳統做法。

四是對名牌產品廣告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五是農民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產品流通渠道單一。

三、發展品牌農業的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創牌體系。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縣裡要成立專門機構,認真制定××縣農業品牌發展規劃,督促有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各類經紀人和生產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工作落到實處。各類農村投資專案的安排、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都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並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專項經費,對獲得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適當獎勵。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應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註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應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加快引導步伐,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願、有償、依法、規範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鬆環境。發改委、農業、財政、稅務、工商、技術質量監督、環保、衛生防疫、金融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資訊服務。尤其在稅收、信貸、商標註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定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鬆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區域佈局。根據我縣農業經濟佈局,要優化調整區域產業佈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複佈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優化的馬上優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科學佈局來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發展特色農業名牌產品。發展農業特色名牌產品必須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區域優勢,培育特色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名牌產品。

3、要切實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加強糧食、水果、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專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專案資金捆綁起來使用,並予以重點支援。

(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牌產品宣傳塑造力度。

我縣著名的農產品種類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產形不成規模,市場形不成影響,其原因就是品牌不響,名氣不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三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註冊商標,到產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檔次和預期效果,不斷擴大××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引導,抓好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大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儘快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掌握技術,改變原有粗放管理和生產方式,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起一套規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技術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建立農產品檢測監督網路,使產品品種標準、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藥物殘留等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大力開發好綠色資源,建好綠色基地,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

(五)加快流通體系建設,開拓營銷市場。

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和網路,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營銷活動,搞活農產品流通,不斷擴大我縣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加強營銷管理,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和決策,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發展規劃;二是抓好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和規範農民經紀人隊伍;四是要加強農業資訊網路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品、技術、價格資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