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7.86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斷舍離》讀書筆記

《斷舍離》讀書筆記1

初聞《斷舍離》是在一個週末,我深陷在剛收拾好的房間被3歲多的女兒瞬間弄得“雞飛狗跳”的狼藉中,一邊彎腰收拾一邊“大呼小叫”。恰逢友人來家中作客,她說:“推薦你看《斷舍離》吧。”大家應該知道,滿眼狼藉的面前,除了一邊強顏歡笑的招待著,一邊被這個不諳世事的小傢伙的弄的牙根癢癢是多麼典型的一個“狂暴式”母親的狀態,根本無心去想什麼斷不斷舍離。

初識《斷舍離》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踱步到書店,恰巧《斷舍離》被擺放在一個“耀眼”的位置上,我毫不猶豫的抽下來,像捧著喜悅一般,伴著天空中高高懸掛的太陽,回了家。

初讀《斷舍離》是結束了“吼叫式”育娃的疲憊後,靜靜的拿著一杯水,站在了20幾樓的窗邊,看著稀稀落落的車輛,有的急、有的緩,抬頭瞟到了那輪靜靜的明月,忽而想到了那句“讀書山月下,月色流巖扉”的詩句來,才想起擱置一邊許久未翻閱一頁的《斷舍離》來,燈光幽暗,藉著一點月光,伏案品嚐起那份書香來。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本書闡述了我們和物品的關係,通過對自我的真正關注,來告訴我們:我們到底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從而將“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捨棄,重還我們一片整潔和清淨。好一個“斷”,好一個“舍”,好一個“離”!恍然頓悟,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清理又同步整理的過程嗎?我們每天都會被大大小小的事件、工作所包圍,如果不能從繁瑣重複的事件或者心情中抽絲剝繭,那麼我們將會做所有負能量的奴隸,此刻,請讓我分享一下“斷舍離”在我心中的定義吧。

斷——斷除暴躁,舍——舍掉抱怨,離——離開懶惰。

暴躁是一切壞心情和糟糕處境的根源,我想把它比喻成一隻魔鬼。它可能會被早上孩子灑翻在桌上的豆漿所召喚,也可能會被擁擠的汽車和別人的鳴笛所召喚,或許會被下雨天淋溼的褲腳所召喚,總之,事情或大或小,這隻魔鬼都可能成為不速之客。暴躁不僅僅不會使麻煩很快解決,反而會火上澆油,讓自己陷於一片混沌,讓周圍的人避之不及。也只有能降服自己脾氣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抱怨是一切負能量場的溯源,我想把它比喻成天空的烏雲。世界上任何一樁事、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完全的按照我們的心意去發生和塑造,包括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面對不如意的一切,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不停的吐槽、嘮叨、埋怨,而大多數人埋怨的都是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太多的經歷告訴過我們,抱怨不會給事情的解決帶來任何的方法,相反,這團烏雲反倒會因為我們的抱怨而愈來愈大、愈來愈沉,籠罩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就像我自己總會嘮叨孩子為什麼總是要弄亂收拾好的房間一樣,她並沒有因為我的嘮叨而停止破壞,反而塑造了一個抱怨的母親形象,當孩子逐漸長大,面對她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她也許就會效仿這種無濟於事的抱怨,而什麼都不去做。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抱怨,冷靜思考,讓抱怨這團陰雲被冷靜和矯枉過正的清風所吹散。

懶惰是失敗者所擁有的共同特質,我想把它比喻成寬闊路上的碎石。從小我們就把“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掛在嘴邊,但是否入心入腦值得驗證。舉個我自己發生的例子,如果我早上設定了5點的鬧鐘,在鬧鐘響起後即刻起床、洗漱,我反而能為家人準備早餐,然後同步完成洗碗、拖地、洗衣服甚至教孩子認字的一系列家務。而當5點鬧鐘響起後我自己告訴自己:再睡一會;然後再響起,再告訴自己:再一會。不久,N個一會過去了,我甚至連吃準備好的早飯都要慌慌張張的,然後什麼都不能做就催促、吆喝著孩子一起出門。看吧,懶惰帶給了我們自己什麼,它將根據程度帶給我們一團慌亂、一事無成和一敗塗地。

抬頭晃動晃動脖子,又瞟見那輪寧靜的月,一不留神,它爬到了那邊的天際,我關了燈,望了一眼窗外,那安靜的夜晚,我坐到了孩子的床邊,蓋好她踹開的背角……

從明天起,不,就從此刻,斷除暴躁、舍掉抱怨、離開懶惰,用一份平和而真誠的心、用勤奮而堅定的步伐走好人生的路。

《斷舍離》讀書筆記2

《斷舍離》告訴我們,我們要隨時隨地將環境、雜念、慾望、名利等清空,過簡單、樸實、輕鬆、現實的生活。享受從容、自由、舒適、快樂的人生。通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

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人更容易迷失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各種需求和慾望進行及時的整理。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去追求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不要為滿足自己無窮的慾望和貪婪的虛榮,去追逐那些本不屬於自己和無法達到的慾望。讓自己為此披上重重的枷鎖,使生活變得索然無味,毫無生機。我們的人生主角不是慾望,而是自己的執念,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讓學生知道和了解到夢想和希望要腳踏實地,做好人生的減法,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充沛的人生。

山下英子認為,留在身邊的必須是最少量、最適合、最好的東西。要放棄不捨心,剔除身邊不再合適的東西。一旦形成自動機制,你就會自覺開始清理身邊和內心的雜物,進而澄清自己的人生,體會前所未有的輕盈。“斷舍離”的終極含義就是要徹底以自己為主體,過去、未來都不重要,我們擁有的只有今天和現在。丟掉不捨和執著之後,你就會有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愉悅感,如沐浴春風,享受陽光普照。而且在進行“斷舍離”的過程中,也是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的機會。選擇越多,越難抉擇。在你做“斷舍離”的時候,最重要的東西會越來越清晰的浮現出來,你也會變得更加珍惜並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能活出更真實的自己。

《斷舍離》讀書筆記3

《斷舍離》讀完,整理完,心裡一種空曠、輕鬆、放鬆、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斷舍離並不是要我們過清貧、極簡的生活,而是留下需要,摒棄不需要的,我們才會更珍惜現在擁有的。

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是不一樣的,倆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一個是精神上的才重新思考,一個是物質上的重新認識。斷舍離的思想會幫你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從這個角度,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是不一樣的。

人的感情就是這麼複雜而又優柔寡斷的,只有承認這些,對我來講“斷舍離”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每當丟掉一件物品,那一刻的感覺好像突然要離開誰或忘記誰似的,心中有種默然的傷感,或許這就是一開始為什麼喜歡“存放、懷舊”的原因了吧,但自從真正做了每隔一段時間來一次大打掃除後,慢慢習慣了清理、刪除。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應該好好的“斷舍離”,然後把那些現在和未來不再具有價值的東西,徹底的贈予、丟棄,逐步放棄對某些物品的執念,放棄自以為的懷念。通過斷舍離,也會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愛上自己。就想我們的生活、工作一樣,你以為對誰好,誰就對你好,那是你一廂情願,一些人不值得尊重、不值得追隨或不值得用心帶的,該放棄就放棄,一定要對一個相互有心靈感應、思想一致、三觀一致的人一起生活、工作才更值得珍惜和尊敬。

《斷舍離》讀書筆記4

“如果想發現人際關係是不是有不對勁的地方,方法超乎尋常地簡單。在看到某個人來電顯示的一剎那,是興奮地接起電話,還是猶豫了一下才接呢?這個時候的反應都是條件反射性的,所以是最為真實的。”

“‘能用這麼便宜的價格買到這麼好的東西,我真是太走運了!’可是這種行為,同時也在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自己平時是多麼不走運。”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的狀態。”

“這個將來的‘有可能’,也許永遠不會來。”

“想要堅強地過完一生,不就應該多多經歷困難和挫折,咬緊牙根努力克服嗎?”

讀書感悟

斷:在消費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不要因為打折或促銷或便宜而買一堆自己不需要東西;

舍:珍惜我們與用過的物品之間這份緣即可,到了緣盡的時候就要果斷捨棄;不要影響我們與新物品的關係;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物品、更好的關係,不要做差不多小姐;

離:不要因為已經購買的東西降價而心生不滿,物品是給自己帶來愉悅的,而不是煩惱。以自己為中心,脫離對物品的依賴、對價格的敏感。

斷舍離永無止境,不要想著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也不要因為只要收拾好就會馬上被弄亂而拒絕收拾。

《斷舍離》讀書筆記5

本書核心觀點:

放棄過多的物質慾望,迴歸自己的內心本源。

作者強調:

我們必須要向我們的內在尋求力量,而不是遊走於在外的世界中苦苦尋覓。

三個概念:

1、不會收拾的女人和不收拾的男人

第一次讀這句話竟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會收拾的女人,表達的意思是,收拾家務是女人本分的工作,不會收拾就是能力的缺失(加入了不自信、自責的感情成分)。而不收拾的男人,是更客觀的對待,收拾家務這件事,把它當作了一個專案,不會在做之前考慮的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不收拾,只是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一件事而已。

家務事其實是一項需要綜合能力的工作,因為它需要一連串的選擇

越是不擅長收拾的人就越容易向高難度挑戰(因為迷之自信,而錯誤的估計了任務的難度)

2、重新審視可惜這個詞(有意識的去認識什麼是可惜,而不是僅憑自己的感覺去判斷)

3、從你與物品的關係能反應出你的人際關係與自我

有意識的觀察身邊的人與父母灌輸的觀念對自己的影響,並將自己不能接納的觀念斷舍離(能斷舍離的不僅是物品,還有思想)

真實的想法可能存在於物品裡,物品是自身的投影(通過物品看到真實的自我)

《斷舍離》收穫

1、物品增多麻煩一定增多

因為人的空間與精力是有限而寶貴的

2、不要被打折,名牌,贈品,所迷惑,比起物品的自身價值與附加價值,以自我為軸心的利用價值才是最重要的,與物品面對的面考慮自己是否需要接收他

3、善待自己比獎勵自己更好

獎勵是真正付出努力的人才配擁有的,若非如此,可能還會帶來罪惡感,並且也得不到真正的開心,就像忙碌中的放鬆帶來的體驗是開心的,舒適的,而每天無所事事的放鬆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愉快體驗,反而會感覺有負罪感開心不起來

所以說善待自己給自己創造一個簡單舒適的環境才是關鍵

4、緣不求即不生,內在沒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緣亦無從生起。

緣分並不是上天把自己想要的送到自己的面前,就是緣分,而是上天讓你遇到了你想要產生緣分的人。

5、在物品的出與入之間,出口的可惜並不重要,入口的可惜才是真正的可惜,入口的產品過剩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而出口的捨棄,只要物品在生產後在你的手裡發揮了自己的價值,然後捨棄就並不可惜

6、俯瞰力是一種站在高處,以更寬廣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整體的觀點來掌握事物的能力,與自己需要,自在,舒適的東西結緣,用一種有意識,自在的果感的態度度過人生的力量。

7、冥想,就是自己看另外一個自己的過程

8、分清楚儲蓄與囤積的本質區別

儲蓄:有計劃、有節制、有意識的。為預想到的將要發生的狀況作出應對準備。讓自己更加從容

囤積:是面對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狀況,產生的不安、焦慮、沒有節制和意識的購買,完全被自己本能的情緒所控制。

9、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用減法生活,不斷的否定自己,這有用嗎?

沒用,《自控力》已經告訴你了(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理想中的自己不符時,一味地自責是沒有用的)。不如用加法生活,一點點的累積判斷力,自信心,和能力,讓自己更清醒,那麼你的生命就會慢慢發光發熱

本書作者認真深入的思考了人與物品、人與生活空間的關係。提議讀者通過對自己生活空間的整理,進而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找到生活中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被各種外在的東西蒙蔽自己的眼睛與心智。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你能通過對自己生活空間的清理,來反思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對生活更加有掌控力。

《斷舍離》讀書筆記6

斷舍離中的“三分法”和“七、五、一”原則,在面對龐雜的物品時,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將物品分成三類,再分成三類,以此迴圈下去,在提高自己收拾動力的同時,也能順利地制定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收拾標準;

而在擺放物品時,除了要考慮“好進好出”的原則之外,還應該注意美觀,按照“七、五、一”所給出的標準,把生活過成藝術。

那麼除此之外,斷舍離還會教我們什麼神奇厲害的收拾法則,以幫助我們擺脫混亂呢?

斷舍離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總結出“一個動作原則”。

無論是取出物品還是收回物品,我們都希望能夠儘可能快地完成,可是如果需要完成開啟櫃門、取出盒子、開啟蓋子等一系列動作才能拿到要用的東西的話,人們難免會覺得麻煩,收拾的時候大概也會覺得麻煩,所以乾脆就隨手把東西亂放了。

而斷舍離追求的是一個動作就能完成,花心思去掉多餘的動作,我們就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壓力,惰性也就很難作用在我們身上了。

所以,儘量把物品的收取限制在一個動作就能完成的範圍內,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斷舍離的阻力。

為了讓斷舍離能順利地進行下去,自立、自由、自在的原則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裡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能“立起來”,也就是讓物品“自立”。

那些東西要捲起來,自在地放。內褲有捲起來不會散開的疊法,我們可以把它們捲起來放在抽屜裡。T恤、褲子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達到自在。

我們之前就有提到過,物品的整潔程度能夠影響一個家庭的運勢,而自立、自由、自在這些通過物品表現出來的形象,彷彿也能進入我們的內心。

擔心可能會不夠用,所以買了一大堆東西,因為捨不得放棄所以就把東西都囤在家裡,這些都是人的本性。斷舍離的出現就是為了遏制這種不知不覺、只靠本能和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第十篇:《斷舍離》從“擁有”這種觀念中解放出來

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後,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自己,不僅是自己,就連整個世界都變得可信了。

住所裡到處氾濫著不需要東西的時候,也就是潛意識被堵塞的時候,家裡到處散佈著小壓力,比如說開啟櫥櫃的門,有可能因為囤積的物品過多而拿不到東西。人會變得煩躁不安,礙事,這個詞字面上看起來很可怕,但是我們平常會經常用,最後還是”反正都打開了就不管他了”,“感覺到那個人有點怪怪的”,雖然有這種異樣感,最後就這樣通過思維把直覺敷衍了過去。

礙事,這種異樣感否定掉的思維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著在“直覺這根管道上的鐵鏽”,因為直接原本已經告訴我們,“應該消除掉”的存在了,所以只有除掉那個礙事的東西的時候,直覺才會像靈光乍現般回到我們身邊。

礙事的東西都在家裡,造成潛意識的堵塞,因而每拿掉一樣東西,潛意識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了,看不見的世界,你也可以把它叫做神的領域,或者叫他未知的偉大,或者叫它集體無意識,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接收它的支援。

我們可從擁有這種觀念中解放出來,重要的是要察覺自己心底深處真正的想法,通過對物品的拷問,竟然可以進入如此之深的心靈,這真是耐人尋味,物品當中蘊含的力量果然是不可小覷的。

如果再進一步做深入思考的話,就會想到,如果能夠通過斷舍離打破固有擁有這種概念,那我們將來也會越來越好,也可以稱作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所有物品歸根到底都是我們從神,從地球手裡借來的,比如買土地、買房子,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一種錯覺,因此歸根到底,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的擁住感謝與敬畏之情。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是為斷;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為離。--《斷舍離》

總結:

《斷舍離》就如同拿一把手術刀拯救自我,是心靈自我修行必讀經典。喚醒沉睡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斷舍離"成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詞彙,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僅對於收拾雜物,"斷舍離"漸漸成為了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

《斷舍離》不但是對物品,更是對自己的一場自我探尋,這本書還令我們不斷自問:自己真正迷茫的是什麼?對物品斷舍離了,那對自己的過去,是否也勇敢地斷舍離了?那些負面思想,“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人生模式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心靈環境,這些都可以斷舍離去探索。

通過實踐,你可以開啟全新的人生,清空雜念,享受簡單舒適的人生!

《斷舍離》讀書筆記7

20xx年是特別不一樣的一年,感覺這一年裡發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事,乃至整個全球都發生著難以預料的變化,不知不覺20xx年元旦就要到來了,在這辭舊迎新之際,選擇拜讀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此書是20xx年出版的,到20xx年已第39次印刷,為何這本書如此的受歡迎?令人不禁好奇,剛讀到了第一章,那種茅塞頓開的舒適感就鋪面而來。

什麼是斷舍離?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進入。舍,是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或者借用張德芬序裡面的金句,便於理解,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凌亂的物品和混沌的內心,一下子找到了整理的方向。

斷舍離和收納術的明顯不同的地方,前者以我為中心,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是把時間軸鎖定在現在,活在當下,不是聚焦於過去和未來。

如果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大前提是要保障健康與安全,雜亂的環境影響健康,也不利安全。所以只選真正必需,選東西的關鍵,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從通過“看得見的世界”的變動,讓“看不見的世界”一起發生變化,工作和生活當中,扔掉多餘的資訊,只選擇自己能付諸行動的資訊,讓頭腦解脫出來,思維更敏捷。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看不到的空間裡只放7成物品,看的到的空間只放5成,展示的空間只放1成。讓拿去物品的時候精簡到只遵守一個動作原則,如拿咖啡杯:開櫥櫃-拿咖啡杯-關櫥櫃,如取扭力扳手,開盒蓋-拿扭力扳手-關盒蓋。

作者通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因為個人有點喜鵲屬性,不太喜歡扔東西,於是家裡的東西逐年增多,而《斷舍離》是讓自己從加法轉向減法,學習通過不斷地拷問自己的“斷”與“舍”,挑選出與當下的自己最相稱的物品,精挑細選,家裡的物品能盡其所用,數量自然減少了,空間也漸漸變大了,東西少的話,就不需要整理啊收納什麼的了。

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強調活在當下,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捨棄廢舊物品,釋放心靈,與過去的自己告別,它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麼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讀書筆記8

有一個池塘,出入口各有一個閥門,入口那裡不斷進東西,而出口被鎖住了。

於是,池塘中的雜物越來越多,水渾濁不堪。

裡面的鯰魚一動,池子裡就烏煙瘴氣,沒有一點清水。

所以鯰魚終日不動,這樣淤泥沉澱了下來,池子中也總有表面一層清水,但它的呼吸愈發沉重...

如果我問,想讓鯰魚變成自在的游魚,怎麼辦?

聰明的你,一定會回答:

把池子中的淤泥除去啊!

讓進的汙物少一些;同時把出口的閥門開啟,讓汙物流走啊,這才是最本質的好嗎?

對,對,對!說的都對!

其實,那條呼吸略顯沉重的鯰魚就是我們,全是淤泥的池塘就是我們積滿雜物的屋子...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斷,斷掉進入池塘的汙物。捨棄貪圖小便宜,打折等商家靜心編造的消費藉口,買東西時三思而行,拒絕沒有用的東西進入我們的居所,只添置必要的東西;

我們要做的就是舍,舍掉池塘內的汙物。不要老想著“以後會用到”,“不捨得”,時時甄選,縮小“喜愛圈”,把沒有用的東西果斷的丟棄掉。

心情愉悅就是“離”的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瞭解自己,保持自己的環境、身體和頭腦,都在清淨、簡單的環境狀態中,我們才有足夠輕盈,可以跳出來的力量。。

如此一來,便神清氣爽。身邊被需要、舒服、合適的東西所包圍,把生活的主動權拿回來。

斷: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

舍: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離:物品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沒錯,斷舍離的精髓就是【接納自己,與需要、舒服、合適的物品做朋友,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而非成為被生活駕馭的奴隸。】

它的出發點是【物品反映自我形象,判斷物品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不斷覺察自己,肯定自己。】

1、那麼什麼是需要、舒服、合適的東西呢?

就是“現在我所需要的東西”——從時間軸、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的角度來看。

在這裡,我是主角。問“我要用它嗎”?而非“這東西有用嗎?”主語始終是自己。

不斷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不斷甄選、捨棄,發現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斷了解自己。

同時,立足點是現在,而時間是由無數個現在組成,所以斷舍離是一個動態不斷變化的過程。確保每時每刻身邊的東西都是我所喜歡的必要的東西;

時時刻刻心情愉悅。

2、斷舍離的實踐

(1)只集中於一點,把它搞完美。及時收穫肯定和反饋,以此來提高斷舍離的動機。

(2)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3)從空間裡限制物品數量。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放滿7成;看得見的空間放滿5成;給別人看的收藏空間放1成。

(4)隨著時間不斷更迭,保持身邊只有最喜歡的最合適的東西,和物品做朋友。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輕易取出(只需要一個動作);自立、自由、自在的原則。

3、從斷舍離中得到了什麼?

物品是東西和感情的混合,判斷自己是否喜愛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判斷自己的喜惡,瞭解自己的一個過程。長此以往,可以提升對生活的敏感性,發現最真實的自己。所篩選出的物品可以反映自己的形象,清理物品就是清理自身。被喜愛的,需要的,舒適的物品包圍,會產生一種信賴感,別人看到的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從看的見的世界不斷與看不見的世界建立起連線。愛的物品就是連線意識與潛意識的途徑。

斷舍離的機制: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物品。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做到這樣,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斷舍離》讀書筆記9

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特別好,言簡意賅,但是一針見血,三個字道出了全書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關於整理的技巧,其實書裡並沒有過多的介紹。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太一樣,但是收納整理的原則都是一樣的。

1.冷靜理智地購入,分清楚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2.對於一些覺得可能以後會用到的東西,回顧一下以往的使用頻率,以及以後可能會用上的機率。這個可能的使用價值是否值得佔用時間和地方去收藏。簡單來說,考慮儲存及整理成本。

3.按照最貼近自己生活方式,最舒適的方式劃分區域及擺放物品,注意使用後馬上歸位。

收納整理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對自己人生進行復盤的過程。每一件物品背後都曾經有過一個決策,當初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考慮到哪些因素,最終做出了什麼樣的決策。這些決策後來影響如何,可以一一核驗。

這是一個反思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思考,以往哪些決策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我們以為是正確結果是錯誤的。正確的決策思維會得以驗證和鞏固,而錯誤的決策過程則得以反思和修正……

霍金說:“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曾經以為,收納整理是最尋常不過的小事了,沒想到還真有人當回事,還為此出書了。再次說明,每件事情只要能做到極致都不簡單。

斷舍離,斷的是物品,但其實,是在脫離執念。美麗智慧的女演員陳數作序,有點意外驚喜。借用她的話:學習欣賞物品而不去佔有,學習與他人分享而不獨享,學習探尋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懼旁人異樣的眼光…

《斷舍離》讀書筆記10

所謂的斷舍離也可以比喻成新陳代謝,身體需要新陳代謝,物品需要新陳代謝,精神更需要新陳代謝,而我們很多時候,被物慾、執念所羈絆,在內心深處總是給自己找各種不想改變的藉口和託詞,無論家裡物品還是精神,都把自己搞的像只貔貅一樣,只進不出。人的身體、家裡物品和精神都需要定時做些減法,清理掉負擔、毒素、壞情緒,從必要——適用——愉快三個緯度考量,逐漸改變生活習慣,放鬆腳步,舒適前行。

我覺得在一個家庭裡,對於斷舍離式的對物品的丟棄和整理,也不用過分執念斷舍離,畢竟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意識能否達到同樣高度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先從自己的物品自己做主為原則,畢竟我們的家庭是個多維度的空間,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也要尊重,過分的對所有人的物品搞斷舍離,也是一份執念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斷舍離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我們坦然接受自身的、珍愛之人以及真愛物品的離開而進行的訓練

《斷舍離》讀書筆記11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並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說,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也是在時時更新著。所謂時時更新,就是說我們要不斷進行更換。如此一來,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把東西搬回家之前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打個比方說,作為回禮,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裡,放在櫥櫃的最裡面。假設對方送你的是一套麥森②的杯子,而你當下在用的,只是買甜甜圈時的贈品——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它啊”,你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認為“自己配不上麥森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就像這樣,先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物品與自己的關係上,之後就能看到通過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來,還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他都能用那樣的東西,穿那樣的衣服,那隨便拿個東西當禮物送他就行了。”如此反覆下去,那麼身邊就會只留下適量的物品。所謂適量,它的程度會因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難一概而論,總而言之就是會讓你有“自己能夠掌控”這種感覺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確保它們能夠物盡其用。在斷舍離裡,到了這一階段,你的家才終於從“倉庫”變為聲“住所”。在這以前,你的家到處都充斥著用不著的破爛兒,就算你把它們收拾得再整齊,也沒有任何意義。實施收納術應該從這個階段之後開始。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我們就這樣生活在這個“不斷湧進來,但卻只進不出的水池”裡。這樣下去的話,水池裡恐怕已經渾濁不堪、滿是淤泥了吧。我們就像鯰魚一樣,活在這個全是淤泥的環境裡動彈不得。要是環境適宜的話,我們原本是能像居住於清水當中的香魚一般來去自如的,可現如今卻因為四處堆滿了淤泥而無力遊動。也就是說,家裡堆滿了物品,把本來悠閒的空間全堵死了,我們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動。可為什麼我們察覺不到這些呢?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只要靜止不動,淤泥就會一點一點地向下沉澱。這樣一來,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層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單純只關注最上面一層水的話,那我們自然察覺不到自己已經陷進淤泥裡了。不過,雖說察覺不到,可我們卻總會覺得莫名的疲憊,沒有精神,原因非常簡單——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積越多,死死困住了我們,讓我們無力動彈。

淤泥越來越多,有的人可能就會深陷在淤泥裡草草度過一生。由於工作原因,我有時會參與一些整理遺物的工作,常常會看到令逝者家屬吃驚不已的現象。想著過時的奶奶沒準會留下什麼好東西,可結果開啟壁櫥,看見的全都是包裝紙、紙箱子之類的東西,或者淨是一些收禮得來的尚未開封、滿是灰塵的床單,總之就是一些沒用的東西,想要的卻一點都沒有。

如果非要問為什麼人在這種環境下就會靜靜地不動彈,恐怕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如果亂翻騰的話,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層水面也會變得渾濁不堪。靜止不動的話,水就不會渾濁,這樣的話還能有點喘息的空間。不過,要是下定決心實施斷舍離,就必須得把池塘翻個天翻地覆,也就是得把放在衣櫃裡、壁櫥裡的東西全都拽出來,這顯然會是個大工程。要開始斷舍離,就得把立體的、探得高高的東西變成平面,鋪滿整個屋子,正所謂“五倍的物品,三倍的灰塵”的狀態。如果家人碰巧在這個時候回來了,一定會驚呼:“你幹嗎呢!你這是要折騰亂了還是要收拾啊!”這可真是讓人火大,而你自己也會覺得是在白費勁。這種事反反覆覆,結果那些淤泥——家裡的破爛兒——就沒辦法一掃而空了。這不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態嗎?破爛兒還可以分三類 讓我們把“乾巴巴的火腿”——破爛兒再稍微細分一下吧。

不用的東西

漫不經心地儲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甚至是已經忘了它的存在的.東西。是因為一想到扔掉就心懷不安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扔掉的東西。

還在用的東西

好歹還算是在用,可其實並不喜歡,所以就隨便用著。我們會亂七八糟地亂放,毫不珍惜地隨意亂用這些東西。

充滿回憶的東西

因為充滿了懷念與回憶,所以總也丟不掉,是擁有強大能量的東西。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它們就好比是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就算你真的覺得必須把它們扔掉不可,可結果卻一直都沒能付諸行動,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你甚至會忘掉它們的存在。在斷舍離中,基本上沒有“客用”這種觀點。斷舍離認為,如果家裡能成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間,那是再好不過了。去高階飯店吃飯,如果盤子缺個口,你一定會不高興吧?可是,在家裡的時候,說不定你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我今天能把多少時間花在斷舍離上呢?是半天、1小時,還是15分鐘呢?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這樣的話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願意付出努力。換句話說,要選擇的這個場所,即便只是一個抽屜也是可以的,甚至說得更誇張一點,即使只是一個塞滿了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在斷舍離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下來的就是碗櫃、餐具架之類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了。這些空間從美觀上來說,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也就是說要最低限度地放東西。比如我們去美術館看畫展,那些醒目地印在畫展宣傳單上的極具代表性的名畫多半都是單獨掛在一面很寬的牆上我們追求的是靠一個動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動作,充其量只有開啟櫃門、取出物品這兩個動作總而言之,要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裡的東西不管任何時候都能“立起來”,也就是讓物品能“自立”。我們家訂了規矩,廚房的毛巾要豎著放在四方形的淺托盤裡,最多隻能放十條,這樣,對放進去的毛巾數量可以進行總量限制,而且因為是豎著放的,不用從下面抽取,所以也不會弄亂,不會塌下來。如果是收在抽屜的東西,很可能會搞不清楚抽屜底下到底放了什麼,而且要從抽屜深層拿東西出來也很花時間。

《斷舍離》讀書筆記12

留下當下的自己需要用的東西。過去的東西留在記憶就好了,沒必要把東西留著擾亂自己。像過去別人送的書,還有完全不會去看了,參加活動的衣服周邊也不會用了。

選擇物品的要求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主語是我。這麼一想家裡舊的衣服鞋子雖然能用,但自己不會再用了,就沒有留下的意義了。還有過期的脣膏感冒藥什麼的,都要狠心扔掉,自己才不會亂買。

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才叫收拾。減少物品再收納,我們儲備的東西超出必需量

需要不需要提升到舒服不舒服:別人送的東西,帶情感的東西(票根什麼的)留著只會增加心理負擔,扔的時候帶著心情。大聲說“對不起”或者“謝謝”

七五一成收納,限制物品數量。雜物7,看得見的地方五,顯眼的裝飾1,提高房間品味。只需一個動作原則,規劃物品的擺放。自立自由自在。不要物品散放。每次主義,不要囤積有保質期的貨品。

斷舍離,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最終徹底擺脫“沒法首收拾的自己”。利用物品提升自己。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不要捨不得。要有品味。用當下的貨品,不要囤貨,首要不要考慮錢,考慮當下。必要的東西出現在必要的時候,只有必要的數量。看的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影響看不到的世界和更加看不見的世界。

現象世界領悟的世界神的世界。斷舍離最終狀態,心懷勇氣和覺悟的樂天派。從擁有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物品能否帶來愉悅的心情也算是價值。價值不僅僅是金錢。

《斷舍離》讀書筆記13

一句話描述:通過斷、舍、離做好物品的整理,讓生活更有品質。

重點內容:

斷: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不必要的東西。舍:捨棄掉沒有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舍=離。

如何判斷扔掉哪些東西?看看之前一年有沒有用過,想想之後一年會不會用到,要是沒有,就扔掉。改變對物品的看法,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力量,對於一些我們無法最大限度利用的物品,我們應該把它放到最合適的位置,比如送給需要的人。不做斷舍離的後果:1.沒有收拾的屋子會釋放廢氣。滿屋子都是破爛,會釋放影響心情的廢氣。2.環境中會產生灰塵。3.影響運氣。雜物堵塞了運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做斷舍離的好處:

1.時間充裕了。東西更少了。家務簡單了。

2.提升內在能量。好的空間離,人會感覺更平靜、愉快、自在。

3.提升自己的品味。會更加嚴格的篩選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本書的內容比較簡單,也容易懂,不過卻不容易做到,我感覺基本思路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來,物品也是一樣。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可能只有20%,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地方,人生才能更有效率。

《斷舍離》讀書筆記14

物品因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裡的東西,都必須是“現在需要用的”;生活要留出餘裕,人才能徹底釋放自己的內部力量,才能神清氣爽,輕鬆自在。——山下英子

1、斷舍離的兩個思考軸

2、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逃避現實型【真麻煩】:太忙碌,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沒辦法收拾屋子。多數對家庭有所不滿,加上家裡亂七八糟,更不願待家裡。慢慢地,在惡性迴圈裡越陷越深。

執著過去型【真可惜】: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統統當做命根子似的保管起來。他們多半隱含著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從不想面對現實這一層意義上來看,與逃避現實型也有想通之處。

擔憂未來型【也許有天會用到】: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過分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在三種類型當中,這一類的人最多。

4、“量“的法則——七五一法則

七成滿:看不見的空間【衣櫃、壁櫥、抽屜、帶拉門的書櫃、鞋櫃、冰箱】

五成滿:看得見的空間【碗櫃、餐具架、化妝臺、辦公桌、開放式書櫃】

只放一成:裝飾性空間【牆面、餐桌、家中空曠的角落】

5、收納的法則——自立法則、一個動作法則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要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裡的物品不管什麼時候都能站立;排列得容易挑選;捲起來以方便隨性所欲地取用。

只需一個動作法則:拿去東西時的動作必須控制在兩個動作以內,比如開啟門、拿出來。儘量一個動作就能完成,人才不會覺得麻煩,比如物品有獨立包裝的話,就把外面的包裝扔掉。

6、斷舍離的層次昇華——俯瞰力

通過實踐斷舍離,從以物品為軸心的短視點,轉變成以“我”為軸心來正確掌握空間(整體性),並進一步發展成為更深刻的洞察、更高遠的觀點以及更廣闊的視野,這就是俯瞰力。

掌握俯瞰力,我們就能有意識地、自在地、果敢地生活!

《斷舍離》讀書筆記15

《斷舍離》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如何管理生活中的物品,來提升人生境界。“斷舍離”傳導給我們如何進行生活中的斷舍離,通過斷舍離來捨棄生活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物品,來提升生活的質量。通過對生活中物品的整理,同時也整理出了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的內心得到了整理,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境界。

斷,指的是買東西的時候三思而後行,只添置自己需要的物品,斷掉雜七雜八的慾望。比如,不要看到超市打折就胡亂的進行購買。

舍,指的是捨棄掉家裡沒用的物品。縮小自己的喜好範圍。

離。指的是脫離執念,心情愉悅,瞭解自己,也愛自己。

無法斷的原因:遇到超市有購物折扣,網購時遇到滿多少包郵的情況下。

無法舍的三種人:

第一,逃避現實型,他們不願意去收拾房間;

第二,執著過去型,他們非常念舊,不願意放棄他們現有的東西;

第三擔憂未來型,他們總認為他們現在有的東西在未來肯定會大有用途,使得他們不願意捨棄。

如何實踐?實現斷舍離的唯一方法就是,鎖定時間,聚焦目標,自己選擇一個時間段,對屋子進行打掃。

對屋子的整理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扔東西,將沒用的東西扔掉;

第二,將物品進行分類。

七五一總量限制原則:

七,指的是總量空間能放七成。

五,能看見的空間只能放五成。

一,給別人看的裝飾空間只能放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