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4篇)

才智咖 人氣:2.6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斷舍離》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4篇)

《斷舍離》讀書筆記1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在生活重擔的壓迫下,我們的靈魂逐漸發生扭曲、變形,變得不堪重負。於是,本應寧靜舒適的生活負擔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實,我們真正需要負擔的,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繁重不堪,我們的心靈所渴求的,不過是一種“斷舍離”式生活。

斷下一種不必要的憂思,捨棄那份繁華,離開那光怪陸離的喧囂。

於是,便有了馬寅初那份“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的閒適恬淡;便有了梭羅靜心凝思,聆聽瓦爾登湖畔野鴨游水的雲淡風清;便有了賈躍亭那份不畏失敗的顛覆性創新;便有了泰戈爾筆下雅緻的一句“思想掠過我的心上,猶如一群野鴨掠過天空,我聽到了鼓翼之音。”

靜下心來,他們放下了多餘的紛繁之事,因而品到了生活的一口香茗。

隱者幽幽,如菊之隱逸。陶潛悟到了心靈所需不過一方寧靜,生活真諦不過捨棄二字,於是,他悟出自然,歸隱田園,歌晨曦之朝霧,醉晚霞之甘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捨棄對名利金帛的執著,終於成就隱者的高潔純淨,超然物外,得心靈之輕盈,生活之灑脫。

站在諾貝爾獎的文壇之巔,這個巨人卻彎下了腰。莫言以一顆平常心看淡成功,斷棄世人的誘惑,謙遜地面對媒體,守住了心靈之寧靜,隔絕了門外之繁華。

留得浮生醉,不怕紅塵囂。

看得清該捨棄的,才取得到真正所需的。季羨林先生捨棄名利,卻發揚了國學之精魂,終成一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梅貽琦任教清華大學,固守清貧,不圖功利,終身為教育事業而奮鬥,其清高傲骨猶存;彌爾頓曾迷失於生活的苦痛與艱辛,卻終於在烈焰的淬鍊中了悟人生,不再躑躅,捨棄那些沉重的負累,在《失樂園》的終章,獲得新生。

誠如猶太大衛戒指上所刻的一句銘文:一切終將會過去。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學會放下,果敢捨棄那些阻礙我們心靈輕盈上路的東西呢?別為迷霧矇蔽了雙眼,用心揣度,你會體悟到生活之美。

立在清透的窗前,於那明媚溫暖的晨光下品一杯香茗,為生活留下淡淡馨芳。

《斷舍離》讀書筆記2

父親曾說過,他曾年少輕狂時沉溺於武俠,還說畢生心願就是做個懲惡揚善的大俠,可惜生錯年代,若早生個五百年,什麼郭侃劉過(金庸先生筆下郭靖楊過的原型)都及不上他。

父親從小給我講這些故事,我記憶尤為深刻的還是《神鵰俠侶》那最經典的橋段,楊過與小龍女十六年的約定,小龍女離開楊過是怕自己的拖累,楊過身受劇毒卻不願服用救命的斷情丹,小龍女太愛他才捨棄他一個人跳崖。她斷了聯絡,捨棄了幸福,離開了楊過。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父親讀出書中那句話,父親還說他們“活”在江湖,必要承受那恩怨情仇,而最後冤冤相報何時了,不過一念之間放下所有的仇恨,哪抵得過時間二字。

現在後來我也讀過類似的文字:恩怨兩個字一念放下,腥風和血雨終究會被沖刷,江湖流傳得太真,刻骨銘心的太假,任憑大浪淘沙,空餘下年華。

我還記得我問過父親:即便這樣你還是想去的地方嗎?他說這大概是你們這年紀的孩子口中的嚮往吧。更何況江湖在哪裡,誰又知道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這詞最早出現的地方。直到後來同父親一樣讀的那些書後,我才想清,所謂江湖,那便是朝野之外所有的地方,凡是進入了這江湖,經歷了點腥風血雨,即便最後退隱,落了個男耕女織,也擺脫不了這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我寧可我們不曾相濡以沫,我但願我們從來就相忘於江湖。

父親說,除卻武俠小說中的人,杜心武先生稱的上是真正的大俠,他捨棄仕途、政治機會,協助孫中山先生完成革命大業,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在中華民族危難的抗戰時期的彰顯無遺。父親說他這樣的人還有不少,為了國家斷了與家的聯絡,捨棄了妻子和孩子,一生站在抗戰前線,離開家,離開家鄉,甚至離開祖國做一個俘虜被關在過國外,卻寧死不屈。他們都是英雄都是大俠!

“正與邪難逃,同歸塵土,不過是無江湖也無俠。”父親又何嘗不是那樣的人呢?為了家庭,為了母親和我,同樣捨棄了自己的夢想,即使他在我少時總摸著我的頭對我說:傻孩子,哪兒來的江湖呢。

我知道父親一直有這個江湖夢,為了做所謂的大俠,年少輟學參軍,最終卻為了回家,離開了他最難忘的軍隊和戰友。我知道,也總時刻掛念著那裡,出差正好到軍隊那個地方,就一定會去看看,即使已過去了那麼多年,即使早已物是人非世事變遷。

他斷了做一個大俠的夢,捨棄了過去,離開了軍隊,只為了,我們這個家。那是他最重要的歸屬。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斷舍離》讀書筆記3

一早起來,就聽到客廳裡母親在因為某件物品的去留抱怨父親。母親認為有些東西是還可以用的,卻已經被父親扔掉了,心裡覺得有些可惜。事實上,那些物品已經閒置了很久,再被用到的機率確實非常低。

這時,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最近比較流行的網路用語:斷舍離!“斷舍離”的意思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之後才能過簡單清爽的生活。

“斷舍離”出自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圖書《斷舍離》。山下英子舉例說,她曾下定決心學英語,訂了一年的英語教材,但一直沒學推積在家裡,每次看到那些教材,都倍感壓力,後來乾脆收了起來。過了很久再次看到,她毫不猶豫地把所有教材處理了,心裡只覺得痛快極了。

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選擇。對於一些擱置了很久的東西,總捨不得丟棄,留著卻又發覺多餘,這種感覺真的很不好。就像是有一雙非常喜歡的新鞋子,買的時候只注重外表的漂亮,沒想到穿在腳上時間久了會磨腳,因此不可能再穿了,但是扔掉又覺得可惜。所以,每每開啟鞋櫃都會抱怨幾句自己當初衝動的消費,順勢自責一下沒穿兩次的新鞋子就這樣浪費了,進而導致心情也鬱悶上一陣兒。這個時候,倒不如干脆一點,直接丟掉。也許丟掉的那一刻心有不捨,但是過後就不需要再為偶爾一次的錯誤消費,無窮無盡地自責,這樣一想,心情卻是舒暢的。

但是想到母親勤儉節約了大半輩子,現在讓她學會“斷舍離”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過將家中堆積的那些無用之物若都能忍心丟棄,我想家裡定能整潔的多。

只是,這還需要母親自己說服自己,慢慢的學會舍與得。

《斷舍離》讀書筆記4

曾經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們聽說過斷舍離這個概念和詞彙。我知道在這個網際網路發展非常迅速的時間裡,有很多人出過斷舍離相關的書,他教你怎樣斷舍離,教你怎樣收拾和歸納。

以前我很喜歡這個概念,也很喜歡把亂七八糟的東西扔掉的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包袱和負擔全部都給扔掉了。人生和生活從此也就變得一片輕鬆。可是後來我發現很多人覺得在這個旅途當中很多東西都有意義,就比如說斷舍離的真正含義,它並不是真正的把所有沒用的東西都要扔掉,他是進行一個簡單的歸納和整理。

其實他所節省的是空間的問題。

以前我們總是覺得那些東西即便是沒有用,也可能在將來的時候會有作用,但是我們卻並沒有想到珍惜和把握好當下才是眼下最緊要的話題。

我們總是覺得在人生這漫長的路上,我們總要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無論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是在自己懸崖勒馬之前,總要有一定的東西作為保障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漸漸的我看了很多的收入,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我知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著相似的體驗,可是慢慢的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也許那些不好的情緒就要給克服掉,也許那些不好的東西就要給扔掉。

這本身並不是什麼負擔。

漫長的人生旅途當中,你所需要節省的是自己的人生和歲月,不要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佔用你的時間,因為它並不會讓你學習到很多。

其實斷舍離這個概念也可以很好的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能夠讓你的人生增光添彩,變得更有秩序也不會凌亂。

《斷舍離》讀書筆記5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斷舍離’是一種生命的禪”。在一次談及整理生活時,日本人山下英子如是說。

誠然,人的一生就彷彿揹負著沉重的行囊跋涉,從某個層面上說,整理生活中的包袱與整理人生中的包袱是相同的,要想行得遠看得多,就必須精簡包袱,將“斷舍離”貫徹到底。

“斷舍離”的重點,就是明白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渴望。瓦爾登湖畔的梭羅就深諳這一道理。梭羅在短暫的一生中試圖鼓勵人們簡化生活,不為繁紛複雜的世象所迷惑。他毅然捨棄了光鮮體面的工作,只攜一把斧頭來到瓦爾登湖畔。瓦爾登湖寧靜安然,梭羅在那裡自耕自種,自飲自食,過著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沒有世俗的喧囂,沒有外物的紛擾,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正是因為梭羅認準了這份渴望,毅然捨棄了多餘的事物,才收穫了這一方清澄。

“斷舍離”能為人帶來安寧,同時,它也是排除干擾,潛心專研必不可缺的法寶。正如英國作家毛姆所言:“日光不經透鏡曲折,集於焦點,絕不能使物體燃燒”。將心思分散於他物,就無法達到至臻至善的境界。錢鍾書一生專注學問,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的高額聘請,他不為所動;對於讀者的採訪求見,他果斷拒絕,他彷彿是名與利的絕緣體,樹立起了中國學術界的標杆。試想,倘若他隨大流去追名逐利,又如何有那麼多著作問世?

只是,道理雖然簡單,行動起來卻十分困難。明明是負重易疲憊,放下一身輕,可又有多少人仍然拖著沉重的行囊在世艱難行走?或許是因為慾壑難填,或許是因為杞人憂天,或許是因為留戀過去……但不管是何種原因,“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應當明白,歷史長河中,我們僅僅是滄海一粟,一切瑣碎的、多餘的、迷人的事物,終究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消逝,我們又何苦讓它們再加重我們負擔呢?

願人人皆曉“斷舍離”之理,收穫輕盈人生。

《斷舍離》讀書筆記6

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夾在我們對物品的執著中。慾望的無限擴大,使得我們日漸難以招架。或許有時候,“斷、舍、離”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各種潮流接踵而至,我們總是斷不了,舍不掉,離不開。對物質的執念一步步吞噬著我們現代人的思想。人的慾望似乎是個無底洞,當思考到,我到底需不需要這個東西?手卻快速按下“立即購買”。而自己卻也是接受這種行為,這樣真是自己想要的?

或許學生中多有這種例子:當看到某某同學有某某物品時,心中有種衝動:這東西好看,我要把它買下來。但從身邊的同學那“學”來的物品,對己實則沒有多少用處。人云亦云的想法,將會淪為崇尚物品,追求物品的“物奴”。

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時候,忘記自己想要什麼,或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會更加輕鬆。

這麼多的物品堆在家中,甚至堆在心中,有想過這樣舒服嗎?如此突兀又紛雜。或許21世紀的人們已不再崇尚物品的實用性,換句話說,是不懂得選擇。這種瘋狂到近乎病態的`物慾,可能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缺。是安全感?還是虛榮心?

有一個朋友,他在對物品上有著近乎發狂的執念。看到好看的,就二話不說,掏錢!我是最煩去他家,因為他家已被他帶來的一個又一個“新寵”給填滿,原本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加逼仄。他家彷彿就是一個小型雜貨鋪。無數灰塵堆積在各個角落,沒用的東西上面都蒙了一層灰。想想看,這些東西真正帶來滿足感了嗎?實際並沒有。

當他再搬家時,他不知怎麼的,捨棄了他原先所有的物品,重新開始。他現在的家,寬敞明亮。也許,他不再被這些物品所束縛,輕裝上陣,心也明亮了吧,他人也比以前陽光多了。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無論是“收納”物品還是“整理”人生,除了反覆在一堆無用的物品中找尋自我。學會斷舍離的生活,似乎更加輕鬆。慢慢發現屬於自己的最好狀態,丟掉不需要的,學會選擇與決定,生活的魅力也不會被那無用物上的積灰所覆蓋。學會放下,放下物慾,給自己的心靈一片安寧。

《斷舍離》讀書筆記7

哈佛商學院在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在凌亂骯髒中。結論是: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罪是不快樂!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通過整理家中的物品,該扔的東西就扔,不用的東西讓它離開,讓心理空間自由,人生由此變得開心!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謂斷舍離,便是主角與物品的相處方式。

斷=物品要用才有價值,是為“斷”,斷絕想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物品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離=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為“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除了物品之外,每個人都可能還會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一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緒、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關係、左顧右盼反覆為難的選擇,也會在經常纏繞著我們,煩著我們,讓我們不快樂。

判斷一件物品或者一段情感該不該斷舍離的標準就是,它是否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這裡,可以用一個座標來理解。

在關係軸裡,分清“我要用”和“可以用”。比如家裡的廚房有一雙一次性筷子,顯然它是可以用的,但是我現在並不需要,就該果斷地“舍”。既然最終都要舍,那麼下次去外邊吃飯時,就不要再多拿一次性筷子了,讓它出現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此為“斷”。

在時間軸裡,分清“當下用”和“留著用”。為了活得快樂,每一個人都要去適時地活在當下,那些以後未來可能用得著的,可以收納在一個整理箱內,騰出空間。在眼前出現的,只需要是當下用的。是為“離”。

活在這場人生風雨中,一切過往都是心路歷程,那些曾經的不斷、不捨、不離,都會在生命成長中變成一堆一堆垃圾。不僅無法騰出新的空間來盛載新的正能量和積極的生活理念,而且,原有的各個通道和迴路種種淤堵和不通。身體和情緒的能量不暢通,無法新陳代謝,舊的出不去,新的進不來,身體怎麼好得了?情緒怎麼好得了?

斷舍離是一種自在的境界。人與物品的關係,其實是隱喻人與生活的關係。斷舍離可以清心自在、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快樂的生活,享自由舒暢的人生。由此,整個精神面貌、心靈成長,從上到下煥然一新。

心若不動,煩惱枉然,心更像是一面鏡子,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浮雲來往不著痕跡。沒有人可以生活在別處,所以,斷糾纏,舍固執,離煩惱,活好生命的此時、此地、此刻。

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緣起,不糾纏、不對立、不悲觀。用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沉浮,活出生命的自在力、決斷力、愛和喜悅。

1、心理匱乏感

喜歡囤積的人,往往早年生活在一個匱乏的心理環境中。說心理環境,是因為他們的物質生活未必匱乏,但成長過程中被養育者注入了很多關於匱乏的信念,這些信念根深蒂固。因而,總是擔心和恐懼,好像不安全隨時會到來一樣。很多人囤積關係,美其名曰“人脈”、“社會關係”。然而,大多數時候,只是存了一個電話號碼、加了一個微訊號,就像某些囤積起來的物品一樣,是沒有效率的,很可能以後都不會有彼此深入連線的機會。但還是捨不得丟棄,總是會想著,萬一什麼時候用得著。

2、“不配得”情結

囤積就意味著,我認為我需要這樣的物品,所以我購買了它,可是我又永遠不能真正的擁有它們。我只配使用那些不時興落滿灰塵的物品。因為內心認定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會不斷的創造情境來完成“不配得”的自我實現。人際關係的囤積也是如此。當人們認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沒有價值的時候,就會更願意在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際交往中付出。這樣,他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我在這些沒有生命力的關係裡,還是有價值的:“看吧,這還是被需要的!”

3、與情感的連線

有些人囤積過去使用過的物品,尤其是某人使用過的物品,這使得家裡空間越發的狹小。他們就是無法把與過去有關的東西丟掉,這意味著,他們在這些物品上寄託了很強的情感。因而,丟掉物品就彷彿是丟掉了過往的歲月,人生的記憶。有些人跟國小同學已經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完全無話可說,可是還是沒有辦法退出群聊,時不時還打聲招招呼。類似的事情,還可能發生在大家族裡,長大後幾乎沒有可以談得來的親戚,平時親戚間也沒什麼來往。可是在街上碰見了,還非得表現出充滿熱情,甚至熱情到非要吃飯留宿,才能證明自己的純真樸實。

4、內在的不清晰

對物品的囤積如此,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確定當下對自己來說什麼最重要,也不瞭解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既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朋友是什麼型別的,更不明確與自己內心相契合的人群在哪裡;既無法判斷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是對自己有益的,也無法判斷什麼樣的社交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結果就只能是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裡流連忘返,合不合適一把抓,先建立起關係,其它以後再說。

如何斷舍離?

1、針對心理匱乏感

當我們能夠覺知到自己的匱乏和恐懼感的時候,恐懼與匱乏便不能抓住你了。你可以做個冥想或催眠,冥想催眠的音訊在喜馬拉雅和淘寶上都有很多,一搜索就可以找到。選擇一個重塑內心豐盛和充足感的音訊,專注地感受一下,時間不用長,30分鐘足夠,你就可以重塑內心的豐盛感和充足感。下次,你就可以對不必要的場合說“不”,然後你就可以與家人一吃共進溫馨的晚餐了。

2、針對“不配得”情結

真正的人脈,來自於你也是人脈。如果你不能迴應他人也可能需要的某種資源,那麼你建立起來的所謂“人脈”和“社會關係”,也只是一堆沒用的電話號碼。當你對這有所覺知,你就會知道,與其攀附各種人際關係,不如靜下心來鑽研一下自己的專業技能或某一特長。如果哪天有伯樂對你青眼有加,交給你一項重任,你也能毫不費力的承擔,從而走向人生的一個新臺階。

3、針對與情感的連線

當你覺知到某些人際關係,只是為了維持表面的詳和,其實質只是殭屍粉一樣的存在。你只是出於對某種斷裂的恐懼,或者是面子上的過不去,而不好刪除那些如陳芝麻爛穀子一樣的人際關係。原來你想要囤積的是一份過往的情感或記憶連線,結果,你卻失去了當下與自己最重要的關係更多連線的時間與精力,這不是得不償失嗎。有些人有些事註定要成為過去,隨風而逝,而你,無論如何只能生活在此時此地此刻。

4、針對內在的不清晰

當以上部分你都能明確出來的時候,你內在的條理性就會清晰了。你開始把關注點拉回到當下,開始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才是對自己的生命發展來說最有益的。然後,你就開始選擇了。你不會再眉毛鬍子一把抓,你知道了斷舍離的真義。你不會再把當斷不斷、當舍不捨的物品一股腦兒的搬回家,你的囤積症已經痊癒了,你開始了簡單快樂的輕奢生活,生命由此充滿了自在力、決斷力、愛和喜悅。

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感謝與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山下英子。

《斷舍離》讀書筆記8

帶著黃金三環(why、what、how)的思維模式,我認真品讀了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傾情推薦的《斷舍離》這本書。

一、為什麼要斷舍離?

我記得文中一句話對我印象最深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那麼《斷舍離》並不是僅僅的提升我們整理歸納,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擁有了輕鬆快樂的心情,才會積極投入良好的生活狀態。

二、什麼是斷舍離?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裡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通俗的理解,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三、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首先,要做的是徹底的減少,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入手,扔的時候要說“對不起、謝謝!”,把自己用不著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

其次,要學會把有用的東西井然有序的進行歸納,我們要從空間裡限制物品的數量,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的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品味。

《斷舍離》這本書不僅給我帶來心靈的淨化,而且讓我學會了如何有條理的整理和思考,同時與自己“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交朋友,生命也變得有意義。

《斷舍離》讀書筆記9

總能聽見長輩在我們耳邊嘮叨:“東西沒壞就別扔”、 “這東西該留著”……這樣的聲音提醒著我們,東西不應隨意被丟棄,浪費可恥,幾近犯罪。可我認為,只有敢於拋棄,才有奮鬥的動力,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敢於“斷舍離”,才是昂揚奮發的前提。

現在的我們,雖算不上“錦衣玉食”,也算是“衣食無憂”,但我們身邊總是充滿類似的抱怨:“生活好無聊”、“大好時光都浪費了”……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何出此言?因為我們迷戀於已有的資源裡,已有的父母給我們的資源裡。我們不願吃苦,拒絕成長,只想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做一個無憂無慮的人。這樣一來,書本上的知識都變成了絆腳石,魯迅的世界太枯燥,背岳陽樓記無用又浪費時間,做化學實驗得出的結論與我毫無關係……

我想說,我們應對已有的資源“斷舍離”。

試想,如果背岳陽樓記可以賺錢,是不是依舊有很多同學大義凜然地說:“富貴不能淫!我不背!”一定會有,因為我們缺少的是克服背誦障礙的決心與毅力,而不是錢。迷戀於已有的資源總會成為人們在奮鬥途中淺嘗輒止、望而卻步的藉口。太多的人因為“現在過得還不錯”而不去行動,“想到”與“得到”之間差一個“做到。”誰都想過好的生活,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我們不應做夢想的守望者,而要做個行動派。對於現有的資源,一定要堅決“斷舍離”。

正是有對官場生活的斷舍離,我們才感受到了陶淵明;正是有對貴族生活的斷舍離,我們才認識了托爾斯泰;正是有對海外留學的斷舍離,我們才知道了王小波。斷舍離是奮發的前提。

在斷舍離的路上,請你不要心急,也許斷舍離的結果並沒讓你為夢想插上翅膀,但它一定能豐滿你的羽翼。

捨棄你所擁有的,那些都是“不需要的”、“多餘的”,勇敢逐夢吧!這就是“我看斷舍離”!

《斷舍離》讀書筆記10

通常人們認為,成功的經驗和以往技術的累積是一家企業的財富。其實這恰恰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使得企業難以跟上市場的變化。

蘋果公司的iPod和iTunes面市時,我正在索尼公司工作,當時的那種衝擊使我至今記憶猶新。

iPod和iTunes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人們不再是拿著CD唱機或MD唱機邊走邊聽,而是將音樂複製或下載,儲存到一個大容量儲存器中,帶著整個音樂庫邊走邊聽。隨著這種全新風格音樂播放器的登場,在那之前一直佔據壓倒性優勢的索尼Walkman一夜之間就過時了。

其實,在網上付費下載音樂這一商業模式最初是索尼公司發起的,但是後來被蘋果公司這個後起之秀超越了。索尼被超越有一系列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以往的成功經驗”——索尼相繼創造了磁帶時代和CD時代,已經有了Walkman的輝煌成功,所以在數碼音樂播放器興起時沒能迅速採取措施。

當時,公司突然委任我重振Walkman業務。和Walkman開發團隊交談後,我震驚不已。顯然那時候最大的危機是個人音樂播放器的定義、聽音樂的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開發團隊竟然想要憑藉“高品質的音質”“電池的壽命”,甚至“防水功能”等技術來反敗為勝。

我最想在這裡強調的是:“所謂的成功經驗,在取得成功的一瞬間就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在這樣的時代裡,懂得捨棄過去成功經驗,勇於培養迎接挑戰的能力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得到新的東西,就必須放棄當前擁有的東西。為此,我們應該特別關注並且掌握以下6點必備素養。

1。懷疑常識的能力

對於別人說的話,不要全盤相信,要養成懷疑的習慣,想一想“事實果真如此嗎?”一旦出現疑問,就要立刻自己動手調查取證,並且在腦海中認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2。以地球為單位進行思考的能力

從“俯瞰漂浮於太空中的整個地球”這個視角,而非世界地圖的視角來構想世界,以更大的格局來俯瞰世界局勢,不斷調整自身所處的位置。

3。競爭意識

如今,比起“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勇敢承擔責任、不斷提高自身實力積極迎接挑戰的生活方式,其中堅定的勇氣和競爭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4。堅持己見的能力

如果不敢打斷大聲講話的人,並且積極傳達自己的意見的話,就會被看作是沒有任何見解的無能之人。

5。講故事的能力

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幾乎全部能夠得到滿足,如果僅僅出售質量好的產品,顧客是不會購買的——產品質量固然重要,但如果背後沒有一個故事,那就無法打動人心。

6。專業意識

此處指的是“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對待”。

《斷舍離》讀書筆記11

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植根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潛意識中害怕需要用的時候缺少相應的物品。

因此,家裡囤積了過量的衛生紙、洗衣液、棉被、牙膏、肥皂、購物袋。。。。。。儘管家門口就有便利店,儘管大超市距離家也不過幾百米。因此,冰箱裡永遠塞滿食物,冷藏室堆滿蔬菜、水果、雞蛋,冷凍室塞滿速凍食品和肉類。

這種情形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因為我們一面指責著網路上真真假假的諸如“殭屍肉”一類的食品問題,一面又自己製造著“殭屍肉”。

而《斷舍離》告訴我們,要關注當下,要把選擇物品的時間軸永遠放在現在。不要為了小概率的突發情況,而準備一些一年或幾年都派不上一次用場的物品。

我的奶奶常說:什麼上市吃什麼。她是一位年輕時自己種地,年老後常年混跡於菜市場的老人。就算不用自己買菜,她也喜歡到菜市場逛逛。她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我們猜測,這得益於她喜歡吃應季食品的緣故。

現在想來,這種關注當下的理念,我們反而要多向她學習。對於購物時對物品的選擇,應該從重視健康及安全的角度出發,關注自身的需求,而不要掉入低價折扣的陷阱。

得益於父母的教育,我們這一輩也多多少少有些囤積癖。然而,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繼承父母整齊收納的習慣。因此,凌亂的房間是我們這輩人的標配。這一點,從大學時候住校,看了無數光鮮亮麗的女生和她們凌亂的宿舍後,我就沒有懷疑過。我也曾試圖學習收納術,想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間。衣櫃太小,就再打一組大衣櫃;書櫃太小,就用紙箱裝了多餘的書放在地上;梳妝檯太小,就買一個化妝品收納箱。然而,添置的收納越多,房間反而越亂。

直到看了《斷舍離》,我才意識到,不是收納不夠,而是物品太多了。不知道購買的物品會不會出什麼問題而需要退換貨,為備不時之需,把購物小票塞滿了錢包;買洗面奶贈送的化妝品試用裝,總認為出門旅遊的時候能用,然而,一年不能旅遊一次,於是囤積了三四年;淘寶上買的便宜衣裙,穿過一次發現不合身,退換麻煩,扔了又可惜,於是束之高閣。

學生時代留存下來的參考書,因為是書,扔之,心中總有愧疚之感,於是收起來眼不見為淨。當真正開始著手收拾,才發現,自己十平米左右的臥室中,盡然有百分之八十的閒置物品,其中甚至不乏沒用的破爛兒。

儘管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年代,然而物質的充裕也讓我們昏了頭腦。當你只有一個選擇的時候你不會煩惱,當有十個、百個直至無數個選擇的時候,煩惱也就成倍數的增加了。

《斷舍離》指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要想活得輕鬆、自由,就要提升選擇力,學會在琳琅滿目的物品中,放棄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通過精挑細選,留下自己真正需要、適合自己、而且喜歡的東西。

《斷舍離》不是提倡讓人過清簡的生活,而是讓人通過選擇,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從而過上快樂的生活。

《斷舍離》讀書筆記12

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而且曾經我對這一特點非常自豪。我有一個抱了十幾年的布娃娃,有國小時在學校圖書館借的書,有三年級時收到的賀卡,有中學階段所有的教材、輔導書、作業本……我不允許任何人翻動我的東西,更別說扔了,我覺得那是我生活過的痕跡,是我成長的全部證明,沒有了這些東西,我的那些年就都沒有了,等我老了我會每天翻看回憶。然後,我經歷了一些想要忘卻的事情,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扔掉了有關的所有東西,可是我依然忘不掉。面對家裡滿箱滿櫃的東西,我開始懷疑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可我還是捨不得扔掉。再後來,我有了孩子,小傢伙天生來具有攪亂世界的本領。我混亂和整理的無限迴圈,終於開始意識到,家裡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沒有用的太多了。是的,我有這些東西,可是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我連看都不願意看他們一眼,別說是滿懷深情的翻閱、回憶了。生活是一路飛奔向前的,我連眼下的生活都應接不暇,哪有時間整天活在過去呢。對我而言,再多的整理收納都不如一個動作,就是扔。

《斷舍離》就是一本講扔東西的書,為什麼扔,如何扔,扔的思考過程,扔的具體行動步驟。剛看到書名覺得好高大上啊,不明覺厲呀,看完整本之後突然意識到它只是在說扔東西。一邊看就會有抑制不住的想要扔東西的衝動,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三次抑制不住,放下書,開始扔東西,扔完之後心情特別舒暢,拿起書繼續看。我現在已經開始大清整行動了,這真是本神奇的書,立刻就可以看到效果。

《斷舍離》讀書筆記13

何則?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自己做不到的違背本性的為什麼要去強迫呢!不如想想自己擁有什麼而別人沒有的。

擁有別人沒有的,應因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別人由而你不曾擁有的,應做到“則其善者而從之”。

古人屈原曾說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這句話意不在世上萬物哥的其所,而在於物有所值,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擁有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才是生活的定數。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怎能不做到“過而能改”呀?

斷舍離,斷的是“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拾荒老人8年自費寄失物上千件,這是一位名叫邱勝華的老人的故事,老邱在拾荒的同時又為自己謀了一份差事“信徒”,只要撿到證件,他就認真的從中尋找失主的資訊然後自己掏錢寄給失主,8年時間,他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花費了2000多元的郵費。不因一文不名而放棄慈悲與善。

段舍離,斷的是“時間和錢財”。卻成就了人生間最大的慈悲與善良。

11歲的謝樹華是一名孤兒,父母雙雙離世後,他便一直住在村裡的寺廟裡,雖然孤獨、寂寥,但他不但聰明堅強,而且感恩,一有時間,他就會幫忙打掃寺廟,捐款箱裡的香火錢,哪怕是一分一毫,他也從沒拿過,他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善良淳樸,窮而不貪,他有著最動人的人性力量。

斷舍離,舍下心裡的貧苦,獲得精神上的自豪。

舊去來兮辭是園林派代表人陶淵明的一篇表達胸意的文章。“歸來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即自以心為形像”。官場是黑暗的,汙雜的對於本性自然的人來說,它便是深淵,但陶淵明及時醒悟,歸隱田園,並沒有使自己的身體被心二奴役,他不具有黑暗的心靈,但他擁有閒適自得的美好情懷,所以他是快樂的。

斷舍離,舍的是阿諛奉承,得的是怡然自得。

斷舍離未嘗不是好事,適當來一次,會使你得到不曾擁有過的事,也讓你明白,自己擁有的不一定是好的,樂觀面對生活,笑看人生。

《斷舍離》讀書筆記14

《斷舍離》,個人覺得這書名取得真霸氣,因為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些,當斷不斷、該舍不捨、要離不離,導致了很多糾結的問題出現。

書籍封面就對斷舍離三個字進行了註解:

這又是一本關於“整理”的書籍,日本人好像比較擅長做整理和收納。作者山下英子通過練瑜珈而進行靈脩,放下執著啥的,不可避免地使本書也注重個人意識層面的宣導——放下對物品的執念,做自己的主人。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另外一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雖然這個書名不怎麼霸氣,但是內容卻很實用,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整理和收納原則,如果你想學整理,《怦然~》這本書就絕對值得一看。

當然,《斷舍離》這本書也有一些原則是不錯的,值得借鑑,比如:

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需要的原則是否適合當下的自己,是否確實在用。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地方放7成滿,看得見的地方只放5成,拿來炫耀和展示的就放1成的空間。

周圍的物品應該成為你生活和工作的戰友,而不是累贅。

斷舍離真正的物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整理對於我來說永遠都是一大難題,因為我真的很難做到徹底的斷、舍、離,如果按照《怦然~》那本書中的原則進行“舍”的步驟的話,我應該還可以丟掉一半的物品,看來我還是太執著了,根本就無法達到“離”的境界。

只希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