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大全《明日之學校》

才智咖 人氣:2.72W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一)

教師讀書筆記大全《明日之學校》

《明日之學校》一書不是一本教育學,它只是對課堂工作的一種描述,並從理論方面作些說明。儘管這樣,我在本書中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哲學的印記。因為實際上本書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學校”,稱它為“明日之學校”,意味著在杜威看來,它們是代表新學校未來的共同的趨勢。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對印第安那葛雷學校的詳細記述。葛雷是新興的鋼鐵城市,但葛雷學校不是專門為鋼鐵公司培養工人,或者滿足工業某一類專業訓練的要求。沃特認為,問題不是要傳授各個人具體工作需要的知識,而是要保持和激發少年時期的自然興趣和熱情,使每個學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並保證他成功地做一個人和一個公民。葛雷學校的課程與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學校所規定的一樣,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會的需要密切聯絡起來。“從做中學”是葛雷學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兒童應當在適當的條件下忙著工作、學習和遊戲”。

在《明日之學校》的最後幾章裡,杜威對通過工業進行的教育和有關問題作了廣泛的論述。現行教育的許多問題和方法是在過去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在貴族制和封建制國家裡,初等以上教育的課程和方法是為有閒階級設計的;手工勞動是由奴隸和農奴承擔的,對這些人的訓練是一種奴隸式的教育。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關於知識和心智的觀念是,身體的運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運用越少,就意味著這種智力活動的級別越高;真正的知識和思想完全是心的運用,而無需軀體任何部分的運用。於是,只有極少運用軀體的學科才屬於自由的、高貴的學科。按照這個標準,哲學、神學、數學和邏輯是第一等的學科,其次是文學、語言、文法、修辭,等等。即使我們稱之為藝術的那種東西,也被貶入下等的學科。因為繪畫、雕刻、建築的成就需要技術和手工的訓練,教育應當訓練人去欣賞藝術,而不是去創造藝術。杜威指出,雖然產生上述這些觀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業條件已經開始消退,但是在有閒階級對於一切勞工階級享有理所當然的巨大優越感的時候形成的傳統的東西,卻仍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長期保留下來。

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杜威要求“學校教學的所有專案都應該在學校與維繫人們的社會活動的網路的聯絡中反映出來”,“除非把廣大工人當做他們使用的機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齒輪一般,否則,他們就必須對他們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個物質和社會的事實有所瞭解。”他呼籲真正的問題是要對所有的教育進行改造,以適應隨工業革命而來的科學、社會和政治生活條件的變化,那麼已經在進行的具有這種廣闊的目的的各種實驗,就應被看做特別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後的'一章裡,杜威對所描述的學校的相似之點作了概括:重視所有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他的品質和能力;運用自然的方法,“從做中學”;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用這些活動取代通常孤立的書本學習,以取得積極的道德效果;強調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狹隘的意義上看待興趣,一味迎合兒童,把傳統的教材裹上一層糖衣,而是提出問題,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決問題,目的本身將提供他堅持單調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儘管這些學校的型別、結構、課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可是通過分析,它們顯示出上述相似之點。相似的東西比相異的東西更為重要,因為它們表明了正在進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書最後歸結到了“民主的教育”這個問題上。杜威認為,在最近150年間發生了改變人類生活和思維習慣的兩大變化,一個是民主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上相應的變革;另一個是通過科學發明帶來的變化,也必須在課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學校劃分開來,結果表明一部分學校追求傳統的過多的書本教育;另一部分為應付從事手工勞動的人進行過多的“實際”教育,這是與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會宿命論的計劃。杜威的結論是,以機會均等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學習和社會應用、觀點和實踐、工作和對於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的認識,從一開始並且始終如一地結合在一起。在這裡,杜威再次表現出了他的教育理論中的主要東西是社會改良主義。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兒寫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學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類教育的寶貴財富。因此,建議大家讀一讀《明日之學校》,它能夠給今天的教育改革帶來最直接的啟示。教育實踐猶如奔騰不息的江水,對任何好的思想和經驗,我們都應結合當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去把握。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二)

《明日之學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時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時近百年,杜威這本著作的價值仍未被中國社會真正重視,更不要說發現可行的實踐方法。中國高喊教育改革,高喊減壓減負,高喊課程改革,這些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而實際情況是:中國學生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讀書越來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捨得的地步。在現在的中國,還只能看到“明日之學校”的海市蜃樓,不著邊際。

現在教育所用整個方法殘酷它為了遙遠不確定將來而犧牲了現在社會使得家長變得敏感家長越來越害怕孩子浪費童年不做事?可難道快樂不算嗎?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嗎?人一生永不會忙碌了盧梭說:“自然要求兒童在成人以前還兒童如果想要顛倒這個程式就會結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爛掉了”現在孩子所能接觸到教室裡課桌、書本、黑板、同學、老師家裡電器、書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賜予人類廣闊奇妙世界:西瓜蟲變成兩斷還在蠕動蚯蚓水稻小麥……人類在自己兒時盡情享受過這些自然賜予寶藏後卻禁止下一代接觸、撫摸、探尋這對後來出生孩子不公而社會實際也這個權利去剝奪孩子們貼近自熱發展天性培養美德權利這人類發展悲哀

杜威認為“誤用時間比虛擲光陰浪費更大,教育不當的兒童比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離美德更遠”。孩子童年時至關重要的兩樣活動的時間:一是嬉戲玩耍時間,二是和家長共度親密時光。當中國兒童剛牙牙學語和蹣跚走路時,各種名目的興趣班就如飛機投彈般狂轟濫炸而來。興趣班、特長班、考級、考證書,兒童在作為兒童而有的承受能力範圍內過得比父母還要沉重和繁忙。在這種情況裡,父母更多地成為了孩子的督導員。兒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著鞭子將小羊從這塊草地趕到那塊草地。兒童還沒到自己能決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擺佈,過著看似放養實際豢養的生活。趕場子的時間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玩耍的的時間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就會大打折扣,在兒童的內心深處,也許父母更多時間的角色是嚴格的家庭教師,孩子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