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

才智咖 人氣:2.5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1

閱讀,是個自我沉澱、自我提升的過程。讀書月活動中,我有幸讀到《黃帝內經》一書,讓我在紛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寧靜,有了些許人生體會。

《黃帝內經》是一本生命之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鍼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認為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形體的病變,同時人體又是與外界環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人體必須與外界環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飲食起居和精神活動,前者為“形神合一”觀,後者則為“天人相應”觀,二者充分反映了《黃帝內經》中的“整體恆動觀”,是其所主張的兩個基本觀點。

《黃帝內經》是一部經典、深奧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於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開卷必有益,多讀書,讀有用書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把書作為人生益友,始終走在學習的路上,樂此不疲。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2

醫這種東西實在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感冒,但那是因為沒有靜下心來真正讀過——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真的是白白浪費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了!中國人和西方人比能勝在哪裡呢?經濟,政治,法律都不行,就連體質都比人差一大截;能勝過的就是前年集結的智慧而已!

關於陰陽節氣,向內觀止這樣的東西就如作者說的那樣,沒有人願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頭上!因為向內看麻煩,外面大千世界那麼好;想內看還會苦惱,不如活一日過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內看就不瞭解自己,那就無法瞭解世界更不能為王!作者說身體比頭腦聰明,頭腦是有為而治,身體是無為而治,不做什麼能辦好事永遠比費很大力氣辦好事聰明!書裡甚至說到一些所謂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於身體問題所致。比如說一個人很懶,能坐著就不站著,總想睡覺,這好像是脾出了問題。一個人沒耐心,做事三分鐘熱血,是因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猶豫不決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現在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沒有什麼大病,只是時不時會頭痛,肩膀痛,喉嚨痛,眼睛痛,行經腹痛等等,家中常備下火藥,消炎藥之類——每月固定開銷有兩項是藥品和護膚品!

看了《黃帝內經》後才知道目赤,咽痛是因為陰虛火旺;肩膀痛,頭痛,行經腹痛是氣血不調;大腿浮腫,脫髮是腎功能不太好~氣色發黃,眼睛乾澀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說現在小毛病不斷的原因是心肝腎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還沒到功能損壞的程度,要是有損壞就會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小時候身體很差,經常生病,長期服用藥物,而大多數都是刺激腎臟的~因為生病而胃口很差,嚴重缺乏營養,導致身體虛弱,氣血養的也不足~從出生時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潰爛,幾次進出急救室,陰虛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該生髮時沒生髮起來,該藏時沒藏住什麼,反而害了病,身體能調整成現在的樣子也已經不錯了啊~但是如果把亞健康的狀態保持下去,不要說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輕首先要身體年輕),5年之後身體肯定會有實質性的病變出來!~所以現在就是調養的時候了!先用兩年時間調養肯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調養就應能調養到健康狀態了,藏住精氣10年都不會生病的。

儘量不要吃西藥,西藥只能維持,價格也不便宜,雖然見效快,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時候就是垃圾,吃進去更是垃圾,花錢找罪受。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一分錢不用花,就能有好身體,貴在堅持。

營養均衡的飲食其實也不需要花多錢,有營養的東西不一定是貴東西,而且主要在於搭配。

鍛鍊身體就更需要了,不用花錢,又樂在其中的事啊!

看了《黃帝內經》收穫頗豐嘛!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墳雄文,它開闢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輝光,實現了認識史上的奇蹟。面對這麼一部偉大的作品,我驚訝於古代人們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學淺,所以只能擷取《皇帝內經》的一小部分——它的養生思想,來談談自己在閱讀這本書後的感想。

養生,也被稱為“攝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進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內經》作為醫藥學的早期著作,養生學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成分。蘊含在其中的養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未病先防

養生的目的就是保養生命,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所以必須做到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養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養,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壽,推遲衰老。當病症能被檢測出來時,其實它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了,這時再採取措施已經晚了,因為機體再也恢復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狀態了。比如癌症,很多時候發現得癌症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如果能通過避免輻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來減少得癌的機率豈不是最好嗎?

(二)順應自然、動以養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人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人來源於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自然界的變化,會通過溫度,溼度,陽光等等各方面影響到人體,所以養生就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的生長收藏變化規律。

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指出了具體的養生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俱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中“廣步於庭,披髮緩行”正是體現著“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

(三)恬淡無為、靜以養神

“無為”最早出現於老子的道德經中,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黃帝內經》中“恬淡無為”的思想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裡說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對養生的重要性。在今天這樣一個競爭強度如此大的時代,我們更是需要回歸這樣一種“恬淡”“清靜”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爭吵,靜靜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樂。這樣,我們可以擁有更平和的心態,獲得平靜的內心。《內經·痺論》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通過靜養,才能將神氣內藏,達到清靜內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於生樂,起居無節”,那麼後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醫認為發病的根本是內因,外因是發病的條件,如果人體正氣充足而不受邪則不會發病。在《黃帝內經》中也將避邪、去害趨利作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方法。《靈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它還指出,不僅自然界的風雨寒暑霧靄要躲避,五味七情之過亦不宜。《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可以從中看出,風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過激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而養生之根本就在於去除一切有害於身體的因素。

當然,前面的這幾點只是簡單的概括,遠沒有表現出《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的全貌,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窺出它的偉大,這些思想是超時代的,是顛簸不破的。值得我們好好的體會,並把它切實地運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來保持生命,增進健康。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4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鉅著、中醫養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於其養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汙染、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裡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於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於自然,生長於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內經》提出:“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執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律並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溼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溼有益;而辛辣食物並不適於生活在乾燥環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禦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併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形為養生之首要。生命在於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黃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活動對形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可見養神同樣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裡說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的態度對養生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曰“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即不為外物所擾動,保持清心寡慾、恬靜平和的心態來應對生活,正如《內經·痺論》所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形神共養是中醫學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無論還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養護我們的身體,保養我們的心靈,都應動則養形,靜則養神,順應自然,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相統一,形與神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養生之目的——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5

讀書妙處無窮,書香薰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雲消霧散。最近,開始讀《黃帝內徑》這本書,主要是關注身體的健康,而真正讀進去後,才發現這本是不僅僅是對身體有意義,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又相容了傳統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氣”,達到養身修心的目的。

《黃帝內經》這本書家喻戶曉,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究,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論,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更要注重自己情緒的調節。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踐行。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靜下心來,從讀《黃帝內經》開始吧!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6

想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黃帝;想健康長壽,一定要先看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於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化的初祖。《黃帝內經》記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一生下來就聰慧靈氣,小時候就善於言談,悟性超強,稍大後就無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後便登上天子之位。後來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發明了軒冕,故又稱之為軒轅黃帝。

書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中醫的始祖。至於成書年代,一直很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先秦黃帝所作;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後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兩漢時期成書,這些問題先不去討論,咱們還是開始分享末學學習經典的一點心得。

《黃帝內經》採用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黃帝問,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建立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被後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第一段話就是:“(黃帝)乃問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是黃帝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長壽,活到一百多歲,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而現在的人,到五六十歲,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緣可以看看原文,末學在這裡只是簡單總結一下岐伯回答的兩個要點:

一,要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較瞭解養生的學問,能夠效法陰陽之道,並採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有節,作息有常,懂得順應自然規律去生活,才使身體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一百多歲還行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現在的人則不同。貪圖享受,紙醉金迷,耗竭精氣,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無度,作息顛倒,工作緊張,壓力巨大,生活全無規律,導致現在人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甚至有的人,還活不到五六十歲就猝發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態是關鍵。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百姓:要不貪不求,在思想上安閒清淨,無憂無懼,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又時常教導人們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時候的人,心態平定,人心樸實,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心態特別好,吃什麼飯都香,穿什麼衣服都很舒服,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夠安然自得,也不會因地位的尊卑而產生嫉妒羨慕心理,更不會因身外之物而干擾內心的清淨,這正符合自然無為的養生之道,所以他們的身心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能頤養天年。

再看我們現代的人,正好和養生之道相反,我們每日為物慾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著賺錢,吃喝玩樂,喜歡攀比、虛榮,追求名聞利養,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難安定下來,多欲多憂,寢食難安,精神外洩,病邪就會伺機入侵,所以現在的人就很難活到一百歲以上了。

最後總結:真正的養生是養心,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甚至於連“養生”這個概念,都不能執著。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是過猶不及,有的人越養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為太執著這個身體,把身體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話說“怕什麼來什麼”,你越是擔心健康出問題,有時候它就越容易出問題。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7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症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著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絡,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鑑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裡,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絡,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執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事實上,黃帝內經並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盡,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8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後,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後,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穫吧,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後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9

最近閱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一次閱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永珍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下面來說說我閱讀《黃帝內經》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的讀後感。

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醫講的養生,就是我們每天要按照人體的本性去做,什麼時間做什麼時間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說一定要因循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我們人體也是一樣。人們為什麼說某個人貪生怕死就說這個膽小如鼠,很多人會意認為只是個口頭禪而已,其實它是有道理可尋的。子時—膽經當今,而“子”在生肖中為鼠,這個時辰陽氣特別的小就象老鼠一樣。故此,“膽小如鼠”這個詞就出現在大家的口中。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十二時辰的養生法和道由。《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歸為一類是分析,為什麼豬想胖那麼快呢,那是因為亥時就是三焦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是豬,豬怎麼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麼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那兒哼哼,以次來養自己所以豬就是養胖的。從取象次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豬是茅艾鬱悶情緒的,豬要鬱悶也長不胖了,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部通常的象。人體是一個系統,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學到一點,就做到一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你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你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的讀書筆記10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五臟生成》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的關係。開篇便講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制約之意)腎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根據五行生剋關係,鹹入腎,多食鹹則腎病,腎病不可制約心,則心病不得主血脈,血脈凝澀淤滯則變色。這些推斷與現代西醫學所謂的鹽的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這一論斷相吻合。讀到這裡不禁讓我再次為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所折服。

《黃帝內經》之所以可以位居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就在於他叫“經”,“經”為何意?最初是指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豎線是不動的,所以後世用“經”來形容固定不變的標準,那麼《黃帝內經》便是中醫的基礎及標準,他告訴了我們古代先賢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認識疾病的最本質的道理。所以,不讀透《黃帝內經》如何可以問心無愧地自稱是中醫?其實很多質樸的道理,老祖宗們早就告訴了我們,還寫在書中流傳後世,可是今人卻渾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開始大放厥詞,抨擊中醫是偽科學。請問科學就是評判一切的標準嗎?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話“不怕中醫是偽科學,就怕科學是偽真理”。所以科學不等同於真理,而且中醫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醫療保障、健康衛士,經過了千百年的驗證,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比實驗室裡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證據”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熱衷於中醫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師。真正熱愛一件東西,它也會給你回報。現在發現看《黃帝內經》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如聞黃鐘大呂,醍醐灌頂,發矇解惑,看完後腦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書,洋洋灑灑那麼多字,可是讀不到感情,滿眼的冷冰冰,看後滿腦是漿糊。不過《內經》裡還是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問好以後都會一一得到解決的。

熱愛中醫的人們,大家一起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