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文化翻譯策略

才智咖 人氣:1.74W

摘要:《黃帝內經》的文化價值與博大精深的醫理影響深遠,綿延至今。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翻譯研究已逐漸從純語言角度轉向文化角度。準確翻譯傳播《黃帝內經》的文化資訊,譯者可從語言形式入手,從歷史客觀出發,正確解讀原語文化的內在含義,結合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絡和客觀規律,採用直譯、加註、釋義、整合等翻譯策略,再現原語文化內涵,豐富譯語文化,實現文化交流。

《黃帝內經》文化翻譯策略

關鍵詞:直譯 釋義 整合 加註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鉅著,還是一部涉及天文、地理、氣象、算術、哲學、文學、生理、病理等方面的文化聖典,承載著傳統道家文化,其文化價值與博大精深的醫理隨著歷史的長河綿延至今。翻譯是人類語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展,翻譯研究也從純語言的角度轉向了文化角度。要用現代英語翻譯《內經》,無論對原文語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準確傳達,還是對語言風格形式的再現,都存在很大的難度,這使《內經》文化翻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內經》文化翻譯綜述

1、文化翻譯

“文化翻譯”術語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的,意即在某種程度上為了符合譯語文化而改變資訊內容,而且/或者在譯文中引入原文語言表達所未包含的資訊。①奈達的文化翻譯是一種翻譯方法,即文化轉換。我國譯界對該術語從不同角度予以闡釋。“文化翻譯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翻譯,即對各民族間的文化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研究,探討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絡和客觀規律”②,說明文化翻譯是文化與翻譯之間關係的研究;劉宓慶認為“文化翻譯的任務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容載或蘊含著的文化資訊的意義,廣義的文化翻譯涵蓋容載一切文化資訊的意義轉換,其中包括語法意義,狹義的文化翻譯指各層文化反映在語言中的意義,集中於詞彙、片語、句子、段落、風格和語言文化心理等層面中”③,指出了文化翻譯是文化意義的翻譯;蔡平對文化翻譯概念系統梳理,提出了個人見解:“廣義的文化翻譯是指雙語間的跨文化翻譯,狹義是指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及翻譯操作對文化因素的處理。”④

2、《內經》文化翻譯研究現狀

直至目前,《內經》翻譯研究文獻不多,涉及文化翻譯的更為稀少。張璇等通過對李照國(簡稱李)和Veith Ilza(簡稱威)兩個《內經》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英譯比較的實證研究,把《內經》文化負載詞按詞性分為名詞、形容詞、動賓詞三類,分析總結了兩位譯者對不同類文化負載詞采用的翻譯策略。⑤明明以劉宓慶的文化翻譯論為指導,從詞彙、語法、篇章三個層面對威及李的《素問》英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瞭解不同文化因素對母語為原語言和非原語言譯者翻譯行為和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以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兩個譯本(1949―2005)在文化翻譯上的差別。⑥

《內經》語言是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文學用語、哲學用語和生活用語的'綜合產物。筆者認為《內經》的文化翻譯可從語言形式入手,從歷史客觀出發,正確解讀原語文化的內在含義,並結合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絡和客觀規律,採用恰當的翻譯策略,以譯語表達方式再現原語文化內涵,並儘可能保留原語的獨特風格。

二、《內經》文化翻譯策略

筆者擬以威、李《素問》兩個不同英譯本為例,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再現《內經》文化意義的翻譯策略。

1、直譯

直譯是指在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還能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一種翻譯策略。不同民族在歷史程序中創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性、相似性、相容性使文化翻譯成為可能。為忠實反映原語文化內涵,翻譯應儘可能採用直譯的翻譯策略。

例:“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⑦

李:“Thus extreme Yin turns into Yang and extreme Yang changes into Yin.”⑧

威:“Yin and Yang should be respected to an equal extent.”⑨

“陰陽”是中國古代聖賢仰觀、俯察、取象比類,從自然界各種對立又相連的現象中抽象歸納出的哲學概念。此句意為陰過勝可轉為陽,陽過勝會轉為陰,揭示了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相互轉化的運動規律,體現了矛盾對立統一的樸素唯物觀在醫學上的運用。威採用意譯,回譯即“陰陽應該受到同樣的重視”,未體現陰陽轉化的文化內涵,而李的直譯既忠實原語文化內涵,又保留了原文語言形式。

2、加註

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原語中某些文化負載詞語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表達,因此可採用加註翻譯法來彌補這種文化空缺,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資訊。加註法主要分為直譯加註和音譯加註兩種。

(1)直譯加註 每種語言都有顯、隱兩種特徵。顯性特徵表現在詞彙、語法、修辭等語言形式上,隱性特徵體現在原作思想內容中。直譯加註指直譯原文,並附加解釋性註釋,可展現原作顯性特徵,補充原作隱性文化內涵,還能補償對目標語讀者而言存在的文化預設,可使其在理解譯文含義時獲得欣賞異域文化的機會。

例:“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⑩

李:“……sheep in domestic animals……”{11}

威:“……its animal are sheep……”{12}

此句以四時、陰陽、五行為中心演繹、討論人體心臟功能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有機聯絡。中國飲食文化講究“醫食同源”“藥膳同功”,即通過飲食吸收食材藥用成分,實現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中國羊是山羊和綿羊的總稱,因其秉性溫馴合群,毛可織衣,皮可禦寒,肉味鮮美,是人類重要的衣食之源,被視為能給飼養者帶來好運的動物。羊是六畜之一,據“五行”理論,“羊”屬火畜,有補益心氣、心血的功效,可做成治療心病的藥膳食用。在西方山羊和綿羊沒有統稱詞,山羊象徵魔鬼,是貶義詞;綿羊代表上帝的信徒,是褒義詞,“the sheep and the goats”(好人與壞人)就是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