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才智咖 人氣:4.57K

負載文化內涵的詞彙是語言諸要素中最能體現文化意象的物質層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翻譯方法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1.引言

在浩若繁星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古詩詞是很重要也是很燦爛的一部分內容。然而,由於中國古典詩詞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化意象,而且這些文化意象由於生活背景、思維方式和文化的不同而與外國學習者大腦中的文化意象有較大的差別,使得他們在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時候感覺非常困難。中國古詩詞中很多的文化意象在他們的大腦中是缺失的,要想讓這些外國學習者也能像中國讀者一樣欣賞中國古詩詞的美,就必須在他們大腦中建立起這些缺失的意象圖式。

2.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的表現形式

負載文化內涵的詞彙是語言諸要素中最能體現文化意象的物質層面,它蘊含著該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例如,“MilkyWay”和“銀河”同屬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詞彙,雖二者具有相同的指示意義,然而其文化內涵卻相去甚遠,前者使人聯想到古希臘神話,而後者則令人聯想到“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

文化意象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它可以是一種植物,一種飛禽或走獸,一句成語、諺語,一則典故或某個形容性詞語中的形象或喻體等,甚至可以是某個數字。

不同的民族由於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環境、文化傳統,往往會形成其獨特的文化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文化意象更是精彩紛呈,它可以是歷史上的某個人物(如“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中的屈子和“東風不與周郎便”中的周郎);中國的某個傳統節日(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中的清明節和“待到重陽日,再來就菊花”中的重陽節);也可以是中國歷史上的某個地名(如“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揚州和“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東吳);傳統詩詞歌賦曲目名(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和“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中的何滿子);還可以是歷史典故(如“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中的垂釣碧溪上和乘舟夢日邊);天體星座(如“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中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更可以是某種植物(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中的紅豆和“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飛禽走獸(如“在天願作比翼鳥”中的比翼鳥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中的黃鶴)等等,不一而足,應有盡有。

3.“意象圖式理論”和“心理空間理論”

3.1意象圖式理論

MarkJohnson於1987年基於體驗哲學思想首先提出意象圖式這一術語,並在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一書中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意向圖式的主要特徵。意象圖式是在我們感知互動和運動程式中一種反覆出現的、動態的式樣,可為我們的經驗提供連貫性和結構性。人們在與外界進行互動性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意象圖式。圖式則是指人們把經驗和資訊組織成某種常規性的認知結構,可以較長期地儲存於記憶之中(王寅,2005:65-67)。它是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這種儲存不是事實、經驗簡單的羅列和堆砌,而是圍繞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識系統,人們把這種知識系統稱為圖式。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在大腦中形成後會對以後獲得的資訊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人們在理解輸入的新資訊時,需要把輸入的.資訊與已知資訊(即背景知識)聯絡起來。對新輸入資訊的解碼、編碼都依賴於人腦中已存的圖式、框架或網路,輸入資訊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圖式才能起作用,完成資訊處理的系列過程。因此,讀者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對他們理解新知識起著關鍵的作用。眾所周知,不同社團的成員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的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這種帶有文化色彩的認知心理狀態以圖式的方式貯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就形成了認知文化圖式。

3.2心理空間理論

onnier在他的《心理空間》(MentalSpace)(1985/1994)一書中提出了心理空間理論(MentalSpaceTheory)。近年來他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1997)和“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BlendingTheory)(2002)。根據該理論,心理空間可分為輸入空間I、輸入空間II、合成空間及類屬空間。四個空間通過對映連互相連線,構成一個概念合成網路。輸入空間向合成空間對映的過程被稱為“收縮”(compression),即多個輸入空間的複雜概念向一個新的、完整的、統一的概念結構簡化的過程。合成後的概念具有穩定性且容易記憶。在功能上,心理空間就是我們說話和思維時無意識的用來組織後臺認知運作過程的手段:在話語過程中以多種方式彼此對映、擴散、增生,為變化的參照點、觀察點和焦點提供抽象的心理結構,使我們在任何時間都能夠把注意力指向區域性的、簡單的結構,同時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中保留複雜的連線網路。通過對各輸入空間區域性結構的投射及背景框架的嵌入,在合成空間裡生產新的結構,產生新的行為、概念、情感和理解。

4.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西方詩歌重邏輯推理,非常具體嚴謹。而中國古典詩詞重意象組合,模糊含蓄。然而,也正是這些模糊含蓄的語言,給讀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千里之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與壯美。

中國讀者之所以能感受到這種美,是因為他們有相似的生活背景,相同的文化基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意象能夠引發他們相似的聯想,引起他們的共鳴。而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外國讀者則不會產生這種蒼茫壯美的感覺,因而無法獲得與中國讀者相同的感受,也就無法欣賞中國古詩詞的美。

4.1意象圖式的建構

根據心理空間理論,外國讀者在學習過程中大腦裡會出現兩個輸入空間:一個是中國文化的認知域,一個是本國文化的認知域。這兩個空間會相互對映、聯絡,建構出一個新的合成空間。這樣,在理解中國詩詞的時候,外國讀者就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文化來讀解這些詩詞,造成對中國古詩詞理解的偏差。出現這種偏差的原因,就是外國讀者大腦中中國文化意象圖式的缺失。因此,為了儘量減少這些理解的偏差,我們應儘量在外國讀者的大腦中建構中國的文化意象圖式。因為根據心理空間理論,這些新構建的心理空間能夠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中保留,所以,在外國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這些中國的文化意象圖式,也能長期保留。當他們瞭解了中國牛郎織女的故事後,就不會再把“銀河”理解為西方文化中的“MilkWay”了。

4.2意象圖式建構的方法

在古詩詞翻譯中,翻譯家們大多采取了意譯的方法,只是把詩詞的意思翻譯了出來,而沒有解釋詩詞中那些意象所負載的文化內涵。這樣就造成了外國讀者雖然瞭解了詩詞的意思,但無法欣賞到詩詞的美。因為模糊是中國古詩詞的特徵,它可以讓讀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另外,中國的古詩詞都是言簡義豐,寥寥數十字就能表達思緒萬千。中國古詩詞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就是因為詩詞中那些意象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內涵,讀到這些意象,中國讀者就能引發豐富的聯想,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讀者都能瞭然於胸,從而引發共鳴,進而獲得美的享受。而外國讀者就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大腦中沒有這些文化圖式,不瞭解這些意象的文化背景和所包含的含義。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採取直譯或意譯的方法,而不解釋這些文化意象的含義,這樣就會造成文化的流失。沒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外國讀者當然也就無法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美了。所以,在譯文中,必須要把詩詞中文化意象的文化背景和所包含的意義都介紹給外國讀者。讓他們在大腦中建立起該意象的文化圖式,這樣他們以後再遇到該意象的時候,就對它的文化含義瞭然於胸,就不會再胡亂猜想,也不會再用其母語中該意象的含義來理解詩詞了。這樣外國讀者就能真正欣賞中國古詩詞的美了。例如李白的《清平調(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這首詩是李白讚美楊貴妃所寫的三首詩中的第二首。詩人把牡丹花和楊貴妃互動在一起寫,人即是花,花即是人。首句描繪出了牡丹花鮮豔的色彩和誘人的香氣,把露珠都染香了。這麼美麗的牡丹花,這麼可人的楊貴妃,比起那“旦為行雲,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要強過千百倍,就連有名的漢代美人兒趙飛燕,恐怕也得依靠新衣服的裝扮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化用了“巫山雲雨”和“趙飛燕”的典故。然而,外國讀者的大腦中可能根本就沒有這兩個典故的文化圖式,如果教師不對這兩個典故加以解釋,讀者就會不知所云,也就無法真正欣賞到中國詩詞的美了。譯者要通過註釋進一步告訴讀者“巫山雲雨”和“趙飛燕”的故事。

據宋玉《高唐賦》所描寫,楚襄王與宋玉同遊於雲夢之臺,遠望高唐之觀,只見上面雲氣蒸騰,須臾萬變。

楚襄王問宋玉:“此何氣也?”宋玉答道:“所謂朝雲也。

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婦人臨去時,告辭說:‘妾在巫山之陽,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漢成帝的皇后,因其身輕如燕,能作掌上舞,故稱趙飛燕。相傳漢成帝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令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托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

外國讀者讀完這兩個典故之後,不僅真正理解了該詩的含義,還會在大腦中建立起“巫山雲雨”和“趙飛燕”的文化圖式,這些文化圖式就會長期地儲存在他們的大腦中,在以後的閱讀中,再遇到這兩個典故,就不會有文化障礙了。

5.結語

中國古詩詞中的文化意象,對詩意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詩詞的點睛之筆。同時,由於中國的這些意象圖式在外國讀者大腦中的缺失,他們在理解和欣賞中國古詩詞的時候困難重重。然而,通過在外國讀者大腦中建立這些文化圖式,他們就能真正欣賞到中國古詩詞的美,從而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rer&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3]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5]劉萍,曾文華.認知文化圖式的差異和翻譯策略[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