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中語文詩詞中“月”的意象

才智咖 人氣:2.19W
淺論高中語文詩詞中“月”的意象
月亮應該是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景物了。皓月當空,當人們仰望蒼穹之時,總會引發無盡的遐想與感慨。正所謂:“月圓像畫,月缺是詩。”回憶我們中學學過的古詩文,會發現,古今中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都曾用自己的詩詞作品誦詠過“月”這一意象,“月”這一意象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歸納之後就會發現,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古典詩、詞約有40餘篇,(主要集中在第三冊與第五冊)而其中涉及“月”這一意象的詩句共有20多句,篇目約佔到總數的一半。這還不算其它現代文中引用過的有關月的詩句。以下是課本中出現過的有關“月”的詩句:古體詩: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屈原《離騷》)明明如月,何時可啜?月明裡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我欲困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白居易《琵琶行》)有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李白《蜀道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格律詩: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人生如夢,一尊還酹將月。(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江夔《揚州慢》)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以上詩句說明,“月”的反覆出現應該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月亮經過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飾潤色,形成了它獨特的價值取向和美學意義,月亮作為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一種常見的自然景物,為什麼會備受文人雅士青睞呢?“月意象”的介入參與會起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呢?下面我們進行深入地分析:(一)高中語文詩歌中“月”的特點: 首先,我們先看一看“月”作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點,閱讀一些課文中的詩詞我們會發現,詩人筆下的月的形狀或是圓潤的或是彎彎的,月光或是皎潔或是朦朧。她們融入作者感情之後變為意象,這些意象組織在一起,往往就營造或烘托出一種優美、寧靜、朦朧的意境。這就是“月”這一意象的第一個特點。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等一些美好的神話流傳,說明人們一直把月當作美好的景物來描寫。因此文人筆下的月無一不是優美而耐人尋味的。比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這就鮮明地營造出一個秋日的傍晚,一明月為背景的一副和諧、寧靜的生活畫面。又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是非常喜歡寫月的詩人之一,據統計,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在這首詩中,作者只寫“半輪月”,這就引發人聯想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以及另外半輪月會如何美麗,再加上對月影的描寫,雖然月色明朗,但仍不失朦朧的意境。其實,不僅古人愛這樣寫月,現當代作家也愛把月寫得優美而朦朧,這一類最典型的代表要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其次,在從意象分析到意境這一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月”往往與“秋”相連。古詩文中出現月的詩句很多,而出現月時有秋相伴的詩句同樣很多。前人特別喜歡把秋季與月聯絡起來,他們所描繪的月亮很多都是秋季夜空中的月亮——“秋月”。比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也是秋日夜晚離別時的月。實際上這只是一個表層現象,也許是人們愛把秋季與蕭條、哀愁聯絡在一起的緣故吧,就像劉禹錫說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加上月可寄託作者深邃得感情,所以往往寫月、寫秋的詩詞都離不開愁苦的情緒,這才是表層現象後的深刻內涵。這就牽扯到“月”這一意象的第三個特點。再次,“月”往往與“愁”相連。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詩詞中的意象之所以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點是與作者寫作時的內心感受緊密相連的。“月”這一意象也不例外,也許是因為月亮的皎潔與朦朧可以映襯文人不平的內心,所以詩人們喜歡對月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正所謂見景生情;那麼寫月的詩文也就大多蒙上了一層孤寂、悽慘、哀怨的色彩。此特點最典型的例子應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詩歌中共有五次寫到“月”:開篇詩歌就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來渲染餞別的悲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們陶醉。一曲琵琶聲息之後,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裡,聲已息而意未盡,甚至連水面都無波痕,皎潔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靜,表達了聽眾如痴如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