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誦讀古詩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才智咖 人氣:1.8W

經典詩文知識廣泛,字句凝練,音韻優美,意境深邃,其運用語言的高超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下面是小編蒐集的一篇關於誦讀古典詩文探究的論文範文,供閱讀借鑑。

淺談誦讀古詩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前言

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鑄造了文明古國的民族靈魂,感染薰陶著無數的炎黃子孫,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古詩文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這個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的特色代表,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體現。從先秦諸子到唐宋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一篇篇精彩紛呈的古詩文,無不讓人感嘆其語言的美妙。

在普通高中語文學科課程安排中,古詩文的篇目佔有很大的比重。從必修一到必修四,16個單元中,古詩文佔了8個單元,從課程編排上可以看出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但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卻存在著一定難度,學生學習古詩文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理想,主要由於古詩文歷史久遠,和學生的生活脫離很遠,學生很難有機會在校園之外接觸和使用古詩文,加上古詩文字詞句較複雜,這些加大了學習難度,學生自然感覺到難讀難懂。因此要提高語文古詩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就是誦讀。

詩可以說是伴隨著語言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它最早是人們以口頭文學的形式而傳誦的,後代人才逐漸記錄下來,恰如梁啟超所言:“韻文之興,當以民間歌謠為先” [1]可以說詩歌成為一門獨立的文學型別後,仍然需要誦讀才能達到最充分的表現。詩歌只有以語音的形式表現出來,才具有生命力。古文同樣如此,古人提出欣賞時要“因聲求氣”,“聲”即語言音節的抑、揚、頓、挫,語言只有以其感性之“聲”才能構建出藝術的感性之象。

古典詩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精華所在,音韻可以說就是它的筋骨,只有通過誦讀才能表現出詩文動人心絃的藝術效果。而誦讀對文言文的作用更是巨大,文言文最能讓我們感動的就是文章的浩然嚴正之感,這是一種蘊積著思想情感,道德能量的精神能量。這種感覺也被人稱之為“氣”,韓愈的“氣盛言宜”的理論,也有逐漸口語化的傾向,並竭力發掘散體文的節奏和韻律,古文家在寫文章時亦在研究其聲律,而我們今天通過誦讀,自能感悟其深藏其中的情感。由此可見古詩文的美學形態需要通過誦讀才能把握,誦讀可以說是詩文存在的方式而且是引領學生進入詩文藝術境界的必由之路。

新課標全新的理念談到閱讀的問題,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練,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把誦讀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運用正確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的魅力。

 一、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葉嘉瑩在談到古典詩歌吟誦時指出: “中國語文是以一種獨體單音的語文,而要尋求一種詩歌之語言的節奏感,因此中國的詩歌遂自然形成了一種對於詩歌吟誦時的頓挫之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節奏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賴於詩句中詞字的組合在吟誦時所造成的一種頓挫的律動”。[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也有這樣的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語感可以說是語文的核心能力, 它能使學生敏銳度感知和辨別語言的正誤、美醜,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材料,語感的形成有利於古詩文的學習,而“誦讀”是連線二者的紐帶,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有的講究對稱,有的講究平仄,讀起來有輕重起伏,琅琅上口,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興趣,在誦讀中不僅可以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而且可以讓學生走進詩歌,感悟文章真諦,對文章的語言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一個美妙的世界,與詩人形成共鳴。可以說誦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素質的重要途徑。

比如學習李白的《蜀道難》,詩句“噫籲?d,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感嘆蜀道的高危,在詩句開頭,奠定了豪放的基調,也領起下面四句傳說,所以要讀的.很有氣勢,特別是“噫籲?d”三個驚歎重疊,更加重驚異之感,所以要讀的高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此句感嘆蜀道凶險,要讀的緩慢,深沉,讀出感嘆來,在反覆聽讀誦讀的過程中,走進詩歌,走進詩人,感受其內心深藏的意蘊。

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範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接龍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然後大家反覆練習是激發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如果我們能持之以恆地在課上多讓學生閱讀,使學生養成每天誦讀的好習慣,讓學生會讀好讀樂讀愛讀,就一定能使學生愛上古詩詞,使學生的生命在詩歌的誦讀中得以鮮活成長。學生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調動感覺功能,對語意進行感知,進而內化為一種語文素質,從而提高語言能力。

二、誦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誦讀作為古詩文入門的鑰匙,可以讓學生走進詩詞,瞭解其內涵,欣賞感受其優美的意境,內化其中的思想,昇華表現為對待人和事的態度。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性情的土壤。

詩人精練的用語及表達所營造的精美意境,能讓學生享受心靈的美感。《沁園春》中,“看萬山紅遍”,“萬”寫出山之多,“遍”紅之廣;“層林盡染”中“層”寫出林之密,“盡”寫出染之透;“慢江碧透”,“漫”寫出水之盛,“透”寫出水之清;“鷹擊長空”中“擊”寫出雄鷹飛之矯健;“魚翔淺底” “翔”寫出魚兒遊之輕快,“萬類霜天競自由”中 “競”有力的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通過遠眺、近觀、仰望、俯視到的紅葉、綠水、白帆、藍天、雄鷹、游魚,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表現出了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古典詩詞中精妙的語言創設出的絕美意境可以讓學生在藝術的殿堂遨遊,讓他們的身心獲得審美陶醉和情感昇華,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   在浩瀚的文化經典中,無不體現著古人的高尚情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詩人杜甫因人民疾苦而發出的慨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范仲淹為國擔憂,為民謀利的遠大政治抱負,學生讀到這些自然會產生濃濃的愛國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有著深厚感情的詩句寫盡友情至深,學生在誦讀優美詩句時會體悟到深厚的友情,推及到自己,會更珍惜朋友間的情誼。誦讀這些經典之作為將來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奠定豐厚的知識基礎和深厚的情感基礎。

 三、誦讀幫助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3]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語言文字的積累及運用,大量誦讀古詩詞,能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展習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高中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古文經典,詩詞歌賦各類文體,其精煉傳神的語言,無不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詩人深入的觀察自然,細心的感悟人生所得。學生正處於接受知識的黃金時期,這些優秀詩作自能陶冶其情操,讓學生體味深厚的人文底蘊。在教學中要經常啟發學生,鼓勵學生誦讀並學習運用,或吐之於口,或傾之於筆,長此以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高中生表達慾望很強,所以在平時作文課中,我尤其注重這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把平時誦讀積累的名言警句用到作文中,名人事蹟進行壓縮成為經典素材,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李白豪氣干雲仗劍走天涯終成偉大“詩聖”。這些名人名事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還為文章增彩。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評比,並進行品讀鑑賞,幾節課下來,很多同學的寫作興趣大增,習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不再是口語話的文章,這些激勵他們去誦讀積累經典名作,也更鼓舞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經常性的誦讀古詩文中的精美詞語和積累一定的文史典故,才有可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只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才會在習作時信手拈來。總之,誦讀古詩文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說與寫的能力。

 四、誦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經典詩文知識廣泛,字句凝練,音韻優美,意境深邃,其運用語言的高超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誦讀,可以拉近我們與古人的距離,讓學生走近古人,感同身受,去體味詩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愛恨離別。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學到大量的文學知識,而且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酈道元的《三峽》時,裡面除了涉及到一定的文學知識,更有三峽的山勢水情、四季自然景觀等地理知識。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寫作者懷念古人周瑜建功立業而感傷自己年老無所成時,自然而引出歷史上周瑜在赤壁中的赫赫戰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文人雅士他們的生活軼事,精神情趣,妙筆絕倫,無不為人所欽佩,為人所歎服,這些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精神的享受,更增添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詩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蘊涵著優美的意境,沉澱著豐富的愛國情感,折射著理性的光輝,因此要讓學生產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讓他們在古文化歷史的長河裡遨遊。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在平時教學和課外讀書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讓學生獲得經典古詩文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薰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為學生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讓他們繼承我們民族的優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