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

才智咖 人氣:2.26W

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範疇。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

(一)

境界一詞出現於文論中大約在南宋時期。李塗《文章精義》說,“作世外文字,須換過境界。《莊子》寓言之類,是空境界文字;靈均《九歌》之類,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閣記》之類,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宮辭》之類,是仙境界文字。” 葉燮《原詩》說,杜甫詩“《夔州雨溼不得上岸》作‘晨鐘雲外溼’,妙悟天開,從至理實事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 這都是指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

境界可在文學之外,或指地域疆界,如東漢班昭《東征賦》說,“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在佛教經籍中也有境界一詞,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動範圍或嚮往區域。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說,“比丘白佛,斯義巨集深,非我境界。”北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說,“妄覺非境界”宋僧道原《景德傳燈錄》說,“問:若為得證法身?師曰:越盧之境界。”一般言談中,境界也有佛教這種用法。

唐代王昌齡在其《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王昌齡對詩之境作了重要的劃分,並認為境與象有關,故有“境象”之說。“情境”“意境”,實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詩中的情感狀態。“境”並非景色外物,故此有“令境生”之說。王昌齡的“詩有三境”說,可以理解為,物境偏於形似,情境偏於表情,意境偏於意蘊。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對境界的論述,首先是指文學作品寫出的境地。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不侷限於詞,他明確說,“ 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無大誤也。”“滄浪之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他把境界作為文學的審美理想。

王國維對境界還有大小之分,他說,“境界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