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1.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1

近來難得閒暇,讀了一本書叫做《社會性動物》。我確信了讀書確實是會上癮的,特別是在讀自己想去了解的東西的時候。讀書的過程中,感悟很多,皆由於懶惰,未曾記下。只在部落格裡略作記錄。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如果要是評分的話,絕對是五星級的,號稱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也是這本書,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讓我體會到了欲罷不能的感覺,很爽快的就讀完了。

1、只要是人,都有不由自主、力不從心、口是心非的時候

越是成年人,越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約束,這是毫無疑問的。人總是傾向於獲得認同甚至是鼓勵的,特別是自己喜愛或者關注的人,由此,我們的行為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社會性。但是要知道的是,作出同一行為的人卻不一定都是以同樣的態度去做。

由此得出的啟示是,有些關於動機的問題,沒必要去過度的詢問別人,因為也許當事人自己的念頭也許是剎那而過,隨後被社會化的觀點束縛,之後作出行為。

2、每個人都傾向於證明自己是對的

無論自卑還是自大的人,排除心智不正常或者獲得大智慧的人,都傾向於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於是,我們喜歡和強大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權威言論的保障;我們喜歡聽肯定的話語,因為那是對我們的認可,如果是出自在乎的人,那效果更好;我們喜歡別人主動向我們傾吐心事,這說明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一切,無非是要滿足我們的存在感。

佛教中有我執的概念,意為人都執著於自我的存在,所作的事情,無論善事惡事,皆是為自我的滿足。除非發菩提心,願為大眾做事。想起了凡四訓中重要的一個故事:打人這個行為是好還是壞?幫助人這件事情是好還是壞?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我們是為了制止暴徒而動手打人阻止,是善的行為。幫助小偷藏匿東西,就是惡的行為。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拘泥於表面現象,只看到行為當下產生的利益。因而產生了各種情緒,看到打人,第一念頭是不好的,看到幫人,第一念頭就是好的。這就是我們常年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導致的結果。

心理學上認為這種偷懶式的思維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因為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很多左思右想。只是,對於事情的判斷以及情緒的控制方面,我們應該常做如下思維:從長遠出發來看待一些事情,不要過早的做決定或者做反應。

而對於情緒,當別人詆譭我們的時候,我只想引用索達吉堪布的一段話: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讚歎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必為此而生喜。所以,別人的讚歎,不會讓你變好;別人的指責,也不會讓你變壞,這些沒什麼可執著的。

作為我自己的體會來講,我曾經是個脾氣特別急的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別人諷刺或者說我的不是的時候,我幾乎是暴怒。從佛教來講,一是動了嗔恨心,燒了不少功德;二是發怒的樣子難看不說,煞那間智商減為零,說出的話幾乎毫無邏輯可言。但是,這些發怒有必要麼?別人的話不會改變什麼,正如堪布所言,而你發怒卻正是先把對方的言語當真才會發怒,有時候做如是思維,就不會很容易發怒了。我們的存在感,是需要我們有內而外的去證實,去獲得。只有發自內心的存在感,才不會過多的受外界影響。而當我們不再為外境所動時,發菩提心,多為別人著想,漸漸的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意義,不會再為外境所苦惱。這一點我還沒有做到,今後要多加努力。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2

不知道花了幾個月了,才勉強將E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看完。因為涉及到的細節較為複雜,這篇所謂的讀後感,我也不做什麼展開,在文章的後面會放上我的讀書筆記,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但我上傳的目的只是為了儲存,免得以後筆記遺失的時候,會造成一些損失。在這裡我只是簡短地寫下我讀完整本書的一些感受。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與人交流,是我們一生避免不了的事情。在交流的時候,我們會做出自己的反應,我們也會感受到一些東西。歷史長河中,總是有那麼多的事件,我們想要去深究,到底是為什麼導致了那些事情,那些所謂的大事,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本書可能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試圖通過一些實驗來揭示那些我們認為的瘋狂背後的原因,那些我們理所應當背後的可能性。通讀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終歸只是一個人。

可能我說的都是廢話,搞的好像誰不知道我們是人一樣,但是很神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等,總是喜歡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群人,甚至可能單獨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如此。我並不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只是開始慢慢了解到,其實我們欠缺的只是一雙相對公平公正的眼睛。我很喜歡作者用實驗去驗證,但我覺得心理學的事情,用幾個所謂的實驗來驗證,其實是非常荒謬的,雖然我們都是人,擁有人的共性,但個體的差異,細微處的變化,我想很有可能會影響最後每個人的決定。而且,這種妄圖操作別人的實驗,往往都是無疾而終的。

我熱愛心理學,因為我覺得這是一門非常神奇的學科,但可能是我不學無術吧,我恰恰覺得他的神奇之處,就在於那種不可預見性,就如同我的股票投機一樣。我可以就未來的趨勢做一個劃分,並且安排好自己的相應的處理方法,但我並不能預測將來某一個階段的結果會怎麼樣。我們都只是一個人,思考問題,感受情緒總有相似之處,而本書就是來揭示這種相似之處,我覺得是一本發人深思的書,也讓我對於心理學這一門學科更加的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