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2.66W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自身與他人關係的科學。《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

因為我知道很多社會心理學的道理,卻在生活中束手無策,不會應用。這真的非常契合那句:“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幾年”的人生哲理。現在把它的主要內容列舉出來,舒坦我自己,也供大家玩味。

下面的文章是由當時的讀書筆記生成的,基本內容沒有變化,因為是讀書筆記,所以是按章節排序的,如果你對某一部分感興趣,可以購買這本書,仔細閱讀。

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就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響他人,又如何相關聯的種種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

2 事後聰明式偏見(俗語:事後諸葛亮)常導致人們對自己的判斷或預測做出過高評價。

3 說話的方式決定好多事兒的成敗。

第二章 社會中的自我

1 實際注意到我們的人,比我們認為的少。我們所受的折磨,別人不太可能會注意到,還可能很快忘記。

2 自我概念的基礎,你對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是你的自我圖式。例如:如果體育運動是你的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假如成為一名運動員是你的自我圖式的一部分),你就會特別注意別人的身體和技巧。

3 我們可以更好回憶與自我有關的事情。

4 全力以赴並取得成功會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

5 文化不同,自我效能不同。例如:對於日本學生來說,高興是伴隨著積極的社會交往而來的——親密感、友好和尊敬。而對於美國學生來說,這種情緒通常伴隨著解脫的情緒——效能感、出眾和驕傲。

6 人們都矢口否認媒體對自己的影響,但是承認媒體會對其它人產生影響。

7 人們預測別人的行動比預測自己行動更準確。

8 有意的自我控制會耗盡我們有限的意志力儲備。

9 在很大程度上被我們忽視的心理免疫系統令我們比自己預期得更容易適應殘疾、戀愛關係終止、失去職位與團隊的失敗。

10 當某個人對別人說謊後,他便開始覺得其他人也是不誠實的。

11 自我服務偏見:我們並不是客觀的看待事物,而是總是從我們的角度看待事物。

第三章 社會信念與判斷

1 內因(性格)和外因(情境)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因為外部的環境因素會影響個體內部的改變。

2 當我們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會低估環境造成的影響,而高估個人特質和態度所造成的影響。

3 當歸因涉及到我們自己的個人利益時,基本歸因錯誤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4 所有人都知道考官是佔優勢的,但考生和旁觀者都會錯誤地認為那些考官確實比自己懂得更多。

5 當我們解釋他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會犯基本的歸因錯誤。而對於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卻通常用情境因素來解釋。

6 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有權勢的人常常會主動提起一個話題並控制談話內容,這往往會使下屬過高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能力。

7 我們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觀察人們行為的機會,就會越容易將其行為歸因於他們的人格使然。同樣,人們通過從朋友那裡聽說而獲得的關於某個人的印象通常比那個朋友親自獲得的第一手印象極端的多。

8 當社會資訊受到多重解釋的影響時,先入為主就很重要了。

9 如果稱某個人為傻子或者怪人,那麼過後人們可能就會認為你也一樣。

10 信念固著:一旦人們為錯誤的資訊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資訊。(破解:解釋相反的觀點)。

11 事後判斷會扭曲我們的回憶。

12 正如我們會解釋自己的過去和將來一樣,我們也會努力解釋不同的自我。

13 自信和能力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13 易得性直覺可以解釋為何生動的奇聞異事通常會比統計資訊更引人注目,以及為何感知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總是非常不匹配。(互動設計裡很有名的方向:資訊視覺化)

14 事件本身越重要,反事實思維的強度就越大。儘管如此,絕大部分人對已做的事情的悔恨比對沒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

15 錯覺思維:我們試圖在隨機事件中尋找規律,這種傾向會令我們誤入歧途。(星座)

16 我們思考的越多,思維就越會受到情緒的浸染。“剝奪普通人的生活錯覺,就等於剝奪他的幸福。”

第四章 行為和態度

1 人們表現出的態度很難預測他們的各種行為。

2 當道德與貪婪同處在競技場中時,通常是貪婪大獲全勝。

3 態度緊跟行為。(在最開始聽到時,是覺得很驚訝的)

4 當我們扮演一種新的社會角色時,起初我們可能覺得很虛假,但很快我們就會適應。(角色扮演、斯坦福大學的實驗)

5 登門檻效應。

6 道德行為,特別是主動選擇而非被迫做出時,會影響道德思維。如果你想要更愛他人,你就要表現出你真的愛他。

7 如果是溫和的告誡孩子,他們可能內化為不許玩誘人玩具的要求,因為這個溫和的告誡不能為他們聽話提供充足的理由。而當一位家長說:“整理好你的房間,要不我就狠狠地揍你”,孩子不可能將打掃房間內化為合理的行為,因為嚴厲的威脅已經是個足夠的理由了。(人們很少會內化被迫行為,所以,鼓勵。)

8 瞭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為。

9 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證明我們行為的合理性,我們會通過內部心理活動證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以減少不協調。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別

1 瞭解我們文化中社會規範的最好方法就是進入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中,觀察他們是那樣行事,而我們是這樣行事。

2 親密關係的發展往往由處於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控制。

3 較低下的角色會削弱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

4 改變角色,甚至,可以改變觀點!

5 當需要別人共情和理解時,男性和女性都傾向於向女性傾訴自己的快樂或者傷痛。

6 男性偏愛年輕健康的女性,女性偏愛有財產和有地位的男性。(進化論嗎?)

7 不同文化下,會產生不同性別角色。(你是否在同性面前表現一個自己,而在異性面前表現另外一個自己呢?)

8 文化,就像冰淇淋,有很多不同的口味。

9 父母正常的失聰兒童,如果被送到聾啞學校的話,通常都會放棄父母的文化,而被失聰者的文化所同化。

10 如果我們從個人內部原因去理解貧窮、情緒失調、犯罪、酗酒甚至失業,那麼我們可能會束手無策。

第六章 從眾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未必就是我們的觀點。

3 心境聯結:在同一工作群體中,人們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4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樣,我們很容易貶低遠離自己的人或失去個性的人。從積極的一面講,人們對於個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這就是在替未出生的、飢餓的人或動物權利進行呼籲時,為什麼人們總是用令人感動的照片或描述來賦予其個性化。

4 什麼因素可以預測從眾?群體規模、一致性(同伴的支援極大的增加了一個人闖蕩社會的勇氣)、凝聚力、地位(有時,人們會想法設法避免與地位低的或受別人嘲笑的人的意見一致)、公開的反應、無事前承諾。

5 個體為什麼從眾 ?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獲得重要資訊。

6 個性和文化都會影響誰會從眾。

第七章 說服

1 說服無處不在,當我們認可它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教育”。

2 說服的要素:

傳達者。(可信度、吸引力和偏好)

資訊內容。(理智和情感、好心情效應、喚醒恐懼效應、差異、首因和次因)

3 如何抵制被說服?加強個人承諾、態度免疫。

第八章 群體影響

1 當我們坐的很近的時候,友善的人會更受歡迎,而不友善的人會令人討厭。

2 如果個人的責任被群體分散了,那麼就容易導致個體成員搭群體便車的現象。(法不責眾?別開玩笑了)

3 群體極化: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第九章 偏見

1 社會情境以多種方式滋生並且維持著偏見。(一個沉醉於社會和經濟優越感中的群體,往往會用偏見的信念來為他們的地位做辯解。人們同樣也在孕育或者減少偏見的方式下被撫養長大。家庭、宗教團體及更廣闊的社會都可能維持或者減少偏見。社會制度部分處於慣性的原因也支援助長偏見。)

3 當利益發生衝突時,偏見,對某些人來說,就成為報復的手段。

4 描述你是誰的時候,也就描述了你不是誰。(“我不認為某種文化更好,我只是認為它是一種你相對比較熟悉的文化”)

5 狗:我們成功了是不夠的,貓必須也失敗。

6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們簡化複雜世界的心理機制的副產品。

7 即使雙方都是善意的,一個強勢的人和一個弱勢的人之間自我意識的相互作用仍會令人感到緊張。8 刻板印象。

9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10 我們在做判斷或者與某人交往時,有時除了刻板印象外幾乎毫無所獲。

11 偏見和刻板印象會造成非常重要的後果,尤其是當它非常強烈的時候、在判斷不了解的個體的時候、在就整個群體做政策決定的時候。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趨向於自行永久存在,並且拒絕改變。它們還會通過自我實現的語言創造出他們相應的現實。

12 偏見通過刻板印象威脅,讓人擔心其他人會刻板化地看待自己,因而還能妨礙一個人的表現。

第十章 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1 槍支不僅使暴力成為可能,還可以刺激它的發生。(手指可以扣動扳機,但是扳機也可以拉動手指。)

2 長期看電視的人會認為世界是個危險的地方。

第十一章 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

1 內心深處的歸屬感得不到滿足,就會使我們感到不安。

2 美貌確實是一筆財富。

第十二章 幫助

1 如果不是全然沉浸在自己的抑鬱和悲痛中,悲傷的人們是敏感而樂於助人的。

2 當你沉浸在愛情中時,你熱切地想要善待每一個人。

3 旁觀者的數量會決定我們幫助還是不幫助。

第十三章 衝突與和解

1 能夠減少社會困境的方法包括:

確立法規以限制利己行為。

將群體分為較小的單位。

讓人們能夠充分的溝通。

改變激勵機制。

倡導利他的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