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時間

才智咖 人氣:2.63W

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是什麼時候呢?以下為您帶來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具體時間,歡迎瀏覽!

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時間

2017年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時間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2017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主題

2017年1月29日是第64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0屆中國麻風節,主題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

  麻風病的病因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佈比較廣泛,主要見於面板、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面板主要分佈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黏膜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面板和黏膜排出體外,其他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面板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

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面板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面板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髮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

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麻風病的檢查

1.體格檢查

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面板、神經和淋巴結等。

2.檢查神經時

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幹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幹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後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覺檢查法 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後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後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面板上試驗,然後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面板,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面板上扎刺,然後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籤的棉毛輕輕劃觸面板,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測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 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面板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鐘左右,正常是區域性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鐘,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 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瀰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最後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於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②毛果芸香鹼試驗(出汗試驗) 選擇正常面板和皮損,分別塗上碘酒,待幹後,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芸香鹼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澱粉,經3~5分鐘後,正常面板出汗,澱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澱粉不變色。③立毛肌功能試驗 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鹼液0.1毫升,分別注射於皮損及健康面板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

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痺。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痺。

4.麻風桿菌檢查

主要從面板和黏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面板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面板損害,消毒面板。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面板捏緊提起,使區域性面板變白,然後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塗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5.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6.麻風菌素試驗

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製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製麻風菌素。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 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區域性無反應者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