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別稱有哪些

才智咖 人氣:2.86W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有哪些?下文為大家簡單介紹,歡迎學習參考!

春節的別稱有哪些

春節的別稱有哪些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習俗完整版

浙江春節民俗文化:大年七年級“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七年級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七年級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廣東春節民俗文化: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來,你會發現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回贈是一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著這一年要被‘掏空’”。

湖北春節民俗文化:年飯何時吃要看你貴姓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就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麼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閤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麼姓餘的呢?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這裡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來的楚國便到了“萬徑人蹤滅”的地步,楚人已被追殺得成了一片哀鴻。看到楚地人口銳減,秦始皇便下令從九江一帶(即今江西)移民到楚國去住,有的人是早晨到的,有的人是中午到的,有的人則是下午……人們為了紀念自己來到楚地,在吃年飯的時間上便以自己到達新居地的時間為準。

山西春節民俗文化: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老北京春節民俗文化: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要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現在的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遼寧春節民俗文化: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兒女們這幾天都會盡量在家幫忙,但是,嫁出去的閨女卻是不可以在孃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孃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孃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黑龍江春節民俗文化: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春節民俗文化: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江蘇春節民俗文化: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常州人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意為聚財。春節期間,江蘇地區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七年級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九年級“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祛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山東春節民俗文化:大年七年級吃餛飩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七年級講究吃餛飩,稱之為“填倉”。

在黃縣、蓬萊一帶,七年級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閂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

有些農村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中國春節的別稱介紹

1、不同時代的春節不同名稱

先秦時期:“改歲”、“獻歲”、“上日”、“元日”。

兩漢時期:“正日”、“歲旦”、“正旦”。

魏晉南北朝時期:“歲朝”、“歲首”、“元辰”、“元日”、“元首”。

唐宋元明時期:“新正”、“新元”、“元旦”、“元”、“歲日”。

清代時期:“元旦”、“元日”。

2、關於中國春節

其實春節也是在中國裡的歷史已經超過了4000多年了,而且對於春節的起源,一直存在到很多的起源說法,而比較多人接受的說法就是春節是由虞舜的時期而興起的哦,而春節都是每年的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也就是現代我們所說的“過年”。而在春節的期間,中國的一些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是會以不同的活動形式來去慶祝的。對於在活動方面裡其實也是會有著不同的豐富內容,其中就是有著除舊佈新,還有就是迎喜接福,祭祀組神等等這些的主要內容,而且對於在不同的中國少數民族都是帶有著很濃郁的民族特色的哦,而且對於一些國家也是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有著會清楚起春節的習俗。

其實對於在過春節的之前,家家戶戶都是會開始了除舊佈新的時候了,而且也是會開始了打掃房屋,準備過年需要用的器具,更加的會有著洗頭木有的時候,而這些也是每個人都是會有著更加多的豐富節日的活動之一的哦,而且在這年裡隔年的會有著很多慶祝豐收的活動的。

3、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

春節,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載體,春節是含有著中華民族文化裡的結晶和只會,而且也是有著中國華夏人們的生命的一種追求,一種情感的寄託,也正是如此,更加多 能夠有著傳承我們的社會倫理的觀念,對於春節所凝結的傳統文化我們更加要大力弘揚推廣,更加要把這一切都能夠有著發展壯大的時候,讓中華文化更加的歷久彌新。

TAGS:春節 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