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才智咖 人氣:9.28K

新聞工作是一項神聖而光榮的事業,是值得我們執著一生而追求的事業,一年一度的記者節到來了,如下為在記者節上的講話,供大家閱讀參考!

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篇一: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柴靜曾言:“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記自己,去傾聽他人心底的沉默。”稚嫩的青春在歲月跳動的音符下譜寫成了動人的樂章。三年的高中生涯,校園記者身份隨著大學聯考告一段落,四年的大學路程,我再次選擇擔當校園記者的使命。行色匆匆的過往,我駐足,因為你。因為你,我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上。

奔波與勞累,淚水與汗水,快樂與感動並存,我這麼形容記者。趕在最前沿的是那不曾停留的腳步,定格瞬間的溫暖是那不曾懈怠的眼眸。記得剛加入大學校園記者行列時,被槍斃的稿子比發表出來得多。那時候雖有點挫敗感,但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能輕易放棄。於是,我開始泡圖書館,借新聞理論書籍和新聞報刊來看,加上老師的指導和學長學姐傳授的經驗,我發現寫稿輕鬆多了。我想我們都該懷揣一份上進的心,只要願意做,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一個人變優秀。我告訴自己,要在大學各個方面完善自己,堅持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我相信:只要努力,成功總會來敲門的。表彰會上,我手捧的榮譽證書證明了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你不會明白,當那一篇篇富有新聞價值的文章,當那夜以繼日的奮筆疾書寫出的稿子獲得讀者的好評時,所有的艱辛和委屈都在這一刻轟然倒塌,就像十月懷胎的母親,在嬰兒啼哭的一霎那變得自豪與喜悅。如果沒有成為一名記者,你永遠不會懂得刻骨銘心遠比置身事外更快樂。

忽然想起,有人說過的一句話“記者就是記著”。沒有人會忘記,沒有人會被忘記。曾經的我,以為食堂打飯的是被瞧不起的人,掃垃圾的是庸俗無知的人。直至成為一名記者後,我承認,我對曾經的自以為是感到悲哀。

如果沒有去深入那些大學校園裡默默奉獻的人們,我永遠不會懂得,何為平凡中的偉大。依稀記得,大雨中那個搶修道路的後勤員工,浸透的衣裳、佝僂的身影、沾滿泥巴的臉龐,在刺骨的寒風中堅定地工作著。那一刻,淚水蜂擁而出,所有的在場記者無不為之動容。我在想,這是誰的父親,這又是誰的丈夫,默默的情懷,默默的奉獻,尋常的崗位,無怨的堅守,如此負責任的男人,內心是有多麼的強大。我在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感動……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選擇記者工作,就是選擇奔波;選擇了記者,就選擇了忙碌。縱使前方的一路荊棘一路困難,又能怎樣?自己選擇的路,哪怕跪著,也要走完。有人說,真正的記者都有著孤獨的靈魂,柴靜亦說過:“孤獨是人的骨頭”。但孤獨何嘗不是善於孤獨者的一筆精神財富呢?深夜追蹤的報道,馬不停蹄的對焦,燈下疾書的思考,這些都是新聞工作者的孤獨,那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堅守。正如有人言“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某個地方,隱藏著一口井……”記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希望。用圖片反映世界變化,用筆頭書寫人生百態,縱然靈魂孤獨但亦是是一種高貴,那是一種深刻的美,更是一種孤獨的美。

塵在外,心在內,路在腳下,心在前方。選擇了記者,就把自己交給了文字和鏡頭的靈魂,如影隨形,不怨不悔,不退縮。不論是世俗的批判和諷刺還是讚揚與迎合,我們會變得更加勇敢,用心做自己應該做的,也會慢慢變得更加堅強,在風中站得更穩,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哪裡有事件,哪裡就有我們的身影,哪裡有故事,哪裡就有我們的聆聽,因為我們都是真誠的記者。

誠如著名記者郭超人所說,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屈直,筆下有譭譽忠奸”。每個記者的身上都應該流淌著責任者的熱血,如果連血液都病變或者缺失,那記者的身份也就隨之滅亡了,所以,作為一名記者,我們都要是一個勇敢的責任者,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責任者。

走在新聞的路上,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我知道,我不會放棄。人的一生,能把興趣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想,若干年以後,當我坐在長長的板凳上,靜靜的,吹著海風,回想過去、回首生命旅程,看著自己走過的一路風景,做了意義深刻的事情,我便無愧於記者的稱謂,所以,我是快樂的,我是無悔的,我是幸福的。

篇二: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之王”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於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真相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著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著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裡,魯迅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著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可以說,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禍國殃民。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腐敗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路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路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篇三: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對記者這一職業的最好寫照。一直以來,記者這一稱謂在許多人眼中充滿著神聖,“無冕之王”也因此叫了多年。做為一名記者,需要努力學習,努力探索,勤于思考,永不停歇。做到這些,必將伴隨著苦累,伴隨著犧牲,伴隨著放棄。可是,記者的責任在此,選擇了這一行,就應無怨無悔。當完成一篇篇報道任務時,當為廣大讀者奉獻出精美的精神食糧時,我們在收穫快樂的同時,也會為自己的付出而驕傲。不斷加強業務修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是每位記者畢生的追求。

記者,苦累和快樂並行。

又是中國記者節。中國社會日新月異,今年有別於去年,去年不同於前年。但是對記者而言,更多的沒有變:它的使命依舊、責任依舊、信念依舊、光榮依舊,它的處境依舊。

時代要求記者用平常心做非常事,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思想家的頭腦、社會活動家的能量、作家的文采、運動員的體魄、農民對土地執著追求的熱情,所謂“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紀律嚴”。

其實,記者首先是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是記者,他們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們同樣有血、有肉、有感情,同樣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我想,記者應該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責任感和正義感,多了一雙洞察社會和世態的冷眼,多了一腔懲惡揚善,激濁揚清的熱血,願社會了解記者、理解記者、支援記者。其實記者的世界用“春夏秋冬”比喻再恰當不過。

篇四:在記者節上的講話

記者節又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作為記者的我都在忙碌著。來不及好好回味,來不及好好慶祝。其實,不僅這個日子,一年到頭,我都在忙碌,忙找新聞線索,忙採訪,忙寫稿。因為忙碌,我常常被家人埋怨;因為忙碌,我常常掃了好友的興致。十年了,從事記者這一行整整十年了,“忙碌”與我相伴。然而,我卻深深地愛著這種“忙碌”。因為這種“忙碌”,我的生活繽紛而多彩;因為這種“忙碌”,我的人生充實而快樂。

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我們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奧運,神七升空,冰雪、地震之災……每一個重大事件,我們的記者都戰鬥在一線。雖然這些事件現場離我們雲浮很遙遠,但是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依然“忙碌”。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連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採編人員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永遠無法忘記“5·12”這個沉痛的日子。災情發生後,全國各地都有記者奔赴現場,戰鬥在第一線。雖然我沒有去現場採訪,但我們也在本地忙碌地採訪報道有關這個事件的新聞。難忘5月20日晚上8點我市舉行的賑災義演募捐晚會,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可我們記者仍然堅守在現場採訪,把最感人的故事與場景記錄下來。晚會結束後已經10點多了,我們來不及回家換淋溼的衣服就加班加點趕稿。忙完已經是凌晨了。這種“忙碌”是辛苦的。可當我們把最感人的事蹟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當讀者深受感動而主動到紅十字會捐款捐物時,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中國經濟時報》名記王克勤曾說過“紮紮實實的調查採訪永遠是記者之第一要務,好作品是跑出來的。”“跑”不僅意味著付出體力,擔當風險,還要犧牲許多休息與玩樂的時間去思考、去寫作。別人在家吃飯的時候,我常常還在單位的電腦前敲打著鍵盤;當我回到家吃飯時,常常是別人優哉遊哉散步或在燈紅酒綠前輕歌曼舞了。當人們進入夢鄉時,我常常還在挑燈夜戰,有時為了趕稿常常熬到三更半夜,甚至通宵達旦。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當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路上奔波的疲憊之苦算得了什麼?路上擔當的風險又算得了什麼?選擇記者工作,就是選擇奔波;選擇了記者,就選擇了忙碌。

我深深地愛著這種“忙碌”。無論前方的路有多少荊棘,我都義無反顧地走下去。